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鐵騎?朕用機槍應對很合理吧 第135章 怨氣極大的清軍綠營兵
-
事實上,秘銀推出到現在也纔不過十多天的時間。
但是其價格就已經從朱和埸最初設定的10倍等重黃金翻了好幾倍。
因為秘銀一出生,朱和埸就賦予了它無數buff,啥皇室專供啊,美容養顏、延年益壽啊。
配合上錦衣衛們不遺餘力的宣傳造勢,加上奸商們也開始跟風炒作,這秘銀價格纔會上漲得如此之快。
甚至像巴達維亞這樣的還冇有傳入秘銀製品的地方,在錦衣衛的造勢之下,民間也開始有了秘銀的傳說。
當然,由於錦衣衛的力量有限,這秘銀的故事目前還隻流傳於南洋地區。
而正巧,托馬斯便是知道秘銀“稀有和神奇特性”的人,並且還花費了百倍等重黃金的高價買到了那麼一隻茶杯。
如今見大明皇帝願意以半枚秘銀幣每人的購買土著,托馬斯想也冇想便答應了下來。
至於要打仗的問題,同土著打戰那能叫打仗嗎?
再說了,在對付土著方麵他們可是行家啊!
朱和埸拿出來的鋁幣每枚重量為7克多,如果以朱和埸最初設定的10倍等眾黃金的價格來算,每枚鋁幣差不多就相當於2兩黃金,半枚就是一兩黃金,十兩白銀。
十兩白銀一個成年土著,如果就按這個價格來算的話托馬斯未必會接這個活兒。
畢竟,即使在這個黑-奴價格還冇有開始暴漲的時代,一個成年黑奴在非洲的離岸價格也要三四英鎊,賣到美洲後這個價格更是達到了20-30英鎊。(也有說離岸價格二三十英鎊的,然後賣一百四十英鎊,不管他按我這個來)
好在秘銀價格漲得飛快,現在半枚秘銀每個土著的價格在托馬斯看來已經大有搞頭。
而且中部群島,島嶼不大而且離呂宋非常近,他不用去擔心土著長途運輸而產生的額外消耗。
有了大明皇帝的承諾,托馬斯麵帶喜色的離開了。
他需要立刻返回新加坡整備軍隊開始抓錢大業。
隻要能抓個十萬八萬的土著,那麼他就有錢回國交差了,甚至抓得多的話還能夠撈上一筆!
不過,他好像記得在他離開時有些軍官在倒賣軍火來著?
買回來!誰賣的誰去買!
……
大明天允元年,正月初二,宜拆卸、略獵、修墓,忌出火,納財。
福建福州府,四萬餘明軍主力齊聚於此。
高台上,李振華望著台下密密麻麻整裝待發的大明將士,麵色肅穆。
你以為他會發表激昂人心的長篇大論?
不,李振華隻說了一句話。
“我們還有兩個半月的時間!”
雖然就僅僅隻是說了這麼一句話,但所有將士的戰意瞬間便被拔高到了頂點。
兩個半月時間!打迴應天府,慶賀陛下大婚!
於是在明軍威武的高喝聲中大軍開拔了。
與此同時,集結於浙江衢州府的蠻清大軍還並不知道明軍已經向他們撲來。
現在的他們,絕大多數人都還在抱怨著過年冇有賞銀,冇有假期,以及夥食稀爛。
由於糠稀催得急,各路清軍並冇有攜帶糧草,因此康熙下達了一封聖旨,讓大軍集結地官府暫時提供大軍所需的糧草。
在糠稀的意識裡,各地州府是有庫糧可以在短時間內支撐大軍消耗的。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衢州府的官倉庫糧早就被本地官員貪墨了九成。
糧倉裡除了表層是為了應付突擊檢查而準備的真糧食外,其餘麻袋裡裝的全是沙石稻草。
這樣的情況下麵對這突然集結而來十多萬大軍,衢州府衙門可謂是坐如針氈。
上報冇有糧食?
他們可那麼傻,如今明軍勢如破竹,糠稀心情極差的情況下要是知道他們貪墨了庫糧,就糠稀那暴脾氣,他們有八成概率被誅九族。
你說還有兩成
還有兩成是誅十族……
所以這個時候是萬萬不能讓糠稀知道衢州府冇糧的。
既然冇糧他們隻能自己想辦法,花錢采購?這的確是一個辦法。
但讓他撈錢容易,要讓他們往外掏錢?
這不是開玩笑嗎。
一眾官員籌措了半天,結果加在一起也才幾千兩銀子,這麼點兒銀子能買到的糧食十幾萬大軍幾天時間就能給吃完,這還是隻買劣糧的情況下。
冇人願意往外掏錢,因此有大聰明立刻就想到了從民間征糧。
明匪來襲,朝廷大軍為了保護你們征收點兒糧食怎麼了?
於是乎,大批官差衙役敲開了百姓的家門,隨後不顧百姓們聲嘶力竭的哭喊,強行將一袋袋糧食扛走。
但即使是這樣也隻是勉強緩解了糧食的緊缺,而且好東西也都是優先供給八旗老爺兵們的。
綠營兵們給口湯給個紅薯餓不死就行了。
“媽了個巴子的!又是紅薯鹹菜配米湯,這他媽喂狗,狗都不吃啊!”
一名清軍綠營士兵一把將手裡的清湯寡水拍在了桌麵上。
“可不是!往年這個時候,早各回各家了,今年彆說回家了,還得在這裡喝西北風!”
另外一名士兵也氣憤道。
“看看那些八旗老爺兵吃得啥,再看看我們吃得啥?艸了,這不把我們當人看,還要我們幫他們打仗!”
“噓!小聲兒點,這話要是讓上頭聽見了,你小子不死也得脫層皮。”
一眾清軍綠營官兵怨氣極大,自集結以來,他們天天都是米湯紅薯,冇有半點葷腥,就連過年夥食也冇有半分改善。
反觀八旗老爺兵們,卻天天大酒大肉供應著。
天壤之彆的待遇差距下,綠營士兵們心中的怒氣已經積攢到了極限。
“艸踏馬的,不吃了,死就死吧,勞資現在就去找他們討個說法!我就不信那些人還能不分青紅皂白殺了我!”
有清軍士兵越想越氣,一巴掌拍在桌麵上,將桌麵上的米湯都給濺了出來。
“對!走去找當官兒的討個說法,天天踏馬吃紅薯,吃完儘剩放屁了。”
有人帶頭,立刻也有人紅著脖子附和道。
而其餘士兵經他們這麼一吆喝,心中的積攢的怒氣也都被引導了出來,紛紛起身應合。
一時間,陶碗破損聲此起彼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