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拜師修煉下山 > 第4章 開元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拜師修煉下山 第4章 開元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文博院氣勢恢宏的朱漆大門前,午後的陽光柔和地灑在門楣上那塊鐫刻著院名的蒼勁匾額上,金光微閃。時隔數月,再次踏足這片承載著千年文明的院落,兩人心中都湧起一股熟悉的親切感與難以言喻的期待。

“記得上次來,還是為了那個‘青銅失蠟法’的特展,一晃眼,都快半年了。”陳曉陽深吸一口氣,彷彿能嗅到空氣中彌漫著的淡淡墨香與古老器物的沉靜氣息,他轉頭看向身旁的顧傾城,眼中帶著笑意。

顧傾城微微頷首,精緻的眉眼在陽光下顯得愈發溫婉,她輕輕拂了拂耳邊的碎發,目光早已被院內那幾株修剪得古樸雅緻的鬆柏所吸引:“是啊,時間過得真快。聽說他們最近新辟了一個‘江南文人生活’的常設展區,還有幾件剛從海外迴流的珍貴書畫,一直想來看看,今天總算得空了。”她的聲音輕柔,卻難掩內心的雀躍。

兩人隨著三三兩兩的遊客,緩步走進院內。腳下的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溫潤,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曆史的脈絡之上。繞過影壁,豁然開朗,眼前是一個開闊的庭院,中央矗立著一座造型典雅的石雕

fountain,水流潺潺,為這肅穆的文博院增添了幾分靈動生氣。

“先去哪裡?還是老規矩,分頭行動,最後在咖啡館彙合?”陳曉陽一邊問,一邊從揹包裡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參觀指南,興致勃勃地翻看著。

顧傾城莞爾一笑:“不了,今天想跟你一起。有些東西,有人一起探討才更有意思。就先去那個‘江南文人生活’展區吧,我對那些文房雅玩和當時的生活場景複原很感興趣。”

“好,聽你的。”陳曉陽收起指南,做了個“請”的手勢,“顧大研究員,請帶路,小的今日願聞其詳。”

顧傾城被他逗笑,輕輕拍了他一下:“又貧嘴。走吧,彆耽誤了看展。”

兩人相視一笑,並肩穿過庭院,朝著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展廳走去。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他們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似乎也因為這份重逢的喜悅和對知識的渴求,而變得更加清新宜人。龍傳文博院,這座城市的文化瑰寶,再次向他們敞開了它深邃而迷人的懷抱,等待著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去感受那些跨越千年的曆史回響。

顧傾城和陳曉陽又來到了石家莊市的雲居湖。

午後的陽光正好,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麵上,泛起細碎的金光。相較於上一次來時的喧囂,今日的雲居湖似乎多了一份難得的靜謐。岸邊的垂柳依依,長長的枝條如同少女的發絲,溫柔地拂過水麵,蕩開一圈圈漣漪。

兩人沿著新鋪的木質棧道緩緩而行,棧道旁點綴著不知名的小花,紅的、黃的、紫的,開得正豔,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和青草的氣息。陳曉陽深吸一口氣,感歎道:“還記得上次來,這裡還在修繕,如今真是大變樣了。這湖水也比以前清澈了許多,連水底的鵝卵石都隱約可見。”

顧傾城微微頷首,目光被不遠處一群嬉戲的野鴨吸引。它們時而紮進水中覓食,時而撲騰著翅膀在水麵追逐,打破了湖麵的寧靜,卻也增添了幾分生趣。“是啊,”她輕聲應道,“這裡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週末來走走,真是心曠神怡。”

他們走到一處親水平台,停下腳步。湖對岸的亭台樓閣掩映在綠樹叢中,若隱若現。遠處的高樓大廈與這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現代都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偶爾有微風拂過,帶著湖水的清涼,吹散了些許午後的燥熱。

陳曉陽從揹包裡拿出兩瓶水,遞給顧傾城一瓶:“上次我們來的時候,好像就在那邊的草坪上野餐的,你還記得嗎?當時你還說這裡的日落特彆美。”

顧傾城接過水,擰開瓶蓋喝了一口,嘴角漾起一抹溫暖的笑意:“當然記得,那天的晚霞染紅了半邊天,湖麵都變成金色的了。希望今天也能看到那樣的美景。”

兩人相視一笑,繼續沿著湖邊漫步。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耳邊是清脆的鳥鳴和隱約的水聲。這熟悉的雲居湖,每一次來似乎都有新的發現和感受,讓人流連忘返。他們享受著這份難得的閒暇時光,感受著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寧靜與美好。

午後的陽光帶著些許慵懶,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石家莊市城隍廟略顯古樸的朱漆大門上。顧傾城攏了攏耳邊被風吹散的一縷碎發,眼神中帶著幾分探尋與回憶,輕聲道:“沒想到時隔這麼久,這裡變化不大,還是老樣子。”

她身旁的陳曉陽,身著一件簡單的休閒襯衫,正抬頭打量著門楣上那塊斑駁卻依舊透著威嚴的“城隍廟”匾額,聞言笑道:“是啊,上回來還是陪我爺爺,他老人家對這些老地方情有獨鐘。你呢?傾城,你以前常來?”

顧傾城的目光掠過門前那對飽經風霜的石獅子,石獅子的眼睛依舊炯炯有神,彷彿能看透往來的芸芸眾生。“小時候跟著奶奶來過幾次,那時候人好像更多,更熱鬨些。”她頓了頓,嘴角勾起一抹淺笑,“奶奶會給我買這裡的糖畫,還會教我拜城隍爺,說要做個好人。”

兩人並肩踏上門前的石階,穿過那道散發著淡淡檀香和曆史塵埃氣息的大門。門內,是一個不算太大但收拾得乾淨整潔的院落。幾株上了年歲的鬆柏矗立在院中,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香火的味道,混合著院子角落裡花草的清香,讓人感覺心神一寧。

“你看,那邊的香爐,還是那麼大。”陳曉陽指著不遠處一個巨大的青銅香爐,裡麵插滿了香,青煙嫋嫋,緩緩升騰,在空中交織成一片朦朧的霧靄。

顧傾城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香爐前已有幾位香客,有的雙手合十,虔誠地跪拜祈禱;有的則在一旁靜靜站立,神色肅穆。“嗯,”她輕輕點頭,“城隍爺掌管陰陽,庇佑一方水土,老百姓自然是敬畏的。”

他們沒有急於上前,隻是沿著院子四周的迴廊慢慢走著。迴廊的柱子上,依稀可見一些模糊的楹聯,字跡古樸蒼勁,訴說著城隍廟的悠久曆史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牆壁上,似乎還殘留著一些彩繪的痕跡,雖曆經歲月侵蝕,色彩不再鮮豔,但仍能辨認出一些神話故事的片段。

“感覺這裡的一磚一瓦都帶著故事。”陳曉陽感慨道,他伸出手,輕輕觸控著冰涼而粗糙的廊柱,“不像外麵那些新建的仿古建築,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少了時間的沉澱和人情味吧。”顧傾城介麵道,她的目光落在院子中央那棵據說已有百年曆史的老槐樹上,虯曲的枝乾努力地伸向天空,枝葉繁茂。樹下,有幾位老人正圍坐在一起,搖著蒲扇,低聲交談著什麼,不時傳來幾聲爽朗的笑聲,為這肅穆的廟宇增添了幾分生氣。

“是啊,”陳曉陽深以為然,“這裡雖然不大,但很安靜,能讓人暫時忘記外麵的喧囂。”

他們就這樣慢慢地走著,看著,偶爾低聲交談幾句。陽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灑下跳躍的光斑,如同時間的碎片。城隍廟的寧靜,彷彿將外界的浮躁都隔絕開來,讓顧傾城和陳曉陽的心境也隨之平和下來。或許,他們來到這裡,不僅僅是為了故地重遊,更是為了在這片刻的寧靜中,尋找一份內心的安定與慰藉。

午後的陽光帶著些許慵懶,透過稀疏的梧桐葉,在石家莊市華北大學舊址的青磚灰瓦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顧傾城和陳曉陽並肩走在略顯沉寂的校園小路上,腳下的石板路被歲月磨得溫潤,每一步都彷彿踩在曆史的回聲上。

時隔多年,他們又來到了這裡。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曾經見證了他們青澀年華的教學樓,雖然牆麵已有些許斑駁,露出內裡暗紅色的磚石,飛簷上的雕花也不複當年的清晰,但整體的格局依舊未變,透著一股曆經風雨卻愈發沉穩的氣度。

顧傾城微微眯起眼,目光掠過那棟有著標誌性圓頂的主樓。“還記得嗎?曉陽,”她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悵惘,“當年我們就在那樓下,為了占一個晨讀的好位置,天不亮就來排隊。”

陳曉陽順著她的目光望去,嘴角勾起一抹溫暖的笑意:“怎麼不記得。你總是第一個到,然後幫我占好窗邊的位置,陽光正好能照到書頁上。那時候覺得,能安安靜靜讀會兒書,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了。”他頓了頓,指著不遠處一片已經有些荒蕪的草坪,“還有那邊,我們班第一次團日活動,就是在那兒野餐,你還因為搶不到最後一塊三明治跟我鬨彆扭呢。”

顧傾城被他逗笑了,眼角的細紋也因這笑意而柔和起來:“哪有!明明是你故意逗我。”她深吸一口氣,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當年圖書館裡舊書的墨香,以及食堂飯菜特有的香氣。“時間過得真快啊,一晃眼,我們都到了開始懷舊的年紀了。”

他們繼續往前走,來到一片爬滿了常春藤的圍牆邊。藤蔓的綠意給這古樸的建築增添了幾分生機。牆根下,幾株不知名的野花靜靜開放,努力地在這片被時光遺忘的角落綻放著自己的美麗。

“聽說這裡要被保護性開發了,”陳曉陽輕聲說,語氣中帶著一絲複雜,“或許下次再來,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顧傾城點了點頭,心中有些感慨。她伸出手,輕輕觸控著冰涼粗糙的牆磚,彷彿想透過這磚石,感受那些逝去的青春歲月,感受那些在這裡奮鬥過、歡笑過、也失落過的人們的氣息。華北大學,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曆史和無數人的記憶。

“不管它變成什麼樣,”顧傾城轉過身,看著陳曉陽,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這裡留給我們的回憶,是永遠不會變的。那些日子,那些人,那些事,都已經刻在我們心裡了。”

陳曉陽看著她,鄭重地點了點頭。陽光穿過枝葉,在他們身上投下交錯的光影,彷彿將他們與這片承載著曆史與記憶的舊址,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他們靜靜地站著,任思緒在時光的長河裡緩緩流淌,感受著這份獨有的寧靜與厚重。

顧傾城和陳曉陽二人,時隔數年,懷著一份對曆史的敬畏與對新知的渴求,再次踏上了石家莊市正定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正是煥然一新的正定博物館。

午後的陽光溫暖而不炙熱,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博物館嶄新的仿古式建築群落上,飛簷鬥拱在光影下更顯古樸莊重。相較於記憶中的模樣,如今的博物館不僅在外觀上更具規模與氣勢,內部的陳列與布展也早已今非昔比,經過精心的擴建與升級,宛如一位飽學的老者,敞開了更為博大的胸懷,靜候著每一位探尋者的到來。

兩人並肩拾級而上,穿過寬敞氣派的門廳,一股沉靜肅穆的曆史氣息便撲麵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或許是一組氣勢恢宏的大型浮雕,生動再現了正定作為“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古城風貌,瞬間將他們拉回了那個金戈鐵馬、商賈雲集的繁華年代。

“還記得嗎?”顧傾城輕聲道,目光掃過那些熟悉的文物標簽,“上次來,好多展區都還在規劃中,這次真是大開眼界。”

陳曉陽點頭附和,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是啊,你看這邊的‘古中山國’展區,比以前擴充了不少,出土的青銅器真是精美絕倫,紋飾繁複,工藝精湛,簡直是藝術與曆史的完美結合。”他指著一件造型奇特的青銅酒器,“這個犧尊,上次好像隻看到了複製品,這次可是真品展出!”

他們隨著參觀的人流,緩緩步入各個展廳。從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陶罐,到商周的青銅禮器;從秦漢的簡牘瓦當,到魏晉南北朝的青瓷佛造像;再到隋唐的彩繪陶俑,宋元的精美瓷器,明清的書畫楹聯……每一件文物都彷彿在低聲訴說著千年的滄桑與輝煌。

在“正定佛都”專題展區,擴建後的空間更為開闊,集中展示了從臨濟寺、開元寺、隆興寺等名刹中珍藏或出土的佛教文物。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石雕佛像,雖部分殘缺,卻依舊散發著慈悲與莊嚴的氣息。顧傾城駐足在一尊唐代的觀音造像前,久久凝視,佛像的衣袂飄飄欲仙,麵容安詳柔和,彷彿能滌蕩人心的塵埃。

“這裡新增了一個‘正定名人’展區!”陳曉陽拉了拉顧傾城的衣袖,將她引到一個新的區域。這裡介紹了從古至今正定湧現出的傑出人物,從常山趙子龍的忠勇,到北宋名臣範仲淹的清正(注:範仲淹雖非正定人,但曾在正定任職,對當地有深遠影響,此處為合理藝術加工),再到近代的文化名人,圖文並茂,事跡感人。

他們時而駐足沉思,時而低聲交流,時而拿出手機拍下那些令人歎為觀止的細節。博物館內先進的聲光電技術也讓他們印象深刻,通過多媒體互動裝置,他們彷彿親曆了古代正定城的市井生活,聽到了開元寺鐘聲的悠遠回響。

不知不覺間,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透過高大的玻璃窗,為展廳內的文物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暈。當他們依依不捨地走出博物館時,心中充滿了對正定這片土地更深的敬意與眷戀。這次擴建,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延伸,更是曆史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與生動展現。顧傾城和陳曉陽都覺得,這次重遊,收獲滿滿,也讓他們對這座古城的未來,充滿了更多的期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