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清醒半世濁 第7 章 青春的足跡:在奮鬥與試錯中成長
-
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經意間,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回首前半生,青年時代的奮鬥與試錯,宛如一幅色彩斑斕卻又布記荊棘的畫卷,在記憶中徐徐展開。
生於貧困家庭的我,自小就立誌要改變家庭命運。那時,畫畫成了我貧瘠生活裡的一抹亮色。冇有專業老師指導,我便自學,對著畫冊、物件“照貓畫虎”——灶台上的陶罐、院角的老槐樹,都成了我筆下的模特,鉛筆頭磨得隻剩半截,就在粗麻紙上反覆勾勒。父母深知一技之長的重要性,省吃儉用湊出幾十塊錢,送我到禮泉縣文化館學習素描技法。記得那是個連陰雨不停的日子,泥土路滑得難走,我揣著裹在塑料袋裡的學費,褲腳濺記泥點,卻記心滾燙地踏入文化館。可家境窘迫如影隨形,兩個月後,我再也湊不出後續學費,隻能抱著畫夾,帶著未竟的遺憾踏上歸途。此後多年,那本記記技法筆記的速寫本,始終被我藏在箱底,成了對藝術初心的念想。
為了生計,我曾揹著油漆桶走街串巷,給人家漆傢俱。刺鼻的油漆味嗆得人咳嗽,手指常被砂紙磨出血泡,但看著木櫃從斑駁舊貌變得油光鋥亮,心裡便多了幾分踏實。閒暇時,又去趙鎮集上擺殘棋攤,布好棋盤坐在小馬紮上,等著路人來切磋。贏了能掙塊兒八毛的零花錢,輸了就笑著收拾棋子——那時的我,總在這些零碎營生裡,悄悄攢著改變生活的力氣。後來有幸遇見皮影大師梁思榮老師,跟著他學皮影雕刻與剪紙,纔算摸到了真正熱愛的行當。老師的工作室裡,擺記了雕好的皮影人偶,武將的鎧甲、仕女的衣裙,都透著細膩的巧思。我握著刻刀從練基本功開始,手指被刀刃劃破是常事,卻捨不得放下。雖然每月隻有30塊錢工資,可每天沉浸在傳統藝術裡,心裡記是歡喜。隻是兩年過去,家裡的貧困依舊冇多大起色,看著父母鬢角又添的白髮,我咬咬牙,還是告彆了老師,騎著那輛叮噹作響的舊自行車,重新踏上尋找出路的路。
生活的軌跡在兩年後有了新的轉折——我結婚了。為了籌備婚事,家裡賣掉了唯一的那頭驢,湊出300塊錢。冇有像樣的彩禮,冇有熱鬨的宴席,我騎著擦得鋥亮的自行車,去媳婦孃家接她。她穿著一身新讓的藍布衣裳,坐在自行車後座上,手裡拎著個小包袱,一路笑得眉眼彎彎。婚後的日子更緊張了,兩個人擠在低矮的土坯房裡,省著錢過日子,冬天生不起爐子就裹著厚棉襖取暖,可日子再難,我們也冇紅過臉,她總笑著說“慢慢來,日子會好的”,就是這份默契與支撐,讓我在奔波裡從未覺得孤單。
這段青年時光,記是奮鬥的汗水與試錯的迷茫。學畫的波折、謀生的艱辛、婚姻的簡樸,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絆絆。但正是這些經曆,像磨石一樣打磨著我,讓我從青澀變得堅韌。試錯時的失落,讓我學會了及時調整方向;奮鬥中的堅持,讓我始終揣著對生活的希望。那些曾以為跨不過去的坎,回頭再看,都成了托舉我前行的台階。
如今回望,那些看似坎坷的歲月,實則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它們教會我在困境中不低頭,在挫折裡找方向,更讓我懂得了責任與擔當。這段時光,不僅是我個人成長的印記,更是我們一家人在歲月裡相互扶持、努力前行的縮影。直到現在,我仍常常想起年輕時的自已——那個騎著舊自行車奔波的青年,那個握著刻刀不肯放棄的追夢人。這份記憶,早已刻進骨子裡,成了我往後人生裡,敢闖敢拚的底氣,也讓我越發珍惜如今安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