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46章 社羣團購的嘗試
第一卷:風雨起航
第四十六章:社羣團購的嘗試
陳致遠的加入,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靜心坊”內部激起了關於市場邊界與可能性的新思考。林靜一方麵支援陳致遠開拓職場男性與商務市場的嘗試,另一方麵,她也在不斷審視和挖掘現有模式下的潛力。線上引流和代理模式固然有效,但總感覺與最終消費者隔著一層螢幕,少了些真實的溫度與即時反饋。就在這時,一個看似傳統卻蘊含著新機遇的渠道,進入了她的視野——社羣團購。
契機來自小區新搬來的一位年輕媽媽,姓吳,是林靜微信裡的“點讚之交”。她在小區業主群裡非常活躍,經常組織一些母嬰用品的拚團。一天,她私聊林靜:“林靜,我看你做的阿膠糕特彆好,咱們小區好多媽媽都挺感興趣的,但有些人覺得單價有點高,想先試試。你看能不能搞個團購?量大的話價格能不能優惠點?我來負責在群裡組織。”
社羣團購?林靜心裡一動。這確實是一個觸達精準客戶、建立更緊密鄰裡關係的好機會。小區裡的住戶,尤其是注重養生的媽媽和長輩們,正是“靜心坊”的目標客戶。而且,團購模式可以一次性集中配送,降低單件物流成本,也確實可以給出更具吸引力的價格。
但風險也同樣存在。社羣鄰裡,關係微妙,口碑傳播極快,好則好矣,一旦出現問題,負麵評價也會以更快的速度擴散。而且,團購意味著要準備相當數量的現貨,對生產和庫存管理是一次考驗。
林靜沒有立刻答應,她需要一套完整的方案。她首先分析了小區業主群的人口結構,確認了潛在需求。然後,她與蘇曼仔細覈算了成本,設定了一個既能體現團購優惠、又能保證合理利潤的價格,並確定了“滿30份成團”的門檻以控製風險。她還特意準備了一批小規格的試吃裝,方便猶豫的鄰居先體驗再決定。
方案確定後,她回複了吳媽媽,並請她將團購接龍和產品介紹發到業主群。為了增加信任度,林靜也以“小區鄰居”的身份在群裡做了簡單的自我介紹,並承諾所有團購產品與線上渠道品質完全一致,享受同等售後服務。
訊息發出後,業主群的反應比預想的要熱烈。或許是“鄰居”身份帶來的天然信任感,或許是對“靜心坊”故事早有耳聞,接龍名單迅速增長。有詢問不同口味區彆的,有討論養生效果的,氣氛活躍。林靜和蘇曼耐心地在群裡解答每一個問題,儼然成了小區的“健康顧問”。
團購成功的當天,林靜和蘇曼按照訂單在工作室裡忙碌地分裝、打包。她們在每一個包裝袋上都手寫了一張小小的感謝卡:“感謝鄰裡的信任,靜心坊與您溫暖相伴。”
最後,由林靜親自將幾十份訂單送到小區門口的指定取貨點。
當鄰居們陸續前來取貨,隔著口罩也能看到她們眼中的笑意,聽到那一聲聲“辛苦了”、“看著真不錯”的稱讚時,林靜感到一種不同於線上成交的滿足感。這是一種麵對麵、充滿煙火氣的認可。
“林靜啊,我女兒吃了說你做的比她在商場買的還好吃!”一位相熟的阿姨拉著她的手說。
“下次什麼時候再團?我給我媽也訂點。”另一位年輕的爸爸詢問。
更讓林靜驚喜的是,這次團購之後,微信上又新增了不少小區鄰居,帶來了持續的複購和詢問。吳媽媽也成了“靜心坊”在小區裡的“編外宣傳員”。
首次社羣團購的嘗試,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不僅帶來了一批高質量的精準客戶,更在“靜心坊”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條更溫暖、更直接的紐帶。林靜看到了這種基於地理位置和熟人關係的渠道潛力,開始考慮將其模式化,並謹慎地拓展到其他幾個關係較好的社羣。
她在筆記本上記錄下這次新的探索:
社羣團購嘗試
-
首戰告捷。
模式:依托小區業主群,由“團長”組織,設定成團門檻,集中配送。
優勢:
1.
信任度高:
鄰居身份,口碑效應明顯。
2.
目標精準:
直達社羣內潛在客戶。
3.
成本優化:
集中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4.
互動性強:
即時反饋,增強客戶黏性。
關鍵點:
5.
品質保證:
與線上渠道同質同量,維護品牌信譽。
6.
精心組織:
選擇靠譜“團長”,清晰引導流程。
7.
細節服務:
手寫卡片等小細節提升體驗。
展望:可作為一種穩定的補充渠道,模式化後謹慎複製。
這一次,她沒有僅僅停留在虛擬的線上世界,而是勇敢地將腳步邁入了真實的社羣,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中,為“靜心坊”找到了又一片紮根的土壤。這嘗試的過程,讓她更加堅信,隻要真誠付出,總能找到與消費者共鳴的方式,無論是在廣闊的網路,還是在身邊的社羣。這深入生活的實踐,本身就是一道樸實而溫暖的彩虹,照亮了品牌與使用者之間最近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