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拜師修煉下山 > 第64章 文化公園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拜師修煉下山 第64章 文化公園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顧傾城和陳曉陽懷著滿心期待,再次踏上了這片熟悉的土地——桃花島。

這裡的空氣依然清新宜人,島上的桃花如粉霞般絢爛綻放,微風拂過,花瓣如雪般飄落,給人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

然而,這次他們的目的地並非隻有桃花島,而是要一同前往遼寧省盤錦市的大象沙場。

大象沙場位於盤錦市的郊區,遠離城市的喧囂,周圍是一片廣袤的沙漠。這裡的沙子細膩如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彷彿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顧傾城和陳曉陽漫步在沙場上,感受著腳下的細沙,聽著風吹過沙堆發出的沙沙聲,心情格外舒暢。他們儘情地享受著這片寧靜而獨特的美景,彷彿時間都在這一刻靜止了。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清晨,金色的陽光透過薄霧,灑在遼寧省盤錦市那座古樸而莊嚴的關帝廟前。顧傾城一襲素雅的長裙,微風拂起她耳畔的碎發,眼中帶著幾分探尋與寧靜;身旁的陳曉陽則穿著休閒的夾克,背著一個半舊的帆布包,臉上洋溢著期待的笑容。兩人並肩站在廟前的廣場上,望著那曆經歲月滄桑卻依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心中都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

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來到盤錦,但專程造訪這座關帝廟,卻是頭一遭。廟門上方,“關帝廟”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匾額在晨光中熠熠生輝,透著一股凜然正氣。朱紅色的廟門微微敞開,彷彿在無聲地邀請著遠道而來的客人。

他們拾級而上,腳下的石階被歲月打磨得光滑溫潤。廟內香火嫋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檀香,混合著秋日特有的清新氣息,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顧傾城輕輕吸了口氣,眼神變得悠遠:“沒想到盤錦還有這麼一座有年頭的關帝廟,看這佈局和石刻,應該有些來曆。”

陳曉陽則饒有興致地打量著四周,他從帆布包裡拿出一個小巧的筆記本和筆,不時停下來記錄著什麼。“是啊,我之前查過一些資料,這座關帝廟據說始建於清代,後來雖然經過幾次修繕擴建,但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你看那邊的石雕盤龍柱,還有簷角的那些神獸,雕工多精細!”他指著不遠處的大殿,語氣中帶著讚歎。

兩人沿著中軸線緩緩前行,穿過前殿,來到了主殿“關聖殿”。殿內正中,關羽關雲長的神像端坐其上,金麵長髯,丹鳳眼微眯,不怒自威,手中青龍偃月刀彷彿蘊含著千鈞之力。神像前的香爐裡,青煙繚繞,信徒們虔誠地跪拜祈福。顧傾城和陳曉陽也懷著敬意,在神像前駐足片刻。

“關羽一生忠義仁勇,被後人尊為武聖,曆代加封,香火不斷。”顧傾城輕聲說道,“這座關帝廟能在盤錦屹立這麼久,也寄托了當地人對忠義精神的崇尚吧。”

陳曉陽點點頭,補充道:“不僅如此,關帝廟往往也是一個地方曆史文化的縮影。你看這些壁畫,畫的都是關羽生平的重要事跡,比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簡直就是一部連環畫。”他湊近牆壁,仔細端詳著壁畫的線條和色彩,不時發出嘖嘖的讚歎聲。

他們在大殿內流連許久,又轉到了兩側的配殿和偏院。配殿裡供奉著關平、周倉等關羽的部將,同樣是威嚴肅穆。偏院裡則種植著幾棵枝繁葉茂的古柏,樹乾粗壯,虯曲蒼勁,見證了廟宇的百年風雨。院中有幾張石桌石凳,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正坐在那裡悠閒地喝茶聊天,談論著廟中的趣事和盤錦的變遷,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

顧傾城走到一棵古柏下,伸手輕輕撫摸著粗糙的樹皮,感受著那份來自曆史的厚重與沉靜。陳曉陽則坐在石凳上,和一位正在修剪盆栽的老師傅攀談起來,詢問著關帝廟的擴建曆史和一些民間傳說。老師傅很健談,如數家珍般地講述著,從最初的小廟到如今的規模,從過去的廟會盛況到現在的文物保護,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故事。

陽光漸漸升高,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顧傾城和陳曉陽在關帝廟內不知不覺已經逛了大半天,他們不僅領略了古建築的恢弘精美,感受了關公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從與當地人的交流中,對盤錦這座城市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離開關帝廟時,兩人再次回望那紅牆金瓦的建築群,心中充滿了不捨與感慨。顧傾城輕聲說道:“這座關帝廟,真是盤錦的一處寶藏。”

陳曉陽合上筆記本,笑著回應:“是啊,不虛此行。下次有機會,我們還要再來,細細品味這裡的每一處細節,或許還能發現更多有趣的故事。”

他們並肩走下廟門前的石階,陽光將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盤錦的關帝廟,以其獨特的魅力,給顧傾城和陳曉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成為了他們盤錦之行中一段難忘的記憶。

顧傾城和陳曉陽這對對曆史民俗懷有濃厚興趣的好友,再次踏上了尋訪之旅。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是位於遼寧省盤錦市的遼河民俗博物館。當車子緩緩駛入盤錦市區,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遼河濕地特有的清新與泥土的芬芳,這讓旅途的疲憊消散了不少。

兩人並肩走進博物館的大門,彷彿瞬間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遼河兒女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博物館內光線柔和,一件件帶著歲月痕跡的展品靜靜陳列,無聲地訴說著遼河平原上曾經的繁華與變遷。

“曉陽,你看這個!”顧傾城指著一個古樸的漁獵工具,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這應該是以前遼河沿岸漁民們用來捕魚的吧?我在一些老照片上見過類似的,但實物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見。”

陳曉陽湊近仔細端詳,輕輕點了點頭:“嗯,看這木質的紋理和磨損的程度,年代應該不短了。你看這上麵的繩索,雖然已經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編織的精巧。這不僅僅是一件工具,更像是一件凝聚了先民智慧的藝術品。”

他們隨著參觀的人流,緩緩前行。展櫃中,既有遼河兒女們昔日身著的粗布衣裳,一針一線都透著樸實與堅韌;也有農家院落裡常見的陶罐瓦盆,雖無華麗的紋飾,卻承載了無數家庭的煙火氣息。牆角一尊高大的農耕犁具,黝黑的鐵木結構,彷彿還能讓人感受到它在田地裡翻耕土地時的沉重與力量。

“傾城,你還記得我們上次去江南水鄉的民俗館嗎?”陳曉陽忽然開口,“那邊的展品多是溫婉細膩,而這裡的,處處透著一股東北人的豪爽與硬朗。”

顧傾城深有同感:“是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遼河的雄渾壯闊,孕育了這裡獨特的民俗文化。你看那些節慶用品,還有婚喪嫁娶的複原場景,都那麼有地方特色,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在一個複原的舊時東北民居場景前,兩人停下了腳步。土炕、火盆、牆上掛著的辣椒串和玉米棒子,無不透著濃濃的鄉土風情。顧傾城甚至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炕上那鋪著的粗布褥子,彷彿能感受到一絲殘留的溫度。

“想象一下,冬天大雪紛飛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這個火盆邊,嘮著家常,燉著一鍋熱氣騰騰的酸菜白肉,該是多麼溫暖愜意啊!”顧傾城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臉上露出了嚮往的神情。

陳曉陽則拿起手機,對著牆上掛著的一幅描繪遼河碼頭昔日繁忙景象的老畫,仔細地拍了下來。“這裡的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曆史。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記憶得以傳承下去。”

他們時而駐足凝視,時而低聲交流,時而拿出紙筆記錄著什麼。從漁獵文化到農耕文明,從民俗風情到民間藝術,遼河民俗博物館就像一本厚重的曆史書,被他們一頁頁細細品讀。每一個展廳,每一件展品,都讓他們對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裡的人民,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熱愛。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流逝,當博物館即將閉館的提示音響起時,兩人才戀戀不捨地朝著出口走去。夕陽的餘暉透過博物館的玻璃窗,灑在他們身上,也灑在那些靜默的展品上,為這次尋訪之旅鍍上了一層溫暖而難忘的金色光芒。走出博物館,顧傾城深吸了一口氣,對陳曉陽說:“這一趟,真是不虛此行。遼河文化的魅力,太讓人震撼了。”陳曉陽笑著點頭:“是啊,下次有機會,我們還來。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顧傾城和陳曉陽這對好友,再次踏上了遼寧省盤錦市太平河風光帶的土地。或許是對這裡上次未儘的美景念念不忘,或許是聽聞秋日的太平河另有一番醉人的風情,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期待與重逢的喜悅。

車子緩緩駛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蜿蜒流淌的太平河。河水似乎比記憶中更加清澈,秋日的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像撒下了一把把碎金,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岸邊的垂柳,雖已不複盛夏的濃綠,卻也彆有一番韻味,泛黃的柳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偶有幾片調皮地落入水中,引得水麵泛起一圈圈溫柔的漣漪,隨波逐流,彷彿一葉葉小小的扁舟。

他們沿著新修的木質棧道信步前行,棧道兩旁,植被依舊繁茂。雖少了些春夏的姹紫嫣紅,卻多了份秋日的沉穩與厚重。各種叫得上名或叫不上名的樹木,葉子呈現出深深淺淺的黃、橙、紅,五彩斑斕,層林儘染,宛如一幅巨大的油畫在眼前徐徐展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木清香和濕潤的水汽,深吸一口,沁人心脾,讓久居都市的兩人感到無比的放鬆與愜意。

遠處,幾隻白鷺或悠閒地在淺灘上踱步覓食,或展翅掠過水麵,身姿優雅,為這寧靜的畫卷增添了幾分靈動的生氣。偶爾還能聽到幾聲清脆的鳥鳴,在林間回蕩,更顯清幽。陳曉陽忍不住拿出手機,定格下這一幕幕美景,而顧傾城則更偏愛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感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自然之美。她微微眯起眼,看著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他們時而駐足遠眺,欣賞太平河如練的身姿和兩岸的層林儘染;時而並肩低語,分享著各自的生活瑣事和此刻的心情;時而又被水中嬉戲的魚兒或路邊一朵頑強綻放的小野花吸引,發出會心的微笑。相比於上次的走馬觀花,這次的重遊,他們似乎更能沉下心來,細細品味太平河風光帶那份獨特的魅力——它不喧囂,不張揚,卻以其質樸的自然之美,靜靜地滋養著每一位到訪者的心靈。

不知不覺,夕陽西下,天空被染上了絢麗的晚霞,太平河的水麵也被映照得一片金黃。顧傾城和陳曉陽相視一笑,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滿足與不捨。“這裡的秋天,真美。”顧傾城輕聲感歎道。陳曉陽點點頭:“是啊,下次有機會,我們還要再來。”

太平河風光帶,如同一位溫婉的佳人,無論何時相見,總能給人帶來新的驚喜與感動。這次的重遊,無疑又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秋意漸濃,天高雲淡,顧傾城和陳曉陽這對好友,時隔數載,又一同踏上了遼寧省盤錦市這片熟悉的土地。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正是當地頗負盛名的文化公園。

車子緩緩駛入公園外圍,空氣中似乎已彌漫開淡淡的草木清香與一絲若有若無的文化氣息。剛踏入公園大門,一幅生動的畫卷便在他們眼前徐徐展開:寬闊的廣場上,幾組造型彆致的雕塑靜默矗立,或反映盤錦的曆史變遷,或展現當地人民的勤勞智慧,引得不少遊人駐足觀賞,拍照留念。顧傾城忍不住拿出手機,對著一尊描繪稻農豐收場景的銅像拍了幾張,“曉陽,你看這個,多傳神啊,彷彿能聽到他們豐收的笑聲。”

陳曉陽笑著點頭,目光卻被不遠處的一處仿古長廊吸引。長廊曲折有致,簷角飛翹,廊柱上掛滿了盤錦本地書法家的楹聯作品,筆走龍蛇,氣韻生動。兩人並肩漫步其中,細細品味著字裡行間的墨香與意境,時而低聲交流著各自的感悟,時光彷彿也在這寧靜的氛圍中慢了下來。

穿過長廊,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人工湖映入眼簾。湖水清澈見底,倒映著岸邊金黃的垂柳和湛藍的天空,幾隻野鴨在湖中悠閒地遊弋,蕩起一圈圈漣漪。湖麵上,一座小巧的石拱橋連線著湖心亭,幾位老者正坐在亭中,或下棋對弈,或拉著二胡,咿咿呀呀的樂曲聲隨風飄來,帶著幾分地道的東北韻味,親切而悠揚。

“還記得嗎?”顧傾城忽然開口,眼中閃過一絲懷念,“小時候我們也常去家附近的公園,你總愛搶我的風箏。”

陳曉陽聞言,也朗聲笑了起來:“那時候你哭鼻子的樣子,我可還記得清清楚楚!不過,這裡可比我們小時候去的公園大多了,也漂亮多了。”

他們沿著湖邊的林蔭小道繼續前行,道路兩旁,各種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樹木依然生機勃勃,偶有幾片調皮的葉子打著旋兒從枝頭落下,給地麵鋪上了一層薄薄的地毯。公園裡遊人不少,有推著嬰兒車的年輕父母,有攜手散步的老年夫婦,還有追逐嬉戲的孩童,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輕鬆愜意的笑容。

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公園深處的文化展示區。這裡陳列著盤錦地區特有的民俗物品,如蘆葦畫、剪紙、泥塑等,每一件都做工精巧,充滿了濃鬱的地方特色。一位民間藝人正在現場表演蘆葦畫的製作,隻見他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隻栩栩如生的丹頂鶴便在他手中初具雛形。顧傾城和陳曉陽看得入了迷,不時發出陣陣讚歎。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遍了整個公園,給萬物都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顧傾城和陳曉陽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著眼前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心中充滿了寧靜與滿足。

“真好,”顧傾城輕聲感歎,“又來到這裡,感覺一切都還是那麼熟悉,又多了幾分新的驚喜。”

陳曉陽深有同感地點點頭:“是啊,盤錦的變化越來越大了,這座文化公園,真是個能讓人放鬆身心,感受文化魅力的好地方。希望以後,我們還能常來。”

晚風吹過,帶來了遠處隱約的蟲鳴和花草的芬芳。顧傾城和陳曉陽相視一笑,起身向公園門口走去。這一次重遊盤錦文化公園,不僅讓他們重溫了舊時光的美好,更讓他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蓬勃的生機。這段溫馨的記憶,也將如同公園中那些美麗的景緻一般,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