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35章 英才輩出
在我們為宋朝將星的隕落而深感惋惜之後,現在請大家起立鼓掌,我們一道來歡迎北宋政壇的新星、未來宋朝文學界的泰鬥級人物登場!
天聖八年三月,仁宗朝的又一次科考在崇政殿舉行了最後的殿試。這一屆的狀元頭銜最終落在了開封府鹹平縣人氏王拱壽的頭上,這位新科狀元這一年還不滿十九歲,而他留在曆史上的名字也不叫什麼王拱壽,而是叫王拱辰,據說這還是比他年長一歲的仁宗皇帝親自給他改的名。當然,這一屆科考所選拔出來的才俊裡麵最為後世所銘記和熟知並非是這個狀元郎,而是我們上麵提到的那位文學泰鬥和宗師,此人就是曾經讓本人曾經因為背誦他的《醉翁亭記》而險些崩潰的一代文豪——歐陽修。
這一年的歐陽修時年二十三歲,而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參加科考,他曾在十六歲和十九歲先後兩次落榜,在第三次科考中他終於以第十四名的順位榮登二甲進士榜。這倒不是說歐陽修的才氣不如王拱辰,這一屆的科考主考官是當年的神童晏殊,他後來曾說歐陽修是完全可以成為這一屆的科考狀元的,之所以被排在第十四名是因為考官們覺得歐陽修的文章太過鋒芒畢露,所以這些考官們決定壓一壓他的心氣。這種說法暫且不論其真實性,歐陽修為人鋒芒畢露卻是不爭的事實,可誰能想到這樣的一個人其早年的人生卻是那般令人心酸。
歐陽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他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但祖籍乃是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之所以生於綿州是因為他的父親歐陽觀當時正在當地擔任綿州推官,而歐陽觀的科考之路比起他的天才兒子來說就慘了好多,這位老儒生直到四十九歲(公元1000年)時才考中進士,而他喜當爹的這年也已經是快要滿五十六歲了,說來老爺子也算得上是老當益壯,如此高齡竟生下瞭如此天資聰慧的兒子。
不幸的是,在喜當爹的第三年,歐陽觀病逝,享年五十九歲。如此一來,歐陽修和他的母親就成了一對孤兒寡母,更可憐的是這還是一對窮得無法安身立命的孤兒寡母,歐陽觀隻是一個小官且為官清廉,他的那點俸祿充其量也就勉強足夠維持生計而已。家裡的頂梁柱突然倒塌了,歐陽修母子倆的日子可想而知。
無奈之下,歐陽修的母親帶著稚氣正濃的歐陽修前去投奔當時在湖北隨州做官的叔父歐陽曄。歐陽曄也是進士出身,但也隻是個小官,況且他自己還有老婆孩子要養活,可他還是毫不遲疑地收留下了歐陽修母子。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是,這一家子人的生活可以說是過得相當清苦。苦到何種程度?為了教孩子讀書寫字,同時也是為了節省筆墨紙硯,歐陽修的母親竟是時常帶著兒子到河邊的沙灘上“折荻為筆”教孩子在柔軟的沙地上寫字。
除了自己的母親,叔父歐陽曄對歐陽修也是視同己出並常常教導他的學習。如此家教氛圍讓歐陽修自幼便喜愛讀書,再加上他異於常人的天資,這讓歐陽修在童年時期就已然成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小神童(當然,他在這方麵比起當年的晏殊還是差了一大截)。
後世的學者在提到歐陽修的早年時幾乎都必會提及一件事,那就是他在十歲那年從李姓玩伴家裡的一個老舊藏書閣裡發現了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小小年紀的歐陽修在讀了韓愈的文章後是大為癡狂和傾倒,這為後來他在北宋文壇倡導文學複古運動埋下了種子。歐陽修也因此在往後成為了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所謂的唐宋八大家也是在他的身上接上了點。
科場及第之後,二十三歲的歐陽修再迎喜事,當初推薦他進入開封府國子監深造的恩師胥偃當即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於是乎,在金榜題名之後,歐陽修再迎洞房花燭之美事。隨後,歐陽修被朝廷正式授官為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並充任西京洛陽府留守推官。
還是在這年的七月,另一位北宋名臣也登上了曆史的舞台,此人便是富弼。
富弼(公元1004年—公元1083年),字彥國,北宋西京洛陽府人。說到他就得說一下範仲淹,一點也不誇張地說,範仲淹是富弼此生遇到的第一個貴人。當初是範仲淹首先發現了富弼的才華並稱讚其有“王佐之才”,後來又是範仲淹將富弼的文章拿去給自己的好友晏殊以及宰相王曾過目,由此也才讓同樣愛才的晏殊有意將自己的寶貝閨女許配給富弼並最終得到了這個乘龍快婿。
或許大家會以為富弼這次也參加了科考並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名次,其實不然,富弼這一次根本就沒有參考,原因就在於他的老丈人晏殊是這次科考的主考官,所以他得避嫌。但是,正是在範仲淹的鼓勵和推薦下,富弼參加了這年七月在崇政殿舉行的製科考試。
這次製科考試最後隻有四個人突圍而出,這四人分彆是書判拔萃科:餘靖(四等)和尹洙(五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何詠(四等),茂才異等科:富弼(次四等)。看上去這些人的成績都很一般,最終的評級隻是四等和五等,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所謂的製科考試就是皇帝在科考之外對一些胸懷大才但卻有可能不善筆墨詞藻之人特意舉行的一次人才選拔考試。這種製度最早源於漢朝的“射策”,但如果要追溯源頭那就得沒邊了,我們隻能說朝廷將這類選拔官員的方式作為一種製度加以確立和施行是在漢朝。
舉例來說,當年張齊賢在洛陽攔下趙匡胤的車駕而自薦其才,然後倆人在一番問答之後張齊賢的“十策”被趙匡胤所賞識就有製科考試的意味,隻是張齊賢最後因為跟趙匡胤強辯才沒能當場將自己的一身布衣變為官袍。
單說宋朝。宋朝的製科考試沒有定式,也沒有時間規律,完全看皇帝本人有沒有這個意願,而製科考試的分類在各個時期也有所不同。趙匡胤時期的製科考試分為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法三科,而仁宗朝時最高增加到了六科。
關於參加製科考試的考生,你可以是平頭百姓,也可以是當朝的官員,但前提是你得有真才實學且必須有當朝大臣的親筆推薦,如此你纔能有資格進入皇宮去向當朝皇帝用文字的形式陳述你的治國、治軍或是治學的理念,隻要皇帝首肯就能給你一頂烏紗帽或是讓你當場升官。有關於此的詳細過程我們今後再說,那時候我們將一道去見證北宋製科考試“百年第一人”是如何誕生的。
據後人統計,有宋一代總共舉行了二十餘次製科考試,但最終順利通過考試的隻有不到五十人,而在這些人裡麵隻有三個人最後摸到了“三等”的天花板,因為一等和二等隻是榮譽性質,根本沒有授予給任何考生。這三個摸到製科考試天花板的人分彆是四川眉州的蘇軾(三等)、福建建州的吳育(次三等)、成都華陽的範百祿(三等)。據說江西吉安的孔文仲也是三等,但因為他的考卷內容是在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考試成績最後被取消。
瞭解完這些,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富弼的這個“製科次四等”也就知道這其中的含金量了吧!製科考試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駕馭得了的,即使你是進士科的狀元也得在這道大門前瑟瑟發抖以至最後望而生畏。
不管怎麼說,富弼算是由此而正式步入了大宋的官場。他被授予將作監丞、知長水縣,這一年的富弼二十六歲。
公元1030年是歐陽修和富弼在仕途之路的發跡之年,而也是在這一年,另一位北宋名臣卻暫時離開了官場回家為離世的母親守喪,此人便是未來的大宋三朝元老重臣韓琦。
韓琦(公元1008年—公元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沒錯,他和嶽飛是同鄉,嶽飛年長之時甚至還在韓家做過負責護衛韓府的家丁。
韓琦生於福建泉州,其父韓國華時任泉州知州,而他的母親胡氏最初乃是韓國華府上的一名婢女。韓琦四歲那年,父親韓國華去世,因而他最後其實是由幾個兄長共同撫養長大的。公元1027年,韓琦以十九歲的年紀考中進士,而且是僅次於狀元的榜眼。隨即,他被授予將作監丞、通判淄州。
既然說到了韓琦,另外兩個人也不能不提,因為這兩人和他一樣也都是天聖五年的進士,這兩人一個叫文彥博,另一個更是普天之下莫不知其人——包拯。
文彥博(公元1006年—1097年),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人。韓琦被譽為三朝元老,先後侍奉仁宗、英宗和神宗三位帝王,而文彥博比他還要厲害,此人是四朝元老,除了前麵三位帝王,他在哲宗朝時期也留下過自己的印記。這裡麵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長壽,你沒看錯,這人活了九十一歲。他二十一歲中進士,一生縱橫官場長達七十年!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相比前麵幾個青年才俊,包拯中進士的這年已經是二十八歲了。民間故事和傳說裡的包拯是一個被極度神話的人物,但平心而論,曆史上的包拯其實是另外一副模樣。他雖然在二十八歲這年就考上了進士,但他直到十年之後的三十八歲才開始步入仕途,而且是在父老鄉親和親朋好友的數次勸導和鼓勵下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出來做官。為啥?因為他是一個大孝子!
科場及第後,包拯被授予大理評事之職並出任建昌縣(今江西九江永修縣)知縣,但包拯拒絕了,原因是父母年邁,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家鄉附近就職。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為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但這時候包拯的父母又不想讓他們的這個乖兒子離開自己,於是包拯索性又辭官回去守在父母的身旁儘孝。他這一守就是十年,而在這十年中,他的父母都相繼離世。如若不然,包拯的出山之期遠不止是公元1037年。
以上便是公元1030年的宋朝君臣眾生相:在皇宮裡,六十二歲的劉娥在歎息,二十歲的趙禎在鬱悶;武將當中,一代名將曹瑋仙逝,而未來的一代名將王韶才呱呱墜地;文官方麵,四十二歲的範仲淹正在為趙禎遲遲不能親政而憤憤不平,二十三歲的歐陽修和二十六歲的富弼正在當官發財娶老婆,二十二歲的韓琦在為母親的離世而哀傷,二十四歲的文彥博正在地方上默默耕耘,三十一歲的包拯則在父母的身前當他的乖寶寶。
老人已逝,而一代新人業已經開始在大宋帝國的曆史舞台上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