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39章 平衡之道:名望與初心
好的,這是根據你的要求創作的第三十九章:
---
第五卷:星火燎原
第三十九章:平衡之道:名望與初心
峰會演講的成功,標誌著林靜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戰略分離的關鍵一步。外界讚譽紛至遝來,稱她展現了“企業家的格局與智慧”。然而,當聚光燈似乎如願地從她個人身上移開,更多地聚焦於“靜心坊”的組織本身時,林靜內心卻體驗到一種更為複雜的況味——一種夾雜著釋然、些許失落與深刻自省的空寂感。
她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奇特的境地:當她不再是那個需要事必躬親、衝鋒陷陣的“超級英雄”時,當她刻意退後一步,將舞台讓給蘇曼和新生代團隊時,一種微妙的、源於內心深處的不安開始悄然滋生。這份不安,並非來自權力旁落的恐懼,而是源於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
一、
“被需要”的依賴與戒斷
一個週末的下午,林靜難得清閒,在家中整理舊物。她翻出了女兒小時候的畫作,那些用稚嫩筆觸描繪的“媽媽在熬阿膠”的圖畫,讓她瞬間淚目。那時,她的價值是如此具體而清晰——為一個家,為一鍋膠,為一份生存的希望。
而如今,她的日程表上充斥著各種高大上的論壇、戰略會議和公益專案的剪綵。她的話語被媒體反複解讀,她的一個觀點可能影響行業動向。她無疑被更多人“需要”了,但這種“需要”宏大而抽象,反而讓她感到一種腳不沾地的懸浮感。
她意識到,自己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對那種被具體事務、被團隊、被危機“填滿”的狀態產生了依賴。那種“被需要”的感覺,是她過去十年證明自身價值的最直接方式。如今主動抽離,如同一種精神上的“戒斷反應”,讓她必須直麵那個剝離了“靜心坊”光環後的、本真的自我。
二、
湖畔獨處與內心的對話
為了理清思緒,林靜獨自驅車來到郊外一處靜謐的湖畔。坐在長椅上,看著平靜的湖麵,她開始了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林靜,拋開‘靜心坊創始人’、‘思利他佈道者’這些頭銜,你是誰?你真正想做什麼?”她問自己。
答案並非立刻清晰。她回想起創業之初,那份最純粹的快樂,來自於看到顧客服用阿膠糕後氣色改善的反饋,來自於和早期代理姐妹們一起熬夜打包、互相打氣的溫暖。那份價值感,源於直接的創造與連線。
而現在,她的工作更多是思考、決策、影響。這同樣是創造,卻是間接的、宏觀的。她需要找到一種方式,將這兩種價值感統一起來,讓內心的天平重新恢複平衡。
三、
回歸“手藝”的精神錨點
在湖畔的沉思中,一個念頭越來越清晰:她不能完全離開她價值的源頭——那份具體的、充滿煙火氣的“手藝”。
她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公司後,她請人在總部大樓裡,辟出了一間小小的、不對外開放的
“靜心手作室”
這裡沒有現代化的裝置,隻有最傳統的銅鍋、竹篾、和她從創業初期就使用的那套老舊工具。
她為自己定下規矩:無論多忙,每週至少抽出半天時間,遮蔽所有外界乾擾,獨自待在手作室裡,嚴格按照古法,親手熬製一鍋阿膠糕。不為了銷售,不為了展示,隻為了自己。
在這個獨處的時空裡,她重新變回那個專注的“手藝人”。看著驢皮在銅鍋中慢慢融化,觀察糖液掛旗的火候,感受阿膠特有的香氣彌漫開來……這個過程,對她而言,是一次次精神的冥想和初心的校準。每一次攪拌,都像是在梳理紛繁的思緒;每一次成膠,都讓她重新確認自己創造的本來麵目。
四、
名望與初心的新平衡
這種定期的“手作修行”,逐漸產生了奇妙的效果。當林靜再次出現在公眾麵前,或主持戰略會議時,她的眼神中多了一份此前沒有的沉靜與篤定。
她發現,當她內心與那份最初的“手藝”緊密連線時,外界的名望與喧囂便不再那麼容易擾動她。她可以更從容地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佈道“思利他”文化,去推動社會責任專案,因為她知道,這一切的根基,依然是那份對手藝的敬畏、對產品的死磕、對使用者的真誠。
她也不再恐懼將日常運營權交出。因為她明白,她的價值不再依賴於處理具體事務,而在於守護那個最核心的、不容偏離的“魂”。手作室裡的那鍋膠,就是她與這個“魂”直接對話的聖壇。
在一次與女兒的談心時,已上中學的女兒對她說:“媽媽,我覺得你現在比以前更‘像’你了。以前你總是很忙很累,現在你好像……更定了。”
林靜微笑著擁抱女兒,心中豁然。她在筆記中寫道:
“名望如風,可助火勢,亦可吹散薪柴;初心如石,沉靜水底,方定江河之向。近日之困惑,實為生命進階之必然。幸得湖畔靜思,手作修行,尋回與初心連線之錨點。方知平衡之道,非在外在角色之取捨,而在內心之本末分明。吾可於廟堂之高論道,亦可於方寸之間熬膠。名望為用,初心為體。持守此心,則名望愈盛,吾心愈靜;舞台愈廣,吾根愈深。至此,方可謂真正駕馭名望,而非為其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