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176章 企業家教練的身份實踐
好的,這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阿膠裡的光陰》第八卷第176章:
---
第八卷:光耀星河
第176章:企業家教練的身份實踐
隨著“手作之心”平台影響力的持續擴大和林靜獨特管理哲學的日益成熟,一種新的角色和責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她的肩上——企業家教練。她不再僅僅是平台的掌舵者,更開始以一位經驗豐富的先行者和思想啟迪者的身份,將她的智慧、經驗與心力,投入到幫助更多處於不同階段的創業者,特彆是女性創業者的成長之中。
這一轉變,始於一次意外的邀請。一家知名商學院,在深入研究“手作之心”平台的成功模式後,力邀林靜擔任其emba課程的“特聘企業家導師”,為那些正處於轉型困惑中的企業高管和創始人授課。
起初,林靜是猶豫的。“我連大學都沒正經讀完,哪有資格去給那些精英們上課?”她向程致遠表露擔憂。
程致遠卻鼓勵她:“靜,你擁有的恰恰是商學院無法教給他們最寶貴的東西——從泥濘中走出來的實戰經驗,從零到一構建生態的係統思維,以及那份始終未變的‘成就他人’的初心。這些,比任何理論都更有力量。”
林靜接受了挑戰,並將此視為一次梳理自身、回饋社會的寶貴機會。她的“教練”實踐,以一種極具她個人特色的方式展開:
1.
“案例現場”而非“空中樓閣”
林靜拒絕了傳統的教室授課模式,她的第一堂課,就安排在美思康宸產業園的“空中菜園”和“手作之心”平台的運營中心。
·
在菜園裡談“根基”與“生態”:
她指著這片生機勃勃的屋頂綠洲,對學員們說:“看看這些作物,它們生長,不是因為我們對每一株都施加了不同的魔法,而是因為我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水分。管理一個企業,尤其是平台型生態,道理相通。ceo要做的,不是事無巨細地控製,而是構建能讓人才和創意自然生長的‘沃土’環境。”
·
在資料大屏前談“信任”與“透明”:
站在實時顯示平台各項運營資料的大螢幕前,她分享了“清源行動”的教訓與收獲。“信任,是平台型業務最寶貴的資產,也是最脆弱的。它建立在極致的透明和敢於向自己人‘亮紅牌’的勇氣之上。資料在這裡不是冷冰冰的,它是我們與數萬創業者、數百萬使用者之間的信任契約。”
2.
“心靈對話”而非“技巧傳授”
林靜的教練核心,直指創業者的內心與價值觀。
·
應對一位焦慮的男性創業者:
一位從事智慧硬體的創始人,向林靜傾訴他麵臨技術迭代快、團隊壓力大的焦慮,急於尋求“快速突圍的營銷技巧”。林靜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當初為什麼選擇這個領域?除了商業成功,你和你的團隊想通過這項技術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改變?當你想清楚這個‘為什麼’,並且讓你的團隊都理解和認同這個‘為什麼’時,很多管理問題和市場策略,也許會找到新的思路。”
她引導他回歸初心,從價值創造的本源尋找力量。
·
輔導一位不自信的女性創業者:
一位剛剛起步、做天然植物染布藝的女性創業者,在介紹自己專案時顯得怯懦和不自信。林靜走過去,輕輕握住她的手,看著她的眼睛說:“我看到了你作品中蘊含的美和對自然的敬意,這非常珍貴。不要因為規模小就覺得不值一提。記住,所有偉大的事業都始於一個微小的念頭和一份純粹的熱愛。請相信你雙手創造的價值,並勇敢地把它講述出來。”
那一刻,那位女創業者的眼中重新閃爍起光芒。林靜給予的,不僅是建議,更是看見和肯定的力量。
3.
“係統思維”的構建與“邊界”的認知
林靜尤其注重幫助那些有一定規模、麵臨多元化誘惑的創業者建立係統思維和邊界意識。
·
她用“手作之心”自身的經曆舉例:
“我們曾經收到過無數個看似能‘快速變現’的合作提議,比如推出同名護膚線。但我們最終拒絕了。不是因為不賺錢,而是因為它超出了我們‘健康食養’的核心邊界,會模糊使用者對我們的認知,透支我們最珍貴的信任。企業家要像園丁一樣,既要勤於施肥澆水,也要敢於修剪掉那些雖然好看卻會搶奪主乾營養的枝杈。”
·
她引導學員們繪製自己的“生態地圖”:
要求他們梳理自己的核心能力、使用者群體、合作夥伴,明確什麼是必須牢牢抓住的“根”,什麼是可以開放合作的“葉”,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戰略決策。
4.
“教練”身份的對外延伸與對內深化
林靜的教練角色,也自然地融入到平台的日常運營和對行業的影響中。
·
她定期與平台上像馬曉芸、蘇念這樣已經成長為團隊領袖的頂尖商家進行“領導者對話”,不再討論具體業務,而是關注她們的個人成長、團隊文化建設以及作為領導者的困惑與突破,幫助她們完成從“業務高手”到“團隊教練”的蛻變。
·
在行業論壇上,她也不再僅僅介紹平台模式,而是更多地分享作為企業家在麵臨關鍵決策時的思考框架、價值觀權衡以及心路曆程,啟迪更多的同行者。
林靜的企業家教練實踐,產生了遠超預期的效果。
她的課程在商學院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實戰課程,許多學員表示,林靜的分享“直擊心靈”,讓他們在紛繁的商業表象下,重新找到了創業的初心和方向。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教練”實踐,林靜將“手作之心”平台所倡導的“成就他人”、“守正創新”、“思利他”等價值觀,以一種更深刻、更個人化的方式,傳播到了更廣泛的企業家群體中。
一位曾接受她輔導的學員在後來的反饋中寫道:“林靜老師教的不是‘術’,而是‘道’。她讓我明白,一個企業能走多遠,最終取決於企業家的格局和發心。她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清了自己,也看到了更廣闊的可能性。”
程致遠欣慰地對林靜說:“你現在做的,是在為我們未來的行業培養更多擁有正確價值觀和宏大格局的‘種子’選手。這比我們平台多賺一些利潤,意義要深遠得多。”
林靜則微笑著回應:“與其說是我在教練他們,不如說是我們在一起成長。每一次對話,每一次分享,都促使我不斷反思和提煉。‘教練’這個身份,讓我對‘成就他人’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強的使命感。”
企業家教練的身份實踐,是林靜個人領導力進化的新階段,也是“手作之心”平台社會價值延伸的重要一環。
它意味著平台的創始人正以一種更成熟、更賦能的方式,回饋著她所深耕的商業世界,將點點星光彙聚成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溫暖火炬,在這條“成就他人”的永恒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堅實而深刻的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