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9章 淩晨三點的熬膠時光
第一卷:風雨起航
第九章:淩晨三點的熬膠時光
妞妞的燒終於在第二天傍晚徹底退了,小臉上恢複了往日的紅潤,又開始圍著媽媽咿咿呀喳地說個不停。孩子康複的喜悅衝淡了疲憊,但緊隨而來的,是更加緊迫的現實——那延誤的訂單必須儘快補上,而新的詢問,也在她照顧妞妞的間隙,零零星星地找了上來。
希望像初春的藤蔓,在她貧瘠的生活裡悄然探出頭,卻也帶來了甜蜜的負擔。她無法拒絕,更不能拖延。每一個表示興趣的詢問,都可能是一顆寶貴的火種,她必須用十二分的小心去嗬護。
於是,生活的節奏被壓縮、被重塑,最終凝固成了一段專屬於淩晨的、寂靜而堅韌的時光。
晚上九點,準時哄妞妞入睡。看著女兒沉入夢鄉的恬靜側臉,林靜會輕輕帶上臥室的門,將自己投入到客廳兼工作間的那片小小天地。她不敢早睡,也捨不得早睡。彷彿隻有夜深人靜,整個世界都慢下來的時候,她才真正擁有屬於自己、可以用來“奮鬥”而不被打擾的完整時間塊。
起初是準備工作。借著手機螢幕微弱的光,她輕手輕腳地稱量阿膠塊,用刀背小心翼翼地敲碎,那“砰砰”的悶響在寂靜中被放大,讓她心驚膽戰,總要停下來側耳傾聽臥室的動靜,生怕吵醒妞妞。然後是浸泡黃酒,準備輔料。紅棗需要去核、剪成均勻的小塊;核桃要掰成合適的size,既要保留口感,又不能太大影響切割;黑芝麻要提前用微火慢炒,直到散發出誘人的焦香……這些瑣碎而必需的步驟,在白天因為要照顧妞妞、處理家務而總是被打斷,隻有在深夜,才能心無旁騖地完成。
等她真正站在廚房灶台前,點燃那簇幽藍的火苗時,時針往往已經滑過了午夜十二點。
真正的熬製開始了。與前幾次的緊張、生澀不同,重複的勞動讓她的動作漸漸熟練,形成了一種帶著疲憊韻律的流暢。攪拌、觀察、調整火候……手臂依舊會酸,腰背依舊會因為長時間站立而僵硬,但那種對失敗的恐懼已經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浸在具體勞作中的、近乎麻木的平靜。
窗外是沉睡的城市,萬家燈火早已熄滅,隻有遠處街道上偶爾劃過的車燈,像流星般短暫地照亮她的窗台。屋內,隻有灶火輕微的呼呼聲,膠液在鍋中翻滾的咕嘟聲,以及木鏟劃過鍋壁的、單調而永恒的沙沙聲。
這聲音,成了她孤獨創業路上最忠實的背景音。
寂寞嗎?是的。尤其是在身體極度疲憊,意識因為缺覺而有些模糊的時候。她會偶爾停下來,看著玻璃窗上倒映出的自己——一個穿著舊睡衣、頭發隨意挽起、眼圈泛著青黑的、陌生的女人形象。她會想起那些朝九晚五、至少能保證睡眠的“安穩”日子,一絲迷茫和懷疑會像夜霧一樣悄然彌漫心頭。
但更多的時候,她的思緒是放空的,或者說,是被迫專注於眼前的這口鍋。她不能分神,糊鍋的教訓刻骨銘心。她像一名守夜的士兵,守衛著這鍋緩慢變化著的、承載著希望的褐色液體。
有時候,實在困得厲害,她會用力掐自己的大腿,或者用冷水拍打臉頰。咖啡是奢侈的,她捨不得買,隻能靠意誌力硬扛。她會在這個時候,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張遞交出去的孵化計劃申請表。那是黑暗中唯一清晰的光點,支撐著她透支的體力。她幻想著,如果能夠入選,是不是就不用這樣孤軍奮戰?是不是就能獲得更專業的指導,讓這個過程不那麼艱難?
淩晨三點,是人體生物鐘最低迷的時刻,也是她感覺最難度過的關卡。寒意最深,睏意最濃,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叫囂著要休息。鍋裡的膠液往往在這個時刻接近“掛旗”的關鍵節點,更需要她集中全部精神。
有一次,她實在累極了,舉著木鏟的手機械地攪拌著,眼皮卻不受控製地合上,身體晃了一下,差點栽倒在灶台旁。驚醒的瞬間,心臟狂跳,冷汗涔涔。她後怕不已,如果剛才真的睡著,後果不堪設想。從那以後,她再也不敢坐下,始終站著,強迫自己保持清醒。
也有溫暖的時刻。有一次,妞妞大概是做了夢,迷迷糊糊地叫著“媽媽”。林靜趕緊跑進去,妞妞半夢半醒,小手在空中抓了抓,碰到媽媽的手,緊緊握住,嘟囔了一句“媽媽辛苦了”,又沉沉睡去。就那麼一句稚嫩的呢喃,像一股暖流,瞬間驅散了淩晨所有的寒冷和疲憊,讓她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終於,當膠液成功掛旗,輔料混合均勻,滾燙的阿膠糕被盛入模具壓實,時間往往已接近淩晨四五點。天空露出魚肚白,新的一天即將開始。她會拖著幾乎散架的身體,草草清理一下廚房,然後和衣倒在妞妞身邊,爭取在天亮前、在女兒醒來前,獲得一兩個小時的珍貴睡眠。
這樣的淩晨,持續了整整一週。
在這一週裡,她補上了延誤的訂單,也完成了新接的幾個小單。她的黑眼圈加重了,人也清瘦了不少,但眼神卻愈發沉靜,動作也愈發沉穩。她熟悉了淩晨三點窗外環衛工人掃帚劃過地麵的聲音,熟悉了最早一班公交車駛過的引擎聲。她與寂靜為伴,與疲憊抗衡,在大多數人酣睡的時光裡,獨自一人,守著一口鍋,熬煮著生活的苦澀,也提煉著未來的微光。
這段特殊的“淩晨三點的熬膠時光”,沒有觀眾,沒有掌聲,隻有她一個人,在生存與母愛的雙重驅動下,完成的每一次孤獨的堅守。她並不知道,這些在深夜裡默默流下的汗水,正一點點地,為她那株脆弱的夢想幼苗,澆灌出最為堅韌的根係。
她隻是熬著,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因為她知道,熬過這最深的夜,才能看見黎明;熬過這最艱難的時刻,或許,真能如那句話所說——熬過風雨見彩虹。這個念頭,成了支撐她度過每一個淩晨三點的,最樸素也最強大的信念。
(招代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