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56章 吐蕃內亂
麵對李元昊的這一係列磨刀霍霍的舉動,而且又對周邊地區的各方勢力表現得如此咄咄逼人,作為黨項的宗主國,宋朝方麵對此又有何反應呢?答案是毫無反應!至少在史料的記載裡宋朝的官方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我們大宋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我們是瞎子和聾子。
那麼,當李元昊忙著將自己的軍隊武裝到牙齒的時候,宋朝方麵又在做什麼呢?做什麼?宋朝的君臣們正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之中,因為這時候趙禎的那位偉大而慈祥的養母楊太後在這一年的十一月與世長辭。
在緊隨其後的這個十二月,宋朝的一位重臣、戶部侍郎兼知樞密院事李諮逝世,趙禎親自前往其家中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然後追贈其為尚書右仆射並賜諡號為“憲成”。隨後,趙禎將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章得象調入樞密院與王德用同知樞密院事。
彆的不敢說,但有一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元昊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在宋朝負責西北防務的各位邊關將領和知州大人的掌握之中,這些人也定然是將這一切呈報給了遠在開封的各位宰輔大臣,可為什麼宋朝就沒有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防範呢?樞密院和中書省的這幫才識淵博、閱人無數且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成長曆練出來的老人精們難道就沒有從中察覺出來一絲隱患和危機嗎?還是說,他們根本不相信李元昊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膽大妄為到公然稱帝甚至主動向宋朝發起戰略性進攻呢?
這是一個謎,如今也沒法得知真相的一個謎。相比宋朝在這方麵的癡呆傻,李元昊卻是每一天都在帶領著他的族群在大踏步地朝著稱帝建國的道路上狂飆突進,這種前進絲毫未被任何人或任何勢力所阻攔。
我們在這個故事裡已經說到過很多曆史上的風雲人物,這裡麵也包括了一些所謂的天之驕子或天選之子。通過他們的人生經曆,我們發現這些人一旦被時代所選中或被命運之神所垂青,那麼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往往是如有神助,其運氣好得簡直是沒有天理,這時候的李元昊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對吐蕃的戰事失利讓李元昊確實遭受了人生最為慘痛的失敗,但這個在慘敗和傷痛中依然引頸高歌的人在吐蕃人那裡碰得滿頭是血之後,他轉過身來卻在另外的一條道路上一路狂奔。更讓李元昊感到喜從天降的是,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心腹大患吐蕃人卻禍起蕭牆——看似就要在唃廝囉的帶領下迎來民族偉大複興的吐蕃人此時卻再次陷入了內亂之中。
話說這唃廝囉在最初被權臣李立遵立為吐蕃讚普後,李立遵出於個人的政治目的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唃廝囉,這位李氏女子隨後相繼為唃廝囉生下了兩個兒子,長子名為瞎氈,次子名為磨角氈。後來,唃廝囉又娶了喬氏為妻並與其生下了第三子董氈。兩個老婆和三個兒子,而且這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並在唃廝囉掌握執政大權之後相繼擁有了領兵帶兵之權,那麼接下來的劇情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宮鬥爭權大戲。
首先是唃廝囉的大老婆李氏成了牛夫人,她被唃廝囉強令出家為尼,如此一來小老婆喬氏便成了正宮娘娘,美中不足的是喬氏的兒子是唃廝囉的第三子。王位隻有一個,但三個兒子都想要,所幸唃廝囉這會兒還正值壯年,所以他還能穩住大局,但他的兒子們之間的矛盾卻已經呈白熱化的狀態。
因為有母親喬氏的枕邊風,所以眼下唃廝囉的第三子董氈最為受寵,如果按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那麼唃廝囉的長子瞎氈和次子磨角氈在唃廝囉百年之後都得跪下來給自己的這個同父異母的三弟稱臣。這是兄弟倆都無法接受的,況且他們本就因為自己母親的被廢而對喬氏和董氈一直怨恨在心。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樣的道理,國無外患必有內禍。李元昊大兵壓境,在吐蕃舉族麵臨生死危亡之際,唃廝囉的兒子們還能眾誌成城地團結在父親的身邊成功地打退了李元昊,眼瞅著吐蕃就要開始再次興盛,可隨著外患的消除,內禍卻已經是到了再也抑製不住的噴發時刻。率先發難的正是唃廝囉的長子瞎氈,他暗中聯絡自己母親那邊的孃家人將自己的母親從被軟禁之地給營救了出來,然後便帶著母親和自己所部的兵馬直奔河州(今甘肅臨夏),從此割據一方。瞎氈仍然尊自己的父親為王,可這隻是名義上的臣服,他在河州已然是一個土皇帝。
眼看大哥開始自立門戶,唃廝囉的次子也有樣學樣。不久之後,磨角氈也帶著所部人馬出走王城並占據邈川(今青海樂都),他同樣也學著大哥開始稱雄一方。如此一來,原本一體的唃廝囉政權就被一分為三。
發生在吐蕃人身上的這一係列變故讓李元昊大喜過望,但是不知道是否仍然對上次的連續慘敗心有餘悸,李元昊沒有選擇在這個時候對吐蕃再次用兵。他派人用財物去買通瞎氈以及磨角氈身邊的人,目的就是讓他們進讒言以挑撥他們二人與其父唃廝囉之間的矛盾,然後他又通過各種許諾對吐蕃的大小部落首領進行招攬。在李元昊的不懈努力下,本就與唃廝囉有殺父之仇且在外擁兵自重的前吐蕃宰相溫逋奇的兒子率領所部萬餘兵馬歸附了李元昊並與其結成了兒女親家。
如此局勢之下,唃廝囉隻能是徒呼奈何,他總不能發兵去攻打自己的兩個兒子吧?那樣一來,李元昊定然會笑得前俯後仰,而且說不定還會在雙方殺得正歡之時來個漁翁得利。唃廝囉的策略是承認吐蕃分裂的既成事實,然後為了不讓吐蕃陷入更大的內亂而默許了兩個兒子的割據自立,他自己也將吐蕃的王城向西遷移到了曆精城。吐蕃就此分而不亂,如此也算是勉強穩定了局麵,李元昊也因此不敢再對其有更進一步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