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紅頂商人 第522章 三家省城的國有企業
他突然想到什麼。
猛地抬起頭,目光變得極其認真,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承諾。
“對了!你不用擔心秦家那邊!隻要我還在省城這個位置上一天,我必定竭儘全力,動用我一切能動用的資源和影響力,保護你在省內的產業安全!這,算是我對你的承諾!”
雖然他清楚秦父是省部級大佬,地位超然。
但白敬亭作為省城的二把手,封疆大吏,若他鐵了心要護住顧方遠的產業,在自己的地盤上擋下秦家可能伸過來的明槍暗箭,他完全有這個能力和底氣!
這句話,他說的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顧方遠滿意地點了點頭。
雙方合作,至少要先表明一個誠懇的態度。
這一點上,白敬亭做得相當到位,承諾也給得足夠有分量。
正好,他最近也的確在籌劃進軍省城的事宜。
如今,支江區已經被他打造得如同鐵桶一般,成了穩固的大後方。
各個產業之間環環相扣,形成了強大的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
哪怕上頭刻意空降一批官員下來,也休想輕易撼動顧家的根基。
除非新來的官員是純粹為了搞破壞,否則,但凡有點政治頭腦和上進心的乾部,都會明智地選擇站在顧家一邊。
道理很簡單。
一邊是跟著顧家乾,政績斐然,平步青雲;另一邊是與之作對,很可能導致區域經濟下滑,自己萬劫不複。
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
市裡層麵又有葉皓這位市長關照,更不會有哪個不長眼的敢輕易跑到支江區來搗亂。
有瞭如此穩固的大後方,他的眼界和野心自然要投向更廣闊的舞台。
首先就是省城!
去省城發展,壯大自身實力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自然是為了對付那個盤踞在省城的龐然大物——秦家!
之前一直都是秦家在暗處出手,他被動防禦,即便心中憋屈,也因為羽翼未豐而隻能暫時忍耐。
但現在,是時候攻守轉換了!
他要去省城,主動對秦家發動進攻!
上輩子被算計至死的仇,和這輩子接連不斷的打壓。
他要在省城這個舞台上,和秦家徹底做個了斷!
想到這裡,顧方遠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
他起身回到寬大的辦公桌前,熟練地拉開右手邊的抽屜,從裡麵取出了一份早已準備好的檔案。
然後他拿著檔案回到休息區,重新在白敬亭對麵的沙發坐下。
他手腕輕輕一抖,將那份檔案不輕不重地丟在了白敬亭麵前的茶幾上。
“看看吧!”他的語氣平靜。
其實,在顧方遠將檔案放下的那一刻,白敬亭銳利的目光已經捕捉到了檔案首頁那醒目的標題——
《關於參與省城部分國有企業兼並重組的可行性報告及初步方案》
聽見顧方遠讓他細看內容。
白敬亭沒有任何猶豫,立刻伸手拿起檔案,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
檔案裡麵詳細羅列並分析了三家省城的國有企業:
《省城手錶廠》
《省城傢俱二廠》
《省城自行車廠》
省城手錶廠。
在顧方遠上一世,這家廠子在這個時期,應該還是紅紅火火、效益頗佳的單位,要到八十年代後期才會逐漸走向落寞。
而這一世,才1982年,檔案裡的資料顯示,這家廠的效益已經一日不如一日,出現了嚴重的虧損。
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顧方遠這隻“重生蝴蝶”扇動翅膀所帶來的效應。
他的崛起和一係列商業動作,間接加速了某些傳統國企危機的提前爆發。
上一世,改革開放的春風真正吹到相對內陸的江南省時,差不多已經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
而這一世,由於顧方遠和他的顧氏集團異軍突起。
為南江市乃至整個江南省創造了巨額的稅收和驚人的發展速度,使得省裡高層信心大增,敢於提前放開政策,鼓勵商品經濟。
再加上早期被朱懷德這類人“養肥”了大批膽大的倒爺,這些倒爺積累了原始資本後,不再滿足於小打小鬨,紛紛自己組織貨源,直接跑去大上海拿貨。
這就導致了大量價格更有優勢的上海名牌產品,以及通過各種渠道流入的海外走私貨,如同潮水般衝擊著省城的市場,並迅速向周邊地區輻射。
這種衝擊是無形卻致命的,它們迅速搶占了本地品牌的市場份額。
以手錶為例。
上海牌手錶和江南省本地生產的手錶,兩種產品的零售價格相差其實並不是很大。
但對於現階段能買得起手錶的人來說,大多都是講究“麵子”的職工、乾部或者先富起來的人。
兩者價格既然後相差不多,他們自然更願意多花上幾塊錢,去買一塊知名度更高、戴出去更有“派頭”的上海牌手錶。
這種消費心理,對省城手錶廠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省城傢俱二廠,則屬於典型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
企業本身規模不算太大,技術含量不高,長期以來管理方式也比較滯後,缺乏創新。
自從改革開放後。
私人開辦的傢俱廠、木器社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
製作傢俱的門檻本就不高,這些私營廠子機製靈活,成本控製得更低,服務也更周到。
市場競爭瞬間變得異常激烈。
這就導致技術陳舊、款式老化、成本高昂的傢俱二廠產品嚴重滯銷,迅速進入了虧損階段,成了政府的包袱。
自從南江市成功處理了南江市紡織廠的兼並案後,省裡就在考慮如何“拋棄”這家效益不佳的企業。
隻是具體怎麼操作,一直沒有拿出成熟的方案,所以才拖延至今。
最後一家,省城自行車廠,麵臨的困境與手錶廠高度相似。
雖然自行車市場需求巨大,但名牌產品(如上海的“永久”、“鳳凰”)顯然更受消費者青睞和信任。
而早就掌控了省城航運渠道的朱懷德,更是沒事就組織船隊跑去上海,成批成批地拉回“永久”和“鳳凰”自行車到省城售賣。
他的大規模運作,使得省城的自行車市場很快出現了飽和跡象。
以前,人們需要憑票、排隊才能買到一輛自行車。
而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