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從蔬菜大棚開始 第304章 製度
製度
大營村,代銷店門口。
上午,忙完家務後,胖嬸、趙兵媳婦等一群老孃們和幾個閒漢又坐在代銷店聊閒篇。
現在進入九月中旬,天氣沒那麼熱了,往年這個時候是代銷店最熱鬨的時候,可今年卻少了幾分氛圍。
原因也很簡單,快嘴媳婦和王大腳缺席了。
張玉珍送走最後一個買醬油的村民,也搬了個凳子湊過來,掐著手指唸叨:“可有日子沒見王大腳了。她家咋的了,出啥事了?”
胖嬸說道:“嗨,還能是啥事?無非是當初她去四季青公司鬨事,人家不跟她家合作建大棚了,眼瞅著跟她一起報名的種植戶的大棚都建起來了,她心裡不得勁,在家慪氣唄。
前幾天我去看她,頭發都愁白了。”
張玉珍詫異道:“娘嘞,真的假的,頭發真白了?”
胖嬸應道:“那還能有假?那真是上大火了。”
趙兵媳婦說道:“誰說不是呢?俺家的大棚早就建好了,地裡的菜苗都移栽到棚裡了,中午的時候,俺得去地裡給趙兵送飯,下午跟他一起在棚裡乾活。雖然累一些,但眼瞅著菜苗長高,越來越有盼頭了。”
胖嬸提議:“要不,哪天咱們一起去大腳家,勸勸她?”
趙兵媳婦說:“俺就不去了,俺家種了大棚,俺要去了,她更鬨心。”
胖嬸看向一旁的張玉珍:“玉珍,要不咱倆去?”
張玉珍想了想,搖頭:“俺家小虎也在四季青公司工作,俺去也不合適。”張玉珍擔心王大腳會托自家說情,給兒子添麻煩。
“也對,可俺一個人也不想去啊……”胖嬸歎了一聲。
張玉珍提議:“要不你叫上快嘴媳婦一起去。”
胖嬸撇撇嘴:“可彆提她了,自打她家快嘴從南方打工回來,這都過去多少天了,她連門都不出了。那老爺們就那麼香?”
張玉珍和趙兵媳婦對視一眼,都忍不住哈哈笑了起來。
三人的笑聲,引得旁邊打牌的幾個閒漢也往這邊瞅。
趙兵媳婦小聲道:“其實,俺覺得……快嘴媳婦不出門,也許不是因為快嘴,而是有其他原因。”
胖嬸來了興趣,眯著小眼問:“趙兵家的,你都知道啥,快跟俺們說說……”
趙兵媳婦露出為難神色:“誒呀,這話咋說呢……”
胖嬸看到她這副表情,知道裡麵肯定有內情,八卦之心頓時燃起,抓住趙兵媳婦的手:“趙兵家的,你小聲跟俺說,俺保證不告訴彆人……”
“誒呀,娘嘞。”張玉珍突然叫了一聲,把胖嬸嚇了一跳。
“玉珍,你一驚一乍的乾啥,俺差點被你嚇死。”胖嬸拍著厚實的胸脯。
張玉珍沒說話,用手指著馬路的東頭,胖嬸扭頭望去,一眼就看到了往代銷店走來的快嘴媳婦,頓時有些心虛,隨後,她又發現快嘴媳婦懷裡抱著個……孩子!
“娘嘞,快嘴家的,你打哪弄了個孩子?”胖嬸驚訝出聲,立刻吸引了周圍人的注意。
快嘴媳婦臉色微變,抱著孩子的手輕輕哆嗦了一下,隨後又抱緊懷裡的孩子,小姑娘依舊黑乎乎的,但比之前圓乎了不少。
她家男人把孩子帶回來有一段時間了,孩子都是她在帶。她雖然年紀不小了,但之前一直沒有孩子,頭一次照顧孩子的她手忙腳亂,很辛苦,可卻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踏實感。
她已經打心眼裡將這個孩子當成了自己閨女。
這些天之所以沒有把孩子帶出來,也是擔心村裡人說閒話,但醜媳婦總得見公婆,她知道這一天是躲不過去的,趁著天氣還不冷,今兒個把孩子帶出來。
她自己就是個愛說閒話的,也知道其他人見到自家抱回來的孩子,肯定也會說閒話,可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退縮,越要挺直了腰桿,大聲說話,大聲懟回去,這樣以後才沒人敢拿這事來說嘴。
“哈哈……”快嘴媳婦咧著嘴,大聲說道:“這是俺家的閨女,今兒個特意抱出來給你們瞧瞧……”
代銷店外的人都被驚到了,一個個張大了嘴巴……
……
臨近中午。
四季青公司的食堂裡飄著飯菜的香味。
馬援朝剛乾完農活,來食堂吃飯。他走到食堂外的水龍頭前洗把臉,又洗了洗脖子裡的毛巾,搓了搓臉,隨後把毛巾掛回脖子裡。
看著眼前五百多平米的大食堂,馬援朝心中感慨萬千。
他和李哲家是鄰居,關係不錯,誰家有活都會相互幫忙。去年這個時候,兩家條件差不多,都窮得很穩定。
結果,李家老二貸款建了個大棚,當時他還覺得這李家老二瞎胡鬨,簡直就是個敗家子。同時心裡也腹誹老李在家裡沒威信,連自己的兒子都管不住。
誰曾想,這才過去一年時間,李家不僅沒敗落,反而成了村裡的暴發戶,從一個大棚擴建到幾十個,還在村裡蓋了二層小樓,李家老二更是開上了洋車。
娘嘞,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根本不敢想。
他原本那一絲不服和妒忌,也都沒了,剩下的隻有羨慕。
前些天,他帶著黃桃罐頭和麥乳精去了李家,托老李的關係才進了四季青公司。雖然活累一些,但給的工錢高,還管飯,嘿,整個廊方市也找不到這麼好的工作了。
馬援朝進了餐廳,從架子上拿了自己的飯缸,走到視窗打飯,他對著李酒缸笑道:“酒缸,今兒個中午吃啥?”
李酒缸說道:“今兒個吃大鍋菜。”
“有肉嗎?”
“那必須的,肉、豆腐、粉條都有,香得很。”李酒缸拿著勺子,將滿滿一勺子的菜放進他的飯缸裡。
“酒缸,多來點肥的。”馬援朝笑道。
李酒缸挑了幾塊肥肉,一並放進他的飯缸裡,又遞給他兩個饅頭:“那邊的鍋裡有綠豆湯,要喝自己盛。”
“好嘞。”馬援朝找了個位置坐下,先咬了一口饅頭,饅頭又宣又軟,他又大口吃菜,大鍋菜香得冒油,十分地道。
“呼嚕呼嚕……”沒一會兒,他就吃完了一缸子菜和兩個饅頭,又走到視窗打飯:“酒缸,再來一份。”
李酒缸又給他打了一份菜,遞過去兩個饅頭。
馬援朝說道:“兩個不夠吃,再來兩個。”
李酒缸瞪了他一眼,沒說話,又塞給他兩個饅頭。
“嘿嘿,謝了。”馬援朝笑了笑,端著飯缸回到座位上,大口吃著飯菜,沒一會兒,又吃完了一缸子菜和兩個饅頭,打了個飽嗝。至於剩下的兩個饅頭,他直接揣進了兜裡。
他家一共四個孩子,兩個小的才十來歲,正是能吃的時候。一家人平常吃的都是二合麵的饅頭,隻有逢年過節才能吃白麵饅頭。每次他把白麵饅頭帶回家,孩子們都搶著吃,能樂上大半天。
他把飯缸裡的菜湯喝了,起身去打了一缸子綠豆湯喝,能防中暑。
他盛了大半缸子綠豆湯,正準備往座位上走,卻看到牆上貼了一張白色的告示。他好奇地走過去看,一開始還有些漫不經心,看著看著臉色大變,手一哆嗦,飯缸裡的綠豆湯撒了出來。
“娘嘞,這是誰貼的告示,憑啥不讓俺們免費吃飯了!”馬援朝語氣中透著不滿。
他的聲音頗高,頓時驚動了其他吃飯的人。
坐在旁邊的李振生問道:“咋的啦,你喊啥,嚇人一跳。”
馬援朝指著告示:“振生,這上麵寫的你都知道了?”
“俺知道啥?它認識俺,俺可不認識它啊。”李振生笑道。
“你還有心情笑,這上麵寫著,以後食堂不免費了,員工也要付錢買飯。”馬援朝大聲說道。
他的話驚動了其他員工,大家都紛紛湊過來看告示。
識字的人擠到前麵看,不識字的在一旁打聽,場麵鬨哄哄的。
很快,食堂要收費的訊息傳遍了食堂,新員工們低聲議論,都帶著些許不滿。
李酒缸從後廚走了出來,問道:“嘿,你們都圍在這,鬨哄哄的乾啥呢?”
李振生問道:“酒缸,以後食堂吃飯要收費,你知道不?”
“知道啊,吃飯付錢,那不是應該的嘛。”李酒缸說道。
馬援朝急了:“酒缸,話不能這麼說。俺當初進公司的時候,李總可是說了員工免費就餐,這才吃了幾天就改了,這不是騙人嘛。是不是得給俺們一個交代。”
其他新員工也紛紛附和。
“是啊,公司不能說話不算數。”
“沒錯,李總也不差錢,沒必要剋扣俺們這點飯錢。”
李酒缸的臉色沉了下來,指著馬援朝:“馬援朝,把你兜裡裝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夥都瞧一瞧,不用李總來,我就給你一個交代。”
馬援朝臉色一變,趕忙雙手捂著衣服兜:“你……這……”
即便馬援朝不拿出來,在場的人也知道他兜裡是啥——他每天都會往家帶兩個饅頭,其他人又不是傻子,也不是瞎子,怎麼會看不到。
“你什麼你,怎麼不說了?李總說了讓員工免費吃飯,可沒說讓你往家裡帶。”李酒缸說道。
馬援朝臉一紅,狡辯道:“又不是我一個人帶,彆人也拿了,我是看到彆人帶,自己才帶的……”
李酒缸點點頭:“你說的沒錯,不光你帶了,其他人也帶了。而且,不光有人往家帶,還有人浪費糧食,這纔是公司停止免費吃飯的原因。在指責公司之前,先想想你們自己做得對不對?”
李振生問道:“酒缸,那以後食堂的飯菜貴不貴?不會要高價吧。”
李酒缸繼續說:“大家夥放心,李總已經說了,食堂就是為了給大家實惠和方便,不僅不會貴,反而會便宜賣給大家,讓大家吃好吃飽。
另外,公司還會給大家一些餐補,也就是餐費補貼。這麼一算,其實花不了幾個錢。”
一個新員工說道:“俺還是覺得免費吃飯更實在,說實話,我當初就是奔著這個來的。”
“你要是有想法,可以向公司反映,說得對,公司也會採納。你要是不想乾,也可以辭職,公司現在就能把工錢給你。”李酒缸沒慣著他,直接懟了回去。
“其他人也是,想接著乾的,吃完飯找個地方休息,下午好好乾活。不想乾的人,直接去人事部辭職!”
李酒缸愛喝酒不假,但人不傻,每次李哲開會他都會用心聽、用心學,漸漸也聽出了一些門道。
剛才那番話,有不少就是昨天開會時學的,也算是現學現賣。
雖然他的話不算深奧,卻著實把員工都鎮住了——沒人敢高聲議論,也沒人去辦離職。畢竟,即便四季青公司不讓免費吃飯,依舊是整個萬安鎮工錢最高的。
真要離職了,那纔是大傻子……
下午。
村北地頭。
今天李哲帶著楊興斌巡視了公司的大棚,包括試驗田、公司的直營種植大棚和一部分種植戶的大棚。
這期間,楊興斌還和公司的幾位主管談了話,瞭解了具體情況,算是對公司的整體情況有了初步認知。
食堂中午發生的事情,李哲已經聽說了,他並不是很在意——要是連這點小事都要他費心,那公司這些主管豈不是白養了?乾脆都彆乾了,一起辭職得了。
李哲真正在意的,是大棚蔬菜的產量和質量。
楊興斌蹲在地頭,拿著根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
李哲也蹲下身,掏出一盒中華煙,遞給他一支:“楊主管,關於公司的管理製度,你有啥想法?”
楊興斌接過煙,點燃後吸了一口,用樹枝指著“種植戶”三個字:“先說合作種植戶,他們積極性高,大棚管護得也不錯,種植端不用太操心,技術員定期去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就行。
倒是後續收菜的時候,公司可能要多費點心思,得提前定好標準,避免扯皮。
不過眼下最要緊的,還是公司自己的生產製度和管理標準。”
李哲抽了口煙,煙灰輕輕彈在田埂上:“我正想跟你說這個,構架彆搞太複雜,咱們以前是小作坊,現在要往規模化轉,但層級多了反而礙事。你有啥具體想法?”
楊興斌用樹枝在地上劃了個簡單的框架,抬頭說道:“我琢磨著按‘區域
職能’來分最合適。
咱們現在的大棚麵積,設3到4個大棚組就行,每組負責20到50畝,每組配一個組長,不用再設副組長之類的崗位。
另外單獨配1個技術員,專門管種苗和病蟲害指導,再配1個後勤員,負責工具和物料管理,最後朱益民總牽頭,這樣一層到底,沒人推諉。”
“這個思路我同意,”李哲猛吸了口煙,“但光有構架不行,得把每個崗位的活兒說清楚。比如組長到底管啥?工人又該乾到啥程度?彆到時候出了問題互相甩鍋。”
“您這點考慮得透。”楊興斌順著話頭往下說,“我打算製定一份《崗位說明書》,把職責寫死。比如組長要管本組的考勤、生產進度,還要協調人員。
工人就負責大棚日常的澆水、施肥、整枝、采摘,而且得給他們定‘責任田’——每個工人固定管3到5畝,實行‘誰管護、誰負責’,要是出現種苗壞死、產量不達標這種事,直接跟績效掛鉤,該扣就扣。”
李哲點點頭,手指在膝蓋上輕輕敲著:“生產上的標準也得統一,咱們有去年傳下來的種植經驗,我嫂子那邊有詳細的資料,您覺得該怎麼把經驗變成規矩?”
“我想編一本《大棚種植操作手冊》。”楊興斌立刻接話,“把播種間距、澆水頻率、施肥的種類和用量,還有病蟲害防治的時間,都寫得明明白白。
寫完後組織工人集中培訓,確保每個人都按一個標準來,不然你種你的、我種我的,最後產量質量肯定差得遠。
當然,涉及到具體的種植標準,還得請朱主管和幾位有經驗的技術員參與製定。”
“這個沒問題,回頭叫上朱哥、陳老師、周青禾、我爹、我嫂子一起研究。”李哲應了一聲,繼續說:“光有標準沒人盯著,等於白設。你看是不是能定個巡查製度?”
“確實有必要。”楊興斌在地上又劃了條線,“我計劃讓組長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本組大棚,記錄蔬菜生長情況和工人的工作狀態,技術員每週抽查,發現問題馬上指導整改。
您每半個月做一次全麵檢查,重點看生產標準落沒落實,這樣一層層盯著,就不怕管理鬆散導致減產了。”
見李哲沒有反對,楊興斌繼續說:“另外還有紀律方麵,工作時間偷懶、閒聊、私自帶蔬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