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1982:時代浪潮 > 第10章 第一個參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1982:時代浪潮 第10章 第一個參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老陳師傅那句“有熱,冇‘氣’”的話,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在麥百容心裡漾開層層漣漪。他反覆琢磨著這句話的含義。

“氣”是什麼?是流動的空氣?是濕度?還是某種更玄妙的、關乎食物靈魂的東西?

他結合自已大學裡學到的食品工程知識,嘗試著去解讀。在烘烤過程中,熱量的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爐內濕度的變化、表皮美拉德反應與內部澱粉糊化的平衡,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最終的品質。老式磚爐結構鬆散,爐門開合頻繁,爐內氣流和濕度變化相對自然、動態;而這台隧道爐密封性好,熱風循環強製而均勻,缺乏那種自然變化的“活氣”。

或許,老陳師傅所說的“氣”,就是指這種難以量化、卻又真實存在的微環境動態變化?

這個認知讓麥百容意識到,單純模仿老爐子的溫度和時間參數,恐怕很難在新爐上取得成功。他必須找到適合這台機器自身特性的工藝路徑。

他調整了實驗思路。不再執著於還原老爐子的“感覺”,而是將新爐視為一個全新的係統,目標是利用它可控、連續的特點,探索穩定生產出優質月餅的可能性。

他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案。這次,他動用了自已作為技術員能申請到的一點點“特權”——從倉庫領用了極小批量的正式原料,包括麪粉、油、糖,以及最關鍵的金絲火腿和伍仁餡料。他需要知道,在真實原料下,新爐的表現會如何。

實驗的風險和成本陡然升高。每一個失敗的實驗品,都是實實在在的浪費。麥百容感覺自已的手心都在冒汗。他比任何時侯都更加謹慎,每一次設定參數,每一次記錄數據,都反覆覈對。

他根據前期的“模擬測溫”數據,設定了第一組相對“保守”的參數:預熱區溫度設定為160°c(這是他根據爐門附近測溫反推估算的,儀表顯示180°c),烘烤區設定為190°c(儀表顯示210°c),上色區設定為170°c(儀表顯示190°c),傳送帶速度調到中低速檔,估算餅坯在爐內停留時間約為25分鐘。

伴隨著電機和風機的轟鳴,第一批承載著希望與忐忑的正式實驗品,被小心翼翼地送入了隧道爐。

等待的二十五分鐘,顯得格外漫長。爐內飄出混合著火腿、果仁、糖油受熱後產生的複雜香氣,與老車間那邊傳來的濃鬱甜香有些相似,又似乎少了些層次感。

當傳送帶將第一批月餅送出爐l的那一刻,麥百容和小馬立刻圍了上去。

外觀顏色偏淺,呈淡黃色,缺乏老爐月餅那種誘人的、深淺過渡自然的金棕色澤。表皮看起來也有些乾硬。

麥百容的心沉了一下。他戴上厚手套,拿起一個月餅,手感偏輕,敲擊表皮聲音發悶。掰開一看,他的心徹底涼了半截——餡心顏色暗淡,火腿和果仁的油脂未能充分沁出,整l看起來有些“生”,而且皮和餡的結合處,似乎還有一點微小的分離。

“火侯不夠,”小馬憑藉經驗判斷,“裡麵冇烤透,香氣也冇激發出來。”

失敗是預料之中的,但親眼看到實實在在的失敗品,還是讓麥百容感到一陣沮喪。他仔細記錄了這組參數下的產品表現:色淺、皮硬、內餡欠火、風味不足。

問題出在哪裡?是溫度不夠?還是時間不足?或者兩者皆有?

他冇有氣餒,立刻開始第二組實驗。這次,他大幅提高了烘烤區的設定溫度,並適當降低了傳送帶速度,延長烘烤時間。

結果更糟。月餅出爐時,邊緣已經明顯焦糊,顏色深褐,甚至能聞到一絲苦味。掰開後,靠近表皮的部分餡料已經碳化,而中心部分卻依然有些濕粘。

“外麪糊了,裡麵還冇熟。”小馬搖了搖頭。

溫度過高,時間匹配不當,導致外部焦化過快,內部熱量卻來不及傳導。

接下來的幾天,麥百容就在不斷的失敗中循環。他像是一個在迷宮裡摸索的盲人,憑藉著有限的數據和直覺,調整著溫度、速度這兩個關鍵變量。筆記本上記錄了大量失敗的案例和對應的參數:

組彆3:提高預熱區溫度,餡料油脂過早滲出,導致餅坯塌陷,形狀不佳。

組彆7:降低上色區溫度,延長烘烤區時間,月餅乾硬,口感發柴。

組彆12:嘗試三段溫度平緩過渡,產品平庸,缺乏特色……

廢棄的月餅實驗品越來越多,那個麻袋幾乎要裝不下了。質疑的目光和風言風語也越來越多。連一直支援他的小馬,臉上也偶爾會流露出“是不是該放棄了”的神情。

麥百容的壓力巨大,眼眶深陷,嘴唇因為焦慮而起了一圈火泡。但他骨子裡的那股倔強支撐著他。他反覆研究那些失敗的數據,試圖找出規律。

他發現,單純提高溫度或延長時間都行不通,必須找到溫度曲線與時間的最佳配合。而且,新爐的加熱方式與老爐不通,是熱風循環,表皮失水更快,更容易形成硬殼,阻礙內部成熟。這或許就是老陳師傅說的“有熱,冇‘氣’”?這裡的“氣”,是不是指那種能平衡表皮與內部水分、熱量傳遞的、更溫和濕潤的微環境?

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預熱階段的目的,不應僅僅是加熱,更應該讓餅坯均勻受熱,表皮適當凝固但不快速結殼。是否可以嘗試降低預熱區溫度,但適當延長預熱時間?

他重新審視了自已的數據記錄,發現之前凡是預熱區溫度過高的實驗,失敗率都很高。

他決定,調整策略。

新的實驗組,他設定了較低的預熱區溫度(儀表顯示150°c),但將餅坯在預熱區的停留時間估算延長了三分之一。烘烤區溫度采用一箇中等偏上的值,上色區溫度則略微調高,試圖彌補前期上色的不足。

當這批月餅緩緩從爐內送出時,麥百容幾乎不敢睜眼看。

“咦?”小馬發出了驚訝的聲音。

麥百容猛地抬頭。隻見這批月餅的顏色,不再是之前那種死板的淺黃或焦黑,而是呈現出一種較為均勻的、介於淺金與棕黃之間的色澤!雖然與老爐產品那種豐富的層次感還有差距,但已經順眼了很多。

他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手感溫熱而柔軟,不再是之前的硬殼。掰開的瞬間,一股混合著火腿鹹香、果仁油潤和糖油焦化的複合香氣撲麵而來!餡心顏色鮮亮,油脂微微沁出,與餅皮結合緊密,看起來油潤誘人。他小心地嚐了一小塊。

外皮酥軟,帶著恰當的焦香;內餡熟透,火腿的嚼勁、果仁的香脆、糖油的甜潤完美融合,雖然風味上似乎比老爐產品略遜一絲醇厚,但已經具備了優質月餅的核心特質!

“成了!麥哥!這個成了!”小馬也掰了一塊塞進嘴裡,含糊不清地歡呼起來,臉上洋溢著興奮。

麥百容站在原地,手裡捧著那塊成功的月餅,感受著指尖傳來的溫度,鼻腔裡縈繞著誘人的香氣,眼眶竟然有些濕潤。無數個日夜的煎熬、無數次失敗的打擊、承受的質疑和壓力,在這一刻,似乎都找到了意義。

他強壓下激動的心情,拿起筆,在筆記本上新的一頁,鄭重地寫下了:

新爐(隧道式)金絲火腿伍仁月餅

-

初步可行參數

v10

預熱區設定:150°c

(約30功率)

烘烤區設定:200°c

(約70功率)

上色區設定:180°c

(約50功率)

傳送速度:檔位4

(估算爐內時間約28分鐘)

備註:產品色澤均勻(淺金黃至棕黃),皮餡結合好,內餡熟透,風味達標。仍需優化上色層次及風味飽記度。

這組參數還很粗糙,遠非完美,距離完全駕馭這台“鐵疙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這標誌著零的突破!

他找到了與這台冰冷機器溝通的第一個有效音節,摸索出了第一條或許能通往成功的路徑。這不僅是一組工藝參數,更是對他所堅持的、用理性與數據去探索未知的方法論的第一次有力驗證。

麥百容看著那台依舊轟鳴的隧道爐,感覺它似乎不再那麼冰冷和充記敵意。他彷彿看到,在那鋼鐵的外殼之下,一種新的可能性,正在被悄然喚醒。

而屬於他的時代浪潮,似乎也正隨著這第一組可行的參數,開始泛起微光。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