1980紅頂商人 第172章 還真找到一個想賣房子的人
推了推眼鏡,條理清晰地說道:“有兩種辦法,一種是你把貨發到我們廠,然後由我們廠和外商進行交易,需要扣除30%當做傭金,所有稅務由我們廠承擔。
第二種是單獨給你們頒布外貿資格,但需要交100萬元保證金,每年5萬元掛靠費,稅務由你們自己承擔。
第一種適合單筆外貿生意,即便事後產品出了問題,也不用負責。
第二種適合長期外貿生意,交易額還不能太低,否則掛靠費和稅費都賺不回來。”
顧方遠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茶杯邊緣,腦海中飛速計算。
單是眼下這筆24萬的訂單。
若選第一種方案,就要白白交出去7萬多,已經超過第二種5萬元掛靠費,怎麼看都是第二種劃算。
況且,他心中早有宏圖,未來外貿生意必然越做越大,第二種方案顯然更符合長遠利益。
“就選第二種吧,怎麼辦手續?”他抬起頭,目光看向對方。
“把錢送到銀行,存入我們單位戶頭,備注一下‘外貿資格保證金’,然後拿著銀行開出的證明,來我們單位‘工廠總辦’,辦理接下來的手續。”
林昌軍翻開辦公桌抽屜。
抽出一張便簽紙,飛速寫下銀行地址和聯係人資訊。
“現在銀行人多,你去得趁早。”
“行,那我現在就去辦,爭取今天把事情辦下來。”顧方遠起身時,藤椅與地麵摩擦出刺耳的聲響。
“好,反正我也沒什麼事做,陪你一起吧。對了!晚上住宿安排好了嗎?”林昌軍也跟著站起來,順手將桌上的檔案歸攏整齊。
“還沒有,我這次是開船過來的.....”顧方遠話音未落,思緒突然飄回深圳那次未竟的購房念頭。
在深圳時,因資金未完全消耗,他便萌生了置業的想法。
不過深圳通往江南省的道路不便,所以放棄了購房的打算。
此刻身處上海。
這個念頭如破土的春筍,愈發茁壯。
“這附近有大房子出售嗎?我想買一棟,以後來上海居住也方便點。”
“買房子?”林昌軍的眉毛幾乎要擰成麻花,他扶著下巴沉思片刻,緩緩搖頭。
“目前私人房屋買賣受到嚴格控製,沒有一定關係很難過戶。
私下交易的房子,也都是一些不具法律作用的私下協議,風險很大。”
“我不是買小房子,我打算買那種麵積比較大的天井院,石庫門裡弄,或者小洋樓也行。
價格不是問題,關鍵對方要有點身份的人,這種人交易後,耍賴的機率也比較小。”
作為來自後世的人,他深知政策的走向。
隻要房子在手,待幾年後政策鬆動,即便原房主反悔,憑借一紙手寫協議,也能順利辦理過戶手續。
這不僅是一處落腳之地,更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
“你稍等一下,我打幾個電話問問。”林昌軍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鋼筆,眼神中閃過一絲謹慎。
“好!我在外麵等你訊息!”顧方遠立刻心領神會,利落地起身。
他深知,林昌軍要打的電話涉及私密,或許牽扯到人情往來與特殊渠道,否則桌上那部黑色撥號電話觸手可及,又何須特意支開旁人?
木質地板在腳下發出輕微的吱呀聲。
他和曹平安出門時,還貼心的將辦公室關上。
走廊上。
陽光透過斑駁的玻璃灑下,在白色瓷磚地麵切割出不規則的光影。
顧方遠掏出煙盒,抽出兩支煙,一支遞給曹平安,金屬打火機“哢嗒”一聲燃起幽藍的火苗。
曹平安深吸一口香煙。
白色的煙霧從他齒間緩緩吐出,在風裡打著旋兒。
“遠哥,咱們就住幾天,有必要買一套房子嗎?或者以後你打算搬到上海來?”
顧方遠倚著鏽跡斑斑的鐵欄杆,望著廠區內往來搬運貨物的工人,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
“上海是對外的貿易出口地,咱們以後想做外貿生意,必須先送到上海,然後利用海運送出去。”
他彈了彈煙灰,煙灰簌簌落在樓下的綠化帶裡。
“海運可沒那麼簡單,咱們現在貨物品種單一,數量也不多,等以後數量多了,光是辦理手續,都要折騰很長時間。
如果有一個比較寬敞的住所,無論是辦理各個業務,還是接待外商,都會方便很多。”
曹平安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猛吸了一口煙:“原來如此!那如果可以買到海船,咱們買嗎?”
“暫時不買。”顧方遠的目光投向遠處黃浦江蜿蜒的江麵,幾艘貨輪正拉響汽笛緩緩駛過。
“海運不像內陸航道那麼簡單,不但要獲得國內海運資格,還要在國外獲得許可。
以咱們現在的能力,彆說成立海運公司,哪怕買一條海船順利航行都困難。先把長江這條線折騰好,咱們再去想海運。”
“行!聽你的!對了,既然深圳那邊可以買車,上海這邊也應該可以吧?咱們要不要買一輛?”曹平安突然來了興致,眼神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恩,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有輛車的確方便很多。上海這邊本土就有汽車生產企業,買車應該不難。”
顧方遠碾滅煙頭,將煙蒂丟進牆角的鐵皮垃圾桶,金屬碰撞聲清脆作響。
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從碼頭裝卸效率,談到布料市場行情。
約莫十來分鐘後,辦公室的門“吱呀”一聲開啟。
林昌軍快步走出,臉上掛著掩飾不住的喜色,鏡片後的眼睛亮晶晶的。
“顧老闆,你運氣真不錯,還真找到一個想賣房子的人。”
“哦?什麼房型?對方是什麼身份?”顧方遠立刻來了精神,上前半步追問。
“我們邊走邊說。”林昌軍擺擺手,領著兩人往樓梯間走去,皮鞋踩在台階上發出“噠噠”的聲響。
“對方是一位華僑科研人員,當年國家為了突破技術壁壘,把人家從美國請回來,特地安排了一棟花園洋房。
那房子就在楊樹浦碼頭附近,距離我們這裡也不遠。紅磚牆、鐵藝欄杆,帶個不小的花園,還有獨立車庫。
現在老人家歲數大了,子女又全在美國,他的任務也完成了,就打算回美國和子女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