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阿膠糕裡的光陰 > 第94章 團隊文化建設:“思利他”的實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阿膠糕裡的光陰 第94章 團隊文化建設:“思利他”的實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好的,這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第二卷第九十四章。

---

第二卷:溪流彙江

第九十四章:團隊文化建設:“思利他”的實踐

代理合同的規範化,為“靜心坊”的團隊構築了堅硬的製度骨架。然而,林靜深知,僅憑冷冰冰的條文契約,無法凝聚起一支能披荊斬棘、走向遠方的鐵軍。骨骼需要血肉的填充,製度需要文化的浸潤。一支真正強大的團隊,必然擁有其獨特的靈魂——一種被所有成員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核心價值觀。

這份靈魂,林靜將其凝練為三個字:“思利他”。

這不是一句掛在牆上的空洞口號,而是她希望嵌入團隊基因的行為準則。在一次核心會議上,她對陳致遠和蘇曼闡釋道:“合同的規範,解決的是‘能不能做’、‘怎麼做’的問題,是底線思維。而‘思利他’的文化,解決的是‘願不願意主動做好’、‘如何做得更好’的問題,是上限思維。我們要打造的,不是一個僅僅依靠利益捆綁的銷售網路,而是一個彼此成就、價值共生的生態圈。”

“具體該怎麼做呢?”蘇曼問道,她感覺這個概念有些抽象。

“實踐。”林靜目光堅定,“文化不是宣講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我們要設計場景,樹立標杆,讓‘利他’的行為被看見、被鼓勵、被獎賞,讓它從少數人的自覺,變成多數人的習慣。”

第一次實踐:知識共享,破除壁壘

第一個落地點,放在了團隊內部的知識管理與共享上。

此前,無論是陳致遠整理的產品知識,還是蘇曼總結的銷售sop,雖然都會在代理群內進行培訓,但培訓結束後,這些寶貴的“知識資產”往往就沉澱在群聊天記錄裡,難以查詢。許多新加入的代理,或者像早期李薇那樣不常爬樓的代理,很容易錯過關鍵資訊,導致學習成本高昂,起步艱難。

陳致遠在林的指導下,著手搭建一個簡易的“靜心坊知識庫”。他利用現有的雲端協作工具,建立了不同的資料夾:

·

產品寶庫:

存放所有膏方和“1314愛的陪伴”的詳細資料、科學原理、不同版本的話術、權威檢測報告、常見問題解答等。

·

市場彈藥:

存放蘇曼整理的社羣團購sop、朋友圈文案素材、活動策劃方案、成功案例分享等。

·

培訓學堂:

存放曆次重要培訓的錄屏、ppt課件等。

這個知識庫對所有代理免費開放,隨時隨地可查閱、下載。

建立之初,陳致遠和蘇曼將自己所有的“存貨”都上傳了進去。但這還不夠,林靜鼓勵一種更開放的“思利他”行為:“我們鼓勵每一位代理,隻要你有好的銷售經驗、有打動客戶的溝通技巧、有自己製作的有趣素材,都可以上傳到知識庫的‘共享貢獻’區,並註明貢獻者。每一份被採納的貢獻,都會獲得一定的團隊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產品或者公司的周邊禮品。”

起初,大家還在觀望。直到周曉慧率先行動,她將自己如何成功推薦“1314”大套盒的完整對話記錄(隱去客戶資訊)做成了詳細案例解析,上傳到了共享區。這個案例生動、真實,極具參考價值,立刻獲得了大量下載和點讚。

蘇曼立刻在群裡公開表彰了周曉慧的貢獻,並獎勵了她500團隊積分,這足以兌換一盒價值不菲的“秘製駐顏膏”。看到貢獻知識真的能獲得實實在在的認可和獎勵,其他代理也開始行動起來。有人分享瞭如何組織社羣試吃活動的小技巧,有人製作了精美的產品對比圖……知識庫的內容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豐富起來,真正成了團隊共有的智慧寶藏。

第二次實踐:幫扶新人,傳遞溫度

第二個落地點,是建立“新人幫扶製度”。

以前新人加入,往往隻有直屬上級進行初步指導,一旦上級忙碌或經驗不足,新人很容易陷入迷茫,流失率較高。現在,林靜推行了“愛心大使”計劃。由蘇曼選拔一批像周曉慧這樣業績穩定、心態積極、樂於分享的資深代理,擔任“愛心大使”,每人定點幫扶2-3位新加入的代理,為期一個月。

“愛心大使”的職責並非替代其上級,而是作為補充支援力量,為新夥伴答疑解惑,分享起步經驗,給予情感鼓勵。公司會為“愛心大使”提供額外的幫扶津貼和更高的團隊積分獎勵。

李薇在蘇曼的鼓勵下,也嘗試申請成為了“愛心大使”。她幫扶的第一位新人,是一個性格內向、不太敢在群裡發言的年輕媽媽。李薇看到她就彷彿看到了當初對“1314”畏難的自己。她沒有急於推銷技巧,而是先從拉家常開始,分享自己如何克服開口恐懼,如何從熟人圈一點點做起,甚至分享了自己曾經動搖的經曆。這種“夥伴”而非“導師”的定位,讓新人倍感親切,很快建立了信任。在李薇的耐心陪伴下,這位新人成功開出了第一單,她在群裡激動地感謝李薇:“謝謝薇姐!沒有你,我可能早就放棄了!”

這一刻,李薇獲得的成就感,遠超過自己賣出一套產品。她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幫助彆人成功,自己會更快樂,也更受尊重”。這種“利他”帶來的價值回饋,深深觸動了她。

第三次實踐:跨組協作,共享榮耀

第三個落地點,在於打破小團隊之間的壁壘,鼓勵跨組協作。

以往,各小團隊之間難免存在潛在的競爭意識,資源和人脈往往侷限於內部流通。林靜策劃了一次“靜心坊·家庭健康季”聯合推廣活動。要求以周曉慧的“四姐妹”團隊、蘇曼直管的幾個核心小組等為單位,共同參與。

活動的設計本身就體現了“利他”與協作:不是簡單的業績比拚,而是設定了“最佳跨組協作獎”、“最美故事分享獎”(分享團隊成員互助事跡)、“知識貢獻之星”等多個集體和個人獎項。獎勵除了產品、積分,還包括與林靜、陳致遠共進晚餐、獲得一對一事業規劃指導等特殊榮譽。

活動中,出現了令人驚喜的一幕:周曉慧團隊裡一位代理的客戶,需要“禦炎複元膏”但對方所在區域另一位非曉慧團隊的代理能提供更便捷的線下自提服務。在“思利他”的氛圍影響下,曉慧團隊的代理主動將客戶推薦了過去,並協同完成了服務。這件事被作為典型案例在群裡宣傳,兩位代理都獲得了“協作之星”的獎勵。

這件事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家的觀念:團隊的邊界變得模糊,整個“靜心坊”開始像一個更大的整體。幫助彆人,不僅不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反而能贏得尊重、獎勵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思利他”的文化,如同春雨,潤物無聲。它體現在知識庫裡的每一次無私分享,體現在“愛心大使”的每一次耐心解答,體現在跨團隊協作的每一次主動伸手。它開始慢慢內化,從一種被倡導的行為,逐漸變成許多人的思維習慣。

林靜看著團隊裡日益濃厚的互助氛圍,在筆記本上寫道:

“製度為綱,文化為魂。綱舉目張,魂聚心齊。

‘思利他’之實踐,初見於知識共享,破除資訊壁壘,讓智慧流動;再見於新人幫扶,傳遞團隊溫度,降低流失之痛;三見於跨組協作,打破小我邊界,凝聚整體之力。

此文化之踐行,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場景設計,需標杆引領,更需即時激勵,讓其行為有所償,讓利他者有所得。初見成效,團隊氛圍為之一新,互助友愛之風漸起。須知,溪流彙聚,非僅水量相加,更需水質純淨,彼此相容,方能奔流到海,波瀾壯闊。”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