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53章 “積善行,思利他”的文化浸潤
好的,這是第二卷第五十三章。
---
第二卷:溪流彙江
第五十三章:“積善行,思利他”的文化浸潤
產業園的震撼尚未完全平複,第二天,所有參訓學員便被帶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場域——一間寬敞明亮的國學講堂。
講堂佈置得古樸雅緻,原木色的桌椅排列整齊,正前方懸掛著一幅巨大的書法作品,筆力遒勁地寫著六個大字:“積善行,思利他”。兩側牆壁上,則懸掛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傳統文化格言。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與昨日gmp車間那股冷靜的科技感形成了鮮明對比,營造出一種沉靜、向內求索的氛圍。
林靜選了一個靠前的位置坐下,心中有些許好奇,也有些許不解。在她看來,商業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是利益的獲取。她創業的初衷是為了改善生活,即便過程中帶著對產品的真誠和對客戶的負責,也多半源於一種樸素的職業道德和將心比心。“積善行,思利他”這樣的理念,聽起來更像是一種道德修養,或者慈善口號,與殘酷的市場競爭、現實的商業運營,似乎隔著一層朦朧的距離。
培訓導師是一位年約五旬、氣質儒雅的長者,姓程,大家都稱他程老師。他並未急於講解企業文化手冊,而是從華夏文明的商業源頭講起,從“陶朱事業,端木生涯”的範蠡、子貢,講到晉商、徽商的經營之道。
“很多人認為,商業就是追逐利潤,無可厚非。”程老師的聲音平和而有力,回蕩在安靜的講堂裡,“但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訴我們,‘小富靠智,大富靠德’。這個‘德’,並非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商業智慧,一種能夠穿越週期、凝聚人心、成就長久事業的底層邏輯。”
他指向那幅“積善行,思利他”的書法。
“這六個字,是我們美思康宸立身的根基,也是我們希望傳遞給每一位夥伴的核心價值觀。”
“‘積善行’,並非要求大家去做轟轟烈烈的慈善。它體現在我們對待產品的態度上——是否用了真心真料?是否恪守了古法工藝?是否對得起消費者的每一份信任?也體現在我們對待夥伴的態度上——是否傾囊相授?是否願意成就他人?是否在他人困難時伸出援手?”
程老師頓了頓,目光掃過台下若有所思的學員們,繼續說道:
“‘思利他’,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構。在做任何決策、開展任何業務時,首先考慮的,不是‘我能得到什麼’,而是‘我能為我的客戶帶來什麼健康價值?’、‘我能為我的夥伴提供什麼成長支援?’、‘我的行為,是否有利於行業生態的良性發展?’”
“當你真正將‘利他’作為出發點,你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自然會充滿誠意和溫度。而這種誠意和溫度,最終會以信任、口碑、和長久合作的方式,回饋到你自己身上。這便是‘自利則生,利他則久’的辯證法。”
這番話,像一塊投入心湖的巨石,在林靜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她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曆程。
當初,她堅持選用更好的東阿鎮阿膠塊,哪怕成本高昂,是因為她“思利他”,想讓客戶吃到真正有效果的東西。
她耐心解答每一位代理的疑問,甚至將自己摸索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是因為她“思利他”,希望他們能少走彎路,儘快起步。
她在蘇曼最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在陳致遠帶來新思路時真誠合作,是因為她潛意識裡相信,成就他人,也能反過來成就自己。
這些她曾經隻是憑著本心去做的、看似“傻氣”或者“吃虧”的事情,原來背後竟暗合著這樣一條深邃的商業哲理!她一直以為是自己運氣好,遇到了蘇曼、陳致遠這樣的夥伴,遇到了認可她的客戶。但現在看來,或許正是她無意中踐行的這種“利他”行為,像磁石一樣,為她吸引了這些積極的能量和資源。
程老師接著分享了幾個真實案例。有代理因為長期真誠關懷一位身體不適的老客戶,不僅贏得了這位客戶的終生信賴,更通過其介紹,開啟了整個老年社群的市場。有團隊長因為始終將下屬的成長放在首位,傾力扶持,最終打造出了一支極具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鐵軍,業績蒸蒸日上。
“不要把‘積善行,思利他’看作是一種負擔或成本,”程老師總結道,“它恰恰是最高效的‘商業模式’。它降低的是信任成本,提升的是品牌價值,凝聚的是團隊力量,開拓的是長久市場。這是一種‘慢’智慧,卻最終能成就‘快’發展。”
講堂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林靜用力地鼓著掌,感覺內心深處某個地方被徹底照亮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和認同感充盈著她的胸腔。
她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堅持,所有的困惑,彷彿在這一刻找到了理論的依托和精神的歸宿。她不再僅僅是一個為了生存而奮鬥的個體戶,她的“靜心坊”,被賦予了一層更深刻的意義——它是一個傳遞健康、傳遞善意、成就他人的平台。
下午的分組討論中,林靜被推選為小組代表發言。她結合自己的經曆,談到瞭如何通過“思利他”的心態去服務客戶、支援代理,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如何收獲了遠超預期的回報。她的分享真誠而具體,引起了在場許多人的共鳴。
討論結束後,幾位來自其他城市的代理主動找到林靜,交換聯係方式,表示希望以後能多交流。她們說,從林靜的分享裡,感受到了那種發自內心的真誠,而這正是“積善行,思利他”最打動人的地方。
晚上,林靜獨自留在園區裡散步。璀璨的燈火勾勒出現代化建築的輪廓,與白天的國學講堂彷彿是兩個世界,卻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科技是骨架,文化是靈魂。沒有骨架,靈魂無所依托;沒有靈魂,骨架也隻是冰冷的機器。
她走到那麵寫著“積善行,思利他”的文化牆前,駐足良久,然後拿出手機,拍下了這六個字。
回到酒店房間,她開啟筆記本,筆尖在紙麵上流暢地移動:
“今日方知,過往憑本心所行之路,暗合古訓。‘利他’非是犧牲,乃是通往‘自利’最寬闊的橋梁。商業的本質,或許並非冰冷的計算,而是溫暖的人心交換。以善意為舟,以利他為槳,方能渡人渡己,行穩致遠。靜心坊之‘靜’,在於初心不移;未來之‘坊’,當以‘積善利他’為基石,築就更廣闊的平台。”
合上筆記本,她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與平靜。產業園的震撼讓她看到了體係的強大,而今天的文化浸潤,則讓她觸控到了這個體係背後跳動的心臟。
這股“思利他”的暖流,開始真正滲入她的心田,為她接下來更深入的學習和未來的團隊建設,注入了最根本、也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溪流彙江,不僅需要河道的寬闊,更需要水源的純淨與方向的正確。此刻,她感覺找到了那清澈而有力的源頭活水。
(招代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