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134章 傳遞“積善行,思利他”的普世價值
好的,我們繼續《阿膠裡的光陰》第七卷的旅程。這是第134章。
---
第七卷:四海承風
第134章:傳遞“積善行,思利他”的普世價值
“靜心坊”在全球商業上的成功與公益實踐上的溫暖,逐漸彙聚成一股超越商業本身的吸引力。這股力量的核心,便是那六個字——“積善行,思利他”。它不再僅僅是懸掛在總部牆上的企業訓言,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一件件真切的事,如同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全球運營的肌理之中,並開始引發外部的深度關注與共鳴。
這一次,深刻的對話發生在哈佛商學院的一間案例教室裡。應學院的邀請,林靜和程致遠帶著“靜心坊”的全球化案例,來到這座世界頂尖的商業學術殿堂,與教授和精英學員們進行一場深入的研討。
主持案例討論的是一位以批判性思維著稱的詹姆斯·卡特教授。他開門見山,丟擲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林女士,程先生,在我的研究中,許多企業都將‘社會責任’或‘價值觀’作為品牌包裝的一部分。我很好奇,對於‘靜心坊’而言,‘積善行,思利他’這聽起來非常東方的理念,究竟是指導你們戰略決策的‘內在哲學’,還是主要麵向外界宣傳的‘漂亮修辭’?在激烈的全球競爭和股東回報壓力下,你們如何平衡‘利他’與‘利己’?”
教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講台上的兩位中國企業家身上。
程致遠微微一笑,接過話筒,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向在場的學員,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在選擇產品或服務時,會傾向於那些讓你感覺‘更受尊重’、‘更有溫度’,甚至讓你覺得自己的消費行為也在間接讓世界變得好一點點的品牌?”
幾乎超過八成的人舉起了手。
“看,”程致遠轉向卡特教授,“‘利他’的行為,最終收獲了消費者的‘信任’與‘偏好’,這難道不是最堅實、最長久的‘利己’嗎?我們認為,‘積善行,思利他’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最智慧的商業策略。它幫助我們與使用者、與夥伴、與社會建立最深層次的情感連線和信任紐帶,這種紐帶是任何單純的廣告或營銷技巧都無法構建的,也是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壁壘之一。”
林靜隨後登台,她沒有使用複雜的圖表,而是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她詳細描述了在肯尼亞“母親的光”專案中,那位名叫阿米娜的婦女如何從虛弱無助到煥發新生,如何用專案賦予的技能和收入,支撐起整個家庭,甚至開始幫助其他鄰裡。
“當我們團隊收到阿米娜托人寫來的感謝信時,”林靜的聲音充滿感情,“我們獲得的成就感和團隊凝聚力,遠超於完成一個季度的銷售指標。這種源自內心的驅動力和價值感,是無法用kpi衡量的,但它確確實實地轉化為了團隊更高的忠誠度、更積極的創造力,以及麵對困難時更堅韌的毅力。這,難道不也是企業最重要的‘利益’嗎?”
她接著又分享了在貿易摩擦時期,他們如何與海外夥伴共度時艱,最終贏得更深度的信任與合作;分享了“分散式決策”如何基於對本地團隊和使用者的信任與賦能,反而激發了更大的責任感和創新活力。
“在我們的理解裡,‘積善行’,是行動,是去創造切實的價值;‘思利他’,是出發點,是時刻考量我們的決策和行動,是否能給相關的各方——使用者、員工、夥伴、社羣、環境——帶來積極的影響。”林靜總結道,“當我們將這種思維融入企業的血液,它會自然而然地引導我們做出那些看似‘利他’,實則構築了最堅固商業根基的長期主義選擇。這不是平衡,而是一體兩麵,是商業的本質回歸到‘為人服務’後的必然狀態。”
案例課結束後,一位來自法國的學員感慨地對林靜說:“林女士,您讓我重新思考了商業的意義。我們通常學習的是如何競爭、如何贏,但你們的案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可能源於如何更好地合作、如何更真誠地給予。”
卡特教授在送彆他們時,也坦誠地說道:“我必須承認,你們的實踐為經典的商業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將一種東方的哲學思想,如此係統地、深入地融入全球化的商業運營並取得驗證,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現象。‘積善行,思利他’,這或許是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尋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的‘普世語言’。”
這次哈佛之行,像一顆投入靜湖的石子,激起的漣漪遠超預期。“靜心坊”的案例和其承載的價值觀,開始在全球頂尖的商業思想圈中傳播、討論。人們發現,這六個字所代表的,並非遙不可及的道德說教,而是一種可實踐、可複製、甚至能帶來強大商業競爭力的經營智慧。
“積善行,思利他”,這顆源自東方的種子,經過“靜心坊”在全球土壤中的精心培育,已然開出了絢麗的花朵,並開始向世界播撒它的芬芳。它向世界證明,最深遠的商業成功,永遠植根於最真誠的善意和最寬廣的利他之心。這份價值的傳遞,比任何產品的銷售都更加深刻地定義著“靜心坊”,也更持續地影響著與他們接觸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