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修煉下山 第75章 密法廣寺
秋意漸濃時,顧傾城與陳曉陽再次踏上了遼寧省朝陽市的土地。此行的目的地,是城中那座隱於街巷深處的地藏寺。陽光透過疏朗的枝葉,在青石板路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兩人沿著蜿蜒的小徑緩步前行,遠遠便望見寺院飛簷上懸掛的風鈴,在微風中輕響,似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沉澱。
走近寺門,古樸的朱漆牌坊映入眼簾,“地藏寺”三個鎏金大字莊嚴肅穆,曆經風雨卻依舊透著沉靜的力量。推開虛掩的木門,吱呀一聲輕響,彷彿驚擾了時光的寧靜。院內草木蔥蘢,幾株百年銀杏的葉子已染上淺黃,與紅牆黛瓦相映,更添幾分禪意。顧傾城駐足凝視著牆上斑駁的壁畫,線條雖已有些模糊,卻仍能辨認出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慈悲圖景,她輕聲感歎:“每次來都覺得這裡的氣場格外安寧,彷彿能讓人暫時放下塵世的喧囂。”
陳曉陽則被殿前的香爐吸引,爐中青煙嫋嫋,緩緩升騰後消散在空氣中,帶著淡淡的檀香。他想起上次來時,寺裡的師父曾說,地藏寺始建於遼代,雖曆經興衰重建,卻始終保留著最初的格局與向善的初心。兩人沿著迴廊漫步,經過誦經堂時,隱約傳來低沉的梵音,悠遠而平和,讓人不自覺地放輕了腳步。
轉到後院,一方小小的蓮池映入眼簾,池中的荷花雖已過了盛放的季節,殘荷卻另有一番風骨。池邊立著一塊石碑,刻著“眾生平等”四字,字型蒼勁有力。顧傾城蹲下身,看著水中自在遊弋的錦鯉,輕聲道:“或許我們追求的寧靜,本就藏在這樣簡單的景象裡。”陳曉陽點頭附和,目光望向遠處的佛塔,塔身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彷彿一位沉默的守護者,見證著朝代更迭,也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心靈寄托。
離開時,兩人在山門前的石階上稍作停留,回望這座承載著千年曆史的寺院。它沒有名山大川古刹的恢弘,卻以獨有的古樸與靜謐,成為朝陽市井中一處安放心靈的所在。顧傾城輕輕拂去衣袖上沾染的銀杏葉,笑道:“下次再來,或許該趕在春天,看看院裡的牡丹開得如何。”陳曉陽應著,心中卻明白,這座寺院吸引他們的,從來不止於四季的景緻,更是那份穿越時光依舊不變的平和與慈悲。
陽光西斜,將兩人的身影拉長,伴著漸行漸遠的風鈴輕響,他們的腳步也帶著一份格外的沉靜,融入了古城的暮色之中。
顧傾城和陳曉陽這一次又來到了遼寧省朝陽市的三學寺。這座寺廟曆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吸引著眾多遊客和信徒前來參觀和朝拜。
當他們踏入寺廟的大門時,一股寧靜祥和的氛圍撲麵而來。寺廟內的建築錯落有致,紅牆黃瓦,飛簷鬥拱,顯得莊嚴肅穆。顧傾城和陳曉陽沿著青石鋪就的小路緩緩前行,欣賞著周圍的美景。
他們先來到了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巨大的佛像,金光閃閃,令人心生敬畏。顧傾城和陳曉陽在佛像前虔誠地合十祈禱,祈求平安幸福。
接著,他們參觀了寺廟的其他殿堂,如藏經閣、鐘樓、鼓樓等。每一處都有著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讓他們大開眼界。
在遊覽過程中,顧傾城和陳曉陽還與寺廟裡的僧人進行了交流。僧人們熱情地為他們講解了三學寺的曆史和佛教文化,讓他們對這座寺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最後,顧傾城和陳曉陽在寺廟的花園裡漫步,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花園裡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還有一座小巧玲瓏的亭子,供人們休憩。他們坐在亭子裡,享受著片刻的寧靜,心情格外舒暢。
這次來到三學寺,顧傾城和陳曉陽不僅領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感受到了寧靜與祥和。這裡的一切都讓他們流連忘返,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秋陽正好,微風不燥。顧傾城和陳曉陽並肩站在遼寧省朝陽市利州古城的入口處,望著那巍峨聳立、飽經滄桑的城樓,心中都湧起一股久違的熟悉與期待。這已經是他們第二次來到這裡了,上一次還是幾年前的初春,古城在料峭春寒中帶著幾分蕭瑟,而今日,金秋的陽光給古城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更顯其厚重與韻味。
“記得嗎?上次我們來,城門口這棵老槐樹才剛抽新芽,現在都枝繁葉茂,快把半個城門都遮住了。”顧傾城輕輕拂去衣袖上並不存在的塵土,眼中帶著笑意,語氣裡滿是對時光流轉的感慨。她穿著一件素雅的棉麻長裙,在古樸的城門前,宛如從畫中走出來的人。
陳曉陽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仔細端詳著那棵枝繁葉茂的老槐樹,樹乾上的溝壑似乎又深了些,印證著歲月的痕跡。“是啊,時間過得真快。那時候我們還在為畢業論文焦頭爛額,順便來這裡采風。現在……”他頓了頓,轉頭看向顧傾城,眼中帶著溫柔,“現在可以安心地好好逛逛了。”
他們相視一笑,邁步穿過那厚重的城門。城門洞內光線稍暗,能清晰地看到磚石上被歲月和行人腳步打磨出的光滑痕跡,彷彿能聽到千百年前車馬粼粼、人聲鼎沸的回響。踏出城門洞,眼前豁然開朗,一條古色古香的街道延伸開來,青石板鋪就的路麵乾淨整潔,兩旁是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築,飛簷翹角,雕梁畫棟,有的門前掛著紅燈籠,有的窗欞上爬滿了綠植,充滿了生活氣息。
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曆史塵埃味,混合著街邊小吃攤飄來的烤紅薯和油炸糕的香氣,還有手工藝品店裡飄出的檀香。叫賣聲、談笑聲、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鮮活的古城生活畫卷。
“走,我們先去上次沒來得及細看的那個民俗博物館看看?”陳曉陽提議道,他記得顧傾城對那些老物件總是格外感興趣。
“好啊!”顧傾城欣然應允,“我還記得上次在巷子裡看到一個老奶奶在納鞋底,那手藝,真是絕了!不知道今天還能不能遇到。”
兩人一邊聊著天,一邊信步向前。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青石板路上灑下斑駁的光影,他們的身影被拉得很長,與這利州古城的秋景融為一體,寧靜而美好。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匆匆的過客,而是帶著一顆沉靜的心,準備細細品味這座古城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段故事。
暮春時節,惠風和暢,顧傾城與陳曉陽二人,懷著幾分對幽境古刹的嚮往與重逢的喜悅,再次踏上了遼寧省朝陽市千佛洞風景區的青石路徑。
與初來時的懵懂探奇不同,此番故地重遊,他們的腳步似乎更添了幾分熟稔與篤定。山路兩旁,新綠早已層層疊疊,將山巒裝點得生機勃勃。偶有幾株遲開的山花,或嫣紅,或粉白,點綴在蒼翠之間,煞是喜人。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清香與濕潤的泥土氣息,深吸一口,沁人心脾,連日來的塵囂與煩擾彷彿都被這山間的靈秀之氣滌蕩而去。
曉陽肩挎著相機,不時停下腳步,捕捉著眼前的景緻——或許是一束透過濃密枝葉灑落的斑駁陽光,或許是山澗中一泓清澈見底的泉水,又或許是傾城鬢邊被微風拂起的一縷發絲。他笑著對傾城說:“這裡的每一處,似乎都比記憶中更添了幾分韻味。”
傾城一襲素雅長裙,裙擺隨著步履輕輕搖曳。她望著遠處層巒疊嶂,雲霧繚繞,眼神中帶著一絲悠遠:“是啊,山還是那座山,洞還是那個洞,但心境不同了,看到的風景,自然也便不同了。”她記得上次來時,他們被千佛洞的宏偉與神秘所震撼,隻顧著驚歎於古人的智慧與信仰的力量。而今,再次走近,她更想細細品味那份沉澱在歲月中的寧靜與禪意。
山路蜿蜒,漸行漸深,耳邊的鳥鳴愈發清脆,流水聲也隱隱可聞。他們沿著依稀可辨的路標,穿過一片茂密的鬆林,那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千佛洞山門,便豁然出現在眼前。依舊是古樸的石質牌坊,上書“千佛洞”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曆經風雨洗禮,更顯滄桑厚重。
兩人相視一笑,無需多言,便一同拾級而上。他們知道,在那幽深的洞窟之內,數百尊栩栩如生的佛像正靜靜地等待著他們,等待著他們用新的心境去對話,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曆史回響與人文魅力。這一次,他們期待著能有更深的體悟,尋找到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與故事,讓千佛洞的印象,在彼此的生命中更加豐盈而深刻。
顧傾城和陳曉陽再次踏上了前往遼寧省朝陽市的旅程,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是顯密法廣寺和凱耆養生文化主題公園。
顯密法廣寺位於朝陽市的一處寧靜之地,周圍環繞著青山綠水,給人一種清幽寧靜的感覺。顧傾城和陳曉陽走進寺廟,感受到了那股莊嚴肅穆的氛圍。寺廟內香煙嫋嫋,古刹鐘聲回蕩,讓人心靈得到了片刻的寧靜。
離開顯密法廣寺後,他們來到了凱耆養生文化主題公園。這個公園以養生文化為主題,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公園裡有綠樹成蔭的小道、清澈見底的湖泊、以及各種養生設施和活動場所。顧傾城和陳曉陽漫步在公園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
在這裡,他們還參加了一些養生活動,如瑜伽、太極拳等,體驗了一把養生的樂趣。公園內的工作人員還向他們介紹了一些養生知識和方法,讓他們對養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顧傾城和陳曉陽在顯密法廣寺和凱耆養生文化主題公園度過了愉快的一天,不僅領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體驗了養生文化的魅力。
顧傾城和陳曉陽這對默契十足的夥伴,時隔數年,懷著幾分對往昔的追憶與對新知的嚮往,又一次踏上了遼寧省葫蘆島市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
當他們乘坐的列車緩緩駛入這座渤海之濱的城市,車窗外的景緻已從熟悉的都市繁華,逐漸過渡到帶著海風氣息的寧靜與開闊。葫蘆島,這座扼守遼西走廊咽喉的城市,既有山海相擁的雄奇,又有曆史沉澱的厚重。
他們走出車站,深吸一口略帶鹹濕的空氣,彷彿瞬間洗去了旅途的疲憊。或許是故地重遊的親切感使然,街道兩旁的槐樹、熟悉的方言口音,甚至空氣中彌漫的淡淡海鮮味,都讓他們感到一陣久違的放鬆。這一次,他們或許是為了探尋那些上次未曾涉足的古跡,或許是想再次感受興城古城牆的斑駁歲月,又或是計劃去龍灣海濱浴場,在細軟的沙灘上聆聽海浪的歌唱,看日出東方染紅海麵的壯麗景象。亦或是,他們聽聞了覺華島的寧靜與原始,打算乘船前往,體驗一番海島風情。
無論此行的目的如何,葫蘆島再次以它獨特的魅力,敞開懷抱迎接了這兩位遠道而來的朋友。顧傾城望著遠處依稀可見的海岸線,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陳曉陽則低頭整理著揹包,嘴角帶著一絲輕鬆的笑意。這座城,與他們之間,似乎又將譜寫一段新的故事。
顧傾城和陳曉陽手牽著手,漫步在遼寧省朝陽市的街頭。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溫暖而柔和。他們一邊欣賞著這座城市的風景,一邊談論著彼此的生活和夢想。
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個古色古香的亭子前。亭子的四周環繞著綠樹和鮮花,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清香。這個亭子名為吻亭,傳說中是情侶們表達愛意的地方。
顧傾城和陳曉陽相視一笑,彷彿心有靈犀一般,一同走進了吻亭。亭子內的空氣似乎都彌漫著浪漫的氣息,他們靜靜地站在那裡,感受著彼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