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144章 培養下一代的全球領導者
好的,我們繼續《阿膠裡的光陰》第七卷的旅程。這是第144章。
---
第七卷:四海承風
第144章:培養下一代的全球領導者
站在“靜心坊健康文化學院”的講台上,林靜望著台下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麵孔——他們中有在肯尼亞“母親的光”專案中表現出色的當地女孩,有在德國市場以嚴謹和創新聞名的年輕經理,有在矽穀用數字科技重新詮釋養生智慧的華裔工程師,也有在國內深耕傳統文化並渴望走向世界的“老師傅”傳人。這些充滿活力與潛力的年輕人,讓她既感到欣慰,也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企業的未來,乃至這一融合東西方健康智慧的使命能否延續,關鍵在於能否係統地“培養下一代的全球領導者”。
一個名為“致遠計劃”的全球領導力培養專案應運而生。與傳統的、側重於商業技能和管理工具的培訓專案不同,“致遠計劃”的核心在於塑造一種獨特的領導力氣質:“根植東方智慧,擁抱全球視野,踐行利他價值”。
第一重錘煉:深潛文化之根。
計劃的第一階段,所有學員,無論來自哪個國家,都必須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東方智慧沉浸營”。他們不僅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和“靜心坊”的產品哲學,更重要的是體驗其背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他們需要在淩晨跟隨藥師辨識晨露未乾的草藥,在寂靜的茶室學習茶道中的“和靜清寂”,在資深工匠的指導下親手炮製一料阿膠糕。來自加州的年輕市場總監薩拉在日記中寫道:“我以前認為‘火候’隻是個溫度概念,現在才明白,它關乎時機、耐心和對自然規律的敬畏。這種思維方式,正在顛覆我過去對市場營銷‘快準狠’的理解。”
第二重曆練:搏擊全球風浪。
沉浸營之後,學員們進入為期一年的“全球輪戰”階段。他們被組成多元文化的“微型戰隊”,投入到一個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全球性專案中。例如,一個小組的任務可能是:“基於北歐‘fri露ftsliv’(戶外生活)理念和東方‘固本培元’思想,為全球戶外愛好者開發一款新產品並製定上市策略。”
這個小組裡,北歐同事貢獻對本地文化的深刻洞察,中國同事確保核心理唸的準確傳達,北美同事負責設計符合年輕人溝通習慣的營銷方案,供應鏈的同事則要解決全球原材料采購和生產的可行性。他們需要在不同時區協作,麵對文化衝突、觀點碰撞,甚至專案推進中的失敗。這個過程,逼著他們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和文化慣性,學習在差異中尋找創新,在碰撞中達成共識。
第三重淬煉:踐行價值引領。
“致遠計劃”認為,真正的全球領導者,必須是企業價值觀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因此,每個學員都必須獨立主導或深度參與一個與“積善行,思利他”價值觀相關的公益或可持續發展專案。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學員,回到了他家鄉的漁村,利用在“靜心坊”學到的知識和資源,幫助社羣改進了“海洋滋養計劃”的運營效率,並設計了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鍛煉了專案管理能力,更切身體會到商業力量如何用於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塑造了他的領導品格。
第四重傳承:導師的火炬。
林靜、程致遠以及全球各區域的資深負責人,組成了“致遠計劃”的導師團。他們並非高高在上地進行理論授課,而是作為“同行者”,與學員們定期進行非正式的“爐邊對話”,分享他們職業生涯中的至暗時刻與高光瞬間,坦誠他們在全球化程序中遇到的困惑、走過的彎路以及堅守的信念。一次,林靜在回答一位學員關於“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文化純粹性”的提問時,分享了她曾在江南水鄉的反思,她說:“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在高速行駛時,依然能清晰地聽到內心初心的聲音,並敢於為了守護它而踩下刹車,或者調整方向。”
“致遠計劃”的第一期學員畢業時,舉辦了一場彆開生麵的“使命答辯”。學員們不是彙報業績資料,而是闡述他們對自己未來作為“全球領導者”使命的理解。
薩拉,那位來自加州的市場總監,在她的答辯中說道:“我未來的使命,是成為一名‘文化翻譯官’。不是翻譯語言,而是翻譯智慧。我要幫助更多西方消費者,理解並欣賞那一塊小小阿膠糕裡蘊含的、關於時間、耐心與生命平衡的深邃哲學。”
而那位來自德國、以嚴謹著稱的年輕運營經理則說:“我的使命,是成為一名‘標準的橋梁’。將我們在歐洲踐行的、對品質和可持續性的極致追求,與東方的匠心精神融合,建立起一套能被全球信任的、源於東方智慧的健康產品標準體係。”
聽著這些年輕而堅定的聲音,林靜的眼眶微微濕潤。她看到,那一盞從東方廚房點亮的燈火,已然交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更多更年輕的手中。他們帶著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獨特才華,將這份光明與溫暖,以更豐富、更富創造力的方式,播撒到更廣闊的世界。
培養下一代的全球領導者,這或許是“靜心坊”在四海承風的旅程中,所能做出的最寶貴、也最持久的貢獻。它意味著,這份事業和它所承載的使命,將超越任何個人,如同一粒粒充滿生命力的種子,在全球的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