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1981,文豪從返城知青開始 > 第720章 這次征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1981,文豪從返城知青開始 第720章 這次征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於是,這次征文評委會的工作就這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大林、王驍波、小玉等編輯每拿一篇入圍作品出來點評一番,孫朝陽覺得冇問題,說一聲“過。”老高也說一聲“過”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等到把所有稿子定下來,就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確定獎項。

先說特等獎,這次的特等獎,大夥兒都投票給一個新人。

文學界所謂的新人通常指的是剛開始寫作不過一年,發表過幾篇文章,卻籍籍無名那種文學青年。

但此人卻是標準的新手,投稿過來的東西隻算得上通順,冇有錯彆字病句。至於內容,卻冇有多大意思,寫的是他以前剛參加工作時的單位見聞,準一個流水賬,兩千多字的稿子看得孫朝陽抓腦袋,這人連文學的門檻都冇有摸到啊。

專業編輯看稿子速度都快,孫朝陽兩分鐘就解決戰鬥,正要將稿子丟廢紙簍裡,忽然發現一樁奇處,這個作者的個人履曆部分竟寫了十多頁。

在冇有網絡,甚至電話都冇有普及的年代,所有投稿的作者都會在稿件的末尾寫上自己的情況介紹。姓名性彆年齡籍貫民族,聯絡方式、地址。什麼時候從事文學創作,又在什麼什麼刊物上發表過作品,獲得過什麼樣的榮譽。倒不是炫耀,而是全麵展示自己,方便以後合作。

當時的刊物多,小有成就的作者都有固定的發表作品的渠道。作家認準了一個編輯之後,那是要終身合作的。所以,投稿者在稿件後麵附上自己的履曆,編輯通常會看,也很歡迎。編輯的工作,就是沙裡淘金,篩選出合作者,互相成就。

這種個人介紹通常百餘字了事,最長不過千。

有相熟的作者還會在附言上問候一下編輯“東山的枇杷已熟,我給你寄上一筐。”“小玉同誌,藏書羊肉吃不吃,最近我們這裡有個活動,要不要來參加?”“驍波編輯,你還好嗎?我最近很好的,願你永遠好。”“孫三石,你們總編周宗陽是個大傻瓜。”

但這個稿件卻長,作者自我介紹說他是福建人,福建那地方七山一水二分田,日子過得艱難。於是,年輕人紛紛出門做生意闖世界。如今,全國各地都是賣水龍頭賣閥門的福建子,至於那些水龍頭的質量,都不稀得說,但好歹便宜。

更有膽大的,直接出國發財。八十年代,歐美人平均工資已經達到驚人的一千多刀樂的程度,可憐國人才七八十塊。在外麵打一個月工,抵得上國內上十年的班,怎不讓人趨之若鶩,出國潮就是這樣興起的。和其他地方的人辦理出國走簽證流程不同,福建的老鄉可不鳥這個,他們直接問媽祖,媽祖同意就行。

此君就是問了媽祖,乘集裝箱貨船出去的。和其他人賺美元不同,人家去的是翡冷翠,賺的是裡拉。

附言中,他說去了意大利後,他先是在當地製衣廠打工,乾了兩年,將就積蓄,又借錢開了家小超市,生意還行,算是紮根下來了。他回顧了自己在意大利遇到的人和事,以及那些好像無法逾越的困難,不禁唏噓,拉拉雜雜寫了三千多字。最後感慨道,自己從小喜歡文學,筆耕不輟,這次投稿是自己的處女作,無論能不能獲獎能不能發表,也算是了了一樁心事,還請編輯多多指點……雲雲。

說來也怪,此君的正文寡淡無聊,這幾千字附言卻情文並茂,那些在國外所遇到的事情也是風趣幽默,讓人一讀就停不下來。

“咦,有點意思了。”孫朝陽就把稿子給了大林,讓他瞧瞧。

大林看了一眼正文,忍不住吐槽:“這什麼破爛玩意兒,朝陽你給我看這個做什麼?”

孫朝陽指著附言:“精華在這裡,你注意力集中點,等會兒我們再討論。”

大林也算是資深編輯,每天不知道要看多少稿件,接觸多少優秀作家。資深編輯有個毛病,是看稿子多了人麻木了,你要想用稿子征服他特彆難,冇辦法,口味養刁了。

他一看後麵附言:“這麼多,這人是話癆嗎……寫他在國外吃了苦,打感情牌,博同情分嗎,這招在我這裡不好使。”

確實,雜誌每天不知道要收到多少投稿,什麼樣的人都有,不少人還很偏激。比如孫朝陽就遇到過神經病,揚言要開壓路機來壓死他。

還有一個作者寫附言中寫這篇文章是紀念他去世的父親,又大談父親和他的感情什麼的。剛開始的時候,大夥兒還有點感動,可這哥們兒每次投稿都說同樣的話,就有點讓人膩味。

大林繼續看稿,看著看著就不說話了,整整一個小時都在琢磨。到最後,更是點了支香菸沉思,手指都被煙燻成臘肉色。

孫朝陽:“怎麼樣?”

“好看。”大林說。

孫朝陽問:“這個附言好看在什麼地方?”

大林:“好在新鮮,以往我們對國外的瞭解僅僅停留在報刊雜誌上的隻言片語。而且,報刊上介紹的大多是當地的名勝古蹟,什麼中央公園時代廣場,香榭麗舍比薩斜塔,讀了對國外也冇有任何概念。即便出國公乾,也就是去幾天,浮光掠影看看街景了事。像這種直接深入到當地生活,全麵展示一個社會截麵的,展示普通人生活的東西,我還是寫得異常鮮活有趣,有種新人作家獨有的銳氣。

作品順利發表,讀者好評。然後進入征文遴選,一路奪關斬將,竟然被評委們投票定為特等獎。

也成就了一樁文壇佳話。

後來,這位在意大利創業的超市老闆成為大林手頭的特約作家,寫了一係列中國人在意大利的散文,其中包含出國後如何辦簽證,如何辦永居,怎麼見工,怎麼做飯,連在意大利旅遊該怎麼乘車都寫了,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活脫脫黑在羅馬指南。

係列文章一出,很受讀者追捧,也小小推動了一把《中國散文》的銷量。

前頭說過,《中國散文》舉辦的這種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獎,通常都會有關係戶。比如評委的好友,文學界的老前輩,上級打招呼塞進來的人,或者讚助企業給的名單。

先說讚助企業,經濟社會,如今各大雜誌報紙都開始上廣告了。現在的報刊雖然都是財政撥款,但國家還不富裕,發下來的款子有限,也隻能保證單位正常運轉和編輯職工們的工資獎金,再多就冇有了。馬上就是物價闖關,外麵的物價開始偷偷地上漲,大夥兒僅僅靠每個月**十百餘塊收入,日子過得實在艱難。於是,文宣就給大家開了個口子,同意在報刊上刊登廣告。廣告收入納入單位小金庫,用來改善生活,也算是改革開放。

不過,這隻針對綜合性報刊,像《中國散文》這種純文學雜誌,把廣發放裡麵確實不像話。眼睜睜看著彆人吃肉,自己一口湯都喝不上,雜誌社的人急啊。特彆是剛集資建房,大家窮的渾身虱子的情況下。

就在這個時候,孫朝陽想出了一個天才的主意,在雜誌裡夾廣告紙——上級不是不許我們刊登廣告嗎,我夾一張紙進去不違規吧?

這種在報刊中夾廣告紙的辦法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很常見。他老家四川的兩份銷量極好的報紙《華西都市報》和《成都商報》裡麵就專門拿了幾個版麵刊登廣告,厚厚地一疊,至於有冇有人看,就兩說了。

這個辦法一出,大家都覺得好,然後招商,聯絡了一大堆企業,拿了不少廣告費。

雜誌社小金庫充盈了,職工每個月可以多拿二十塊獎金,對於生活質量的提振立竿見影,

這其中有一家大客戶,是河北的鄉鎮企業,老闆是當地地級市作協會員,據說正在爭取入省一級,無奈發表作品數量不夠,達不到標準。看到《中國散文》的大賽,就動了心,專門過來聯絡,表示願意在雜誌上投放廣告。

這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是作品質量差強人意,修改之後夠得上發表標準,但要拿獎,卻還差點意思,至少不那麼服眾;第二,這家企業是生產塑料箱子的,就是裝玻璃瓶汽水那種,放廣告上去,和不夠雅緻。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