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75章 天才之作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75章 天才之作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土墱寨之戰的戰報傳至開封之時,一個從戰場上的死人堆裡爬出來且曆經千辛萬苦才活著回到開封的敗軍之將也被趙光義召進了皇宮。

這人誰啊?劉廷讓!

數萬大軍的全軍覆沒以及李繼隆的戰場失約讓他是悲憤難當,他當場就向趙光義告狀:“李繼隆畏敵不前致使我部數萬將士全體陣亡,雖然他是你的大舅子,可幾萬將士不能白死,這事李繼隆必須要承擔責任!”

在宋朝——當然不止是在宋朝,在曆朝曆代戰敗之將如果在戰後還活著那幾乎必將是要受處罰的,但劉廷讓的戰敗其罪責並不在他,他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全部——除了以身殉國。在問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趙光義沒有處罰劉廷讓,他下令立即逮捕李繼隆,然後將其押赴開封交由宰相當堂問罪。

看樣子李繼隆是要小命不保了,至少也要像潘美那樣被削級罷官,可這事最後卻是不了了之,李繼隆連一根毫毛也沒掉。至於原因,一來他是趙光義的大舅子,二來這人在戰場上一向表現良好,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他為自己的辯護獲得了趙光義和中書省的幾位宰相的理解和諒解:他不是不想救劉廷讓,而是他當時也是泥菩薩過河,如果他出手相救隻會讓自己也落得和劉廷讓一個下場,宋朝的精銳之師更是會因此而損失殆儘。

在此多說一句,在北宋的對外戰爭史上,麵對被包圍的友軍而無力救援隻能遠遠望著的戰例還有很多,這種事的性質其實很難從表麵去界定,這裡麵包含了太多的無奈和辛酸。

李繼隆的脫罪讓劉廷讓無法接受,任何一個但凡有點人性和良心的將軍都不會對手下數萬將士的陣亡無動於衷,可現實卻是劉廷讓沒法給這些在他眼裡是“冤死”於戰場的將士一個交代。他為此而飽受良心和道德的譴責,可他又能怎樣呢?李繼隆已經被認定為無罪,而他也沒有能力和實力去找遼國人報仇,於是劉廷讓隻能選擇自我攻擊——整日憤恨難平並在這種情緒中不斷地自我折磨。

為了安撫劉廷讓,趙光義決定繼續對其委以重任,他任命劉廷讓為宋軍雄州都部署從而讓他繼續頂在宋遼邊境上為國鎮守一方。作為一個敗軍之將,這已經算是罕見的恩寵了,可劉廷讓還是不服,他一心所想的是要為君子館戰死的將士討一個說法和公道。然而,他沒能告倒李繼隆,於是他決定以身“贖罪”。

到雄州之後不久,劉廷讓上疏說自己眼睛不好請求回京養病。作為一名邊關大將,趙光義當然不希望劉廷讓離開雄州,為表恩遇,他立馬派自己身邊的禦醫前去為劉廷讓診治病患。可是,劉廷讓做出的舉動堪稱“罪不可赦”——他也不等趙光義給他回信就擅自離開雄州回到了開封。值此邊境動蕩之際,作為邊關主將竟然擅離職守,這無異於就是臨戰逃跑。趙光義為此而勃然大怒,他命人將劉廷讓下獄候審。

按照律法,劉廷讓論罪當誅,但趙光義給他的處罰是免官流放至商州。同樣的,對於這樣的處罰,劉廷讓也是勃然大怒,可身為臣子他的憤怒隻能是把自己當成發泄的物件和目標:李繼隆不該死嗎?可為什麼我就要被流放而他卻毫發無傷?老子不服啊!好吧!既然如此,那就讓我去給戰死的弟兄們賠罪吧!

在前往流放地的路上,萬念俱灰的劉廷讓選擇了用這世間最決絕、最震撼人心的方式去反抗——以死明誌!在行至華州(今陝西省渭南市)的時候,劉廷讓因為絕食而魂歸君子館,他用自己的死給了數萬弟兄一個交代。

訊息傳來,趙光義大驚之餘是悔恨交加,劉廷讓的剛烈是他始料未及的。作為宋朝的開國名將且是趙匡胤當年的結義兄弟,劉廷讓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必然會引起國人尤其是軍隊對趙光義的非議,為此趙光義特意下詔赦免劉廷讓的罪責並追贈其為太師。

劉廷讓這年還不滿五十九歲,與楊業一樣,他雖然不是被趙光義給直接害死的,但真正應該為這二人之死負責的人其實不言自明。同樣的,真正應該為東路軍的慘敗和君子館的全軍覆沒而承擔罪責的人也是不言自明——在自毀長城這方麵恐怕很少有哪個皇帝能夠與趙光義同誌並駕齊驅。

遺憾的是,趙光義絕對不會這樣認為,恰恰相反,他覺得自己永遠是正確的,錯的永遠是彆人。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傑出的軍事戰略家,他的每一個軍事計劃都是無懈可擊的,而宋軍之所以會失敗原因就在於下麵的執行者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適度反省己身有利於個人身心的成長進步,但過度自責顯然有害心理健康,趙光義是有大智慧的人,更是個懂得心理保健的心理學家。自責?沒有的事!

對於任何人而言,知道出問題了但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或者是為這個問題所找到的答案是錯誤的卻又渾然不知,這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錯誤和悲劇會一再重複地上演。毫無疑問的是,雍熙北伐徹底失敗之後趙光義一定進行過深刻的反省和總結,可惜的是,無論他怎麼去總結和反省最終都沒有把矛頭對準自己。他不是不肯承認自己在軍事上是一個庸碌之輩,而是他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庸碌之輩,簡而言之,在這方麵他不自知。

我們之所以要這樣說並不是因為我們想在這裡蓄意攻擊和批判他,而是他接下來所做的事正是在為上述所言做生動地詮釋。

遼軍從河北撤軍以後,趙光義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完成了一件在他看來堪稱天才之作的藝術品——《禦製平戎萬全陣圖》。這是一個用以指導宋軍如何與遼軍進行野外作戰的陣圖,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讓趙光義引以為傲的作品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

這個大陣由前軍、中軍、後軍以及左右兩翼構成。中軍是整個大陣的主力兵團,它由三個並列的正方形方陣組成,每個方陣周長二十裡並各配備一個統帥。方陣之間的間隔是一裡,也就是說整個中軍大陣的長度是十七裡。

具體到每個方陣而言,前後左右每五步(約八米)設戰車一乘(由四匹馬拉動的戰車),每乘配備二十二名手持各類兵器的士兵。每陣戰車共計一千四百四十乘,每陣另配有五千名充當機動力量的步兵。整個中軍合計戰車四千三百二十乘、士卒十一萬零四十人。此外,每陣還有八座瞭望塔,每個塔配備士卒八十人負責守塔。

再來看大陣的左右兩翼。兩翼都是呈前後兩陣落定,前陣共計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個騎兵,共計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陣共計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也就是說,左右兩翼各自配備了一萬名騎兵,共計騎兵兩萬名,另外還有探馬六百五十騎。

大陣的前軍和後軍相對兩翼來說就打了個對折,前、後軍也是兩列騎兵前後落定,前列共計六十二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計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共計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計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前、後軍另有探馬四十騎。前、後軍各五千名騎兵,共計一萬名騎兵。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前後左右都由騎兵保護起來的巨型戰車方陣,整個大陣算下來共計十四萬餘人。

怎麼樣?看上去這個大陣是不是很拉風?如果真的打起來,對麵就算是有二十萬遼國鐵騎,可隻要這個大陣整體移動起來那指定是分分鐘讓對方“檣櫓灰飛煙滅”。

很遺憾,在整個宋遼戰爭甚至是整個宋朝的軍事曆史上這個所謂的“萬全”陣從始至終也沒見它亮過相,更彆提他打贏過哪場戰鬥。至於原因也很簡單,你趙光義隻是給潘美等人發了個陣圖,可你給他們足夠的士兵、戰馬和戰車了嗎?宋朝往後的皇帝又有誰給哪位將軍配發了這麼多的士兵、戰馬和戰車?

這些倒是次要的,關鍵是這麼大個軍陣要多大一塊平地才能擺得下?好吧,就算這個大陣是專為河北的平原地形所設計的,可問題在於這個龐大的軍陣不可能做到整體移動且進退一致,所以你隻能等著遼國人主動向你衝過來,可如果人家不跟你打呢?我遼國人全是騎兵,我不打你的這個大陣,我繞過你去搶劫周邊兵力空虛的城池或鄉村,你又該怎麼辦?你追不追?如果你不追,那我可就去實施三光政策了,追的話你隻有三萬騎兵,等到你追遠之後我用數倍於你的兵力跟你的騎兵對衝,如此就是君子館之戰的重演。而且,你的大陣這時候就沒有了騎兵的掩護,那麼我再分出一支數萬人的騎兵來攻打你的中軍大陣,你說你最後死不死?

還是那句話,趙光義終其一生都把敵人想得很蠢,而交戰之時敵人更是得按照他寫好的劇本來打仗,可打仗不是拍戲,你趙光義也不是導演,遼國人怎麼可能按照你的套路來出牌?人家的肩膀上扛著的也是個腦袋,不是木瓜,而且不比你笨。

綜上所述,這個看似可以做到百戰百勝的大陣實際上就是一個軍事發燒友想當然的產物。悲哀的是,在太宗陛下眼裡,這是他的人生一大傑作甚至是驕傲。

《禦製平戎萬全陣圖》的大功告成讓趙光義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迅速地走出了雍熙北伐和君子館慘敗的陰影,他再又變得豪情萬丈並認為可以憑借他的這個大陣將遼國人打得屁滾尿流。他就像是一個剛輸光了本錢的賭徒突然又搞到了一大筆錢,隨即就立馬想再次走進賭場搏殺一把——他決定再次興兵討伐遼國。

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遼國人在河北大地上橫行無忌的場景,他派人到兩河地區的各個州縣去募集壯丁,他不是要用這些人來充實軍力,而是將這些人集中起來訓練以充作鄉軍。簡單來說就是,他希望下次戰爭來臨時如果遼軍的散兵遊勇或小股部隊再去村落和城郊殺人放火時能夠有人出來收拾掉他們。說得再直白一點,他在以政府的名義在自己的國境內招募和訓練遊擊隊。

對此,滿朝文武無不瞠目結舌——這皇帝是瘋了還是腦子壞掉了?宋朝京東路轉運使李惟清上疏直言:“眼下正值春耕之際,河北大地更是急需恢複生產,如果此時大規模地抽調民力進行戰備,那麼這土地可就沒人耕種了。”

為此,李惟清接連上了三道奏書懇請趙光義收回皇命。緊接著,宰相李昉等朝中大臣也相繼上疏表示反對,就連趙光義的兒子、此時已經是開封府尹的陳王趙元僖也反對在這個春耕時節大興武備。此情此景之下,趙光義真的成了一個孤家寡人,於是這事他最後隻好作罷。

不過,自己苦思冥想才搞出來的這個《禦製平戎萬全陣圖》不能就這麼廢了,心有不甘的趙光義便將潘美、田重進和崔翰等宋軍的統兵大將召入了京城。他將陣圖分彆賜給了這些人,這意思就是以後怎麼打仗就按照他的這個陣圖來。此外,他還將薑子牙的“將有五才十過”之說印成一個小冊子讓這些宋朝的大將軍們拿回去好好學習領會。

再來看這個所謂的“將有五才十過”是個什麼東西。

五才:勇、智、仁、信、忠,意即勇則不可犯,智則不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十過:勇而輕生,急而心速,貪而好利,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潔而不愛人,智而行緩,剛毅而自用,儒而喜任人。

一句話:我親愛的大將軍們,我趙光義不但要教你們怎麼打仗,還要教你們怎麼做人,你們可都得好好學!

生而為人,如此自戀,身居廟堂之巔,如此不自知,夫複何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