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44章 四朝元老(2)
前麵我們說了文彥博的“剛”,下麵這事則是有關於他的柔——陰柔的柔,太極拳裡表麵陰柔實則至剛的那種柔。
在文彥博上調京城擔任樞密副使之前,有人彈劾他在成都那個花花世界裡已經嚴重腐化和墮落,這些人說他他生活奢侈且有桃色醜聞,總之就是說文彥博在個人的生活作風上麵有很大的問題,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對其予以重用的。宋朝是允許言官風聞言事的,哪怕隻是根據市麵上的流言也可以彈劾這名涉事的官員。既然有人彈劾文彥博,那趙禎就必須受理,恰巧這時候有一個名叫何郯的禦史要去成都省親,趙禎便讓他暗中去調查此事。
值此文彥博仕途升遷的重要節點,他可不能在這個時候栽跟頭,這時候他在宮中的那位貴人便對他他進行了跨越千裡的緊急馳援。張美人這時期可是每天跟趙禎都膩在一起,趙禎自然也是什麼事都給她說,得知文彥博正在被朝廷暗中調查,張美人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前去給文彥博傳信。
再來說這位前去調查文彥博生活作風問題的禦史大人何郯。趙禎這一回為了考覈文彥博也是下了真功夫,何郯本就是成都人,而且他這次離京還是用的回家探親的名義,但實際上他卻是背負著皇命。趙禎這樣安排就是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在他想來,等何郯到了成都再亮明身份必能打文彥博一個措手不及——如果他真的是個腐敗分子的話。
何郯一路輕車簡從,就在他走到漢州的時候(今天的四川省廣漢市,就是三星堆博物館的所在地),他的一個故友突然出現在他的麵前。踏上久彆的故土本就讓何郯感慨萬千,如今又在快要接近家鄉的時候遇到了從前的故交,於是何郯就和這位老友去了一個男人們都愛去的煙花柳巷之地把酒言歡。
文人雅士聚會飲宴當然不能隻喝酒吃肉,那樣有損宋代文人的品味,於是他們又叫來了一位漂亮的姑娘過來奏樂以和。要說這位姑娘也真的是長得美不可言,而且恰好還就是何郯癡迷的那種型別。交談中,這名女子透露自己姓楊,而何郯就此給她起了一個“楊台柳”的名字。
何郯的這個故交見此情形突然詩興大發,他取來筆墨在這名女子的手帕上題寫了一首詩,這首詩正是史上有名的香豔詩《題漢州妓項帊羅》,詩雲:蜀國佳人號細腰,東台禦史借妖嬈。從今喚作楊台柳,舞儘東風萬萬條。
好濕!哦,不,好詩!何郯看完這詩不禁拍掌叫好!
一頓把酒言歡之後,久彆故鄉且此刻又被燒酒和美色攪得春心蕩漾的何郯就此徹底地放鬆了自己。在荷爾蒙的驅使下,何郯這一晚和這名漂亮美眉在酒樓的房間裡進行了一場狹路相逢的激烈戰鬥。
第二天早上,何郯穿戴整齊正式變身為一身浩然正氣的大宋紀檢官員。到了成都,文彥博領著一眾大小官員前來熱情地接待這位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但是,何郯可是有皇命在身,他這次就是要來給成都的官場整肅風氣的,尤其是這個文彥博更是他頭等關注的物件。因而,麵對文彥博等人的笑臉相迎,何郯始終都不苟言笑,一副十足的正人君子之風。
文彥博倒也絲毫不緊張,反而在心裡冷笑不已。他在笑什麼?答案馬上揭曉。
這天晚上,文彥博在官署為遠道而來的何郯舉行了一場接風宴。在酒宴上,何郯仍然板著一張小臉,他小口地喝酒,斯文地吃菜,眼睛還四下觀察和打量,恨不得就在這場酒宴上把文彥博的全部罪證都給蒐集完整然後好回去向趙禎複命。
酒過三巡,文彥博雙手一拍,隨即鼓樂齊鳴,一隊長衣飄飄的蜀川佳麗邁著輕柔明快的步子飄然而至——極具古典美感和藝術氣息的歌舞節目開始了。
何郯用自己的鼻子哼哼了幾聲,他已經斷定這個文彥博肯定有問題。在明知道自己是大宋紀檢乾部的情況下,文彥博竟然還敢給他來這麼一出,這一晚又是喝酒吃肉又是歌舞助興,這錢誰出啊?而且,文彥博此舉是不是也太過囂張和大膽了?他這是不知死活還是在向他這個朝廷欽差公然示威?照此看來,文彥博顯然就是一個生活腐敗且墮落的官場敗類。行了,等我何郯回京之後,你文彥博就等著挨刀吧!
就在何郯內心暗自得意之時,他的眼神不經意地落在了與他離得最近的這個舞女的臉上——霎那間,何郯石化了,他差點被自己的口水給嗆死!
緊接著,婉轉優美的歌聲響了起來,而這歌裡的詞句更是讓何郯如遭雷擊!
何郯為何會突然失態?因為這個讓他當場石化的女人正是前晚與他赤身相搏的那個妹子,而在他耳邊響起的這首歌正是他的那位故交那晚題寫在這名女子手帕上的那首《題漢州妓項帊羅》!
在何郯感覺自己被雷給劈中的時候,一旁的文彥博卻在不動聲色地繼續與人談笑風生。此情此景讓人不由得會想起蘇東坡的那句詞: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強行讓自己鎮定下來後,後背仍在冷汗直流的何郯不禁對文彥博恨得是咬牙切齒但又無可奈何。作為一個執法者,他還沒有舉槍就被犯罪分子從背後給一槍撂倒,這簡直就是堪稱奇恥大辱,可何郯又能怎樣呢?文彥博事實上已經很給他麵子了,一切就看他是不是個聰明人。再者說,即便文彥博真的在生活作風上有問題,可人家既沒逼良為娼也沒霸占民女,頂多就是偶爾出入娛樂場所,這相比起大奸大惡之徒,這種事實在不值一提。既是如此,與文彥博之間毫無恩怨的何郯又何必要跟文彥博較勁呢?他倒不如這會兒就索性賣給文彥博一個人情,以後說不定還能在官場的升遷之路上被文大人提攜一番。
這一晚,何郯輾轉反側遲遲難以入眠,但在把這一切都想通理順之後,他的心裡也變得通透和釋懷了。高手過招比拚的是內功,文彥博與何郯連一個眼神交彙的動作都沒有就把這場仗給打完了,結果自然是何郯遭遇慘敗!
回到京城後,何郯向趙禎“如實”回奏:“陛下,經過我的一番明察暗訪,有關於文彥博的那些傳言和指控全都是子虛烏有,文彥博是個好官,也是個清官,此人絕對純潔可靠,可堪兩府重任!”
就此,文彥博成功地躲過一劫。同樣是為了維護今後將會光芒萬丈的文彥博在曆史上的光輝形象,所以這件事在史書裡毫無記載,多虧了邵伯溫同誌將此事記錄在了他的《邵氏聞見錄》裡。
不過,我們這裡倒是有個問題:何郯的那個在漢州與其“碰巧”邂逅的故人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邵伯溫在他的筆記裡白紙黑字地記下了這個人的鼎鼎大名——張俞。
此人也是成都人氏(成都郫縣人),他跟何郯是實打實的成都老鄉。張俞在當時也算是蜀川的一名頗有名氣的才子,但卻屢試不中,最後他也就不再寄情於官場和功名。可是,就在他開始隱居的時候,他卻被當地官員舉薦為官,朝廷最後還真的給了他一個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但他把這個隻領俸祿沒有實差的官讓給了他的父親,他仍然去過他的隱居生活。巧合的是,身為世家子弟的文彥博此生最欣賞的就是這種有才華但卻不醉心於功名利祿的人。文彥博後來在擔任宰相期間曾幾次三番向朝廷舉薦王安石,原因就是王安石屢次放棄了升官的機會而甘為一方的父母官。
文彥博到了成都任職之後自然也是聽聞了張俞的大名,在經過一番深入瞭解後他不僅對張俞心生敬仰,而且還自掏腰包為張俞在青城山下購置並修繕了一座前人的故居作為張俞的棲身之所。這座房子不但緊靠風景秀麗的青城山,而且還坐落在一條名為“白雲”的溪流之畔,張俞後來的那個“白雲先生”的字號也是由此而來。
我們說了這麼多其實隻有一個目的,試想,如此厚恩之下,張俞幫文彥博一把算不算是知恩圖報呢?文人都講究一個“士為知己者死”,彆的人不好說,但張俞在這方麵指定是不會讓人失望的。但是,為了報恩而把自己的多年的好友給坑了一把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呢?張俞可不會這麼想,何郯這一次雖然被下了套,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少一塊肉,反而還白撿了一回風流便宜,何郯從此更是和未來幾十年裡的宰輔大臣成為休慼與共的同船人。如此一番細算下來,張俞甚至會覺得何郯這一回不但沒有吃虧,反而還大賺了一筆。
這個張俞我們在這裡說得再多可能也沒法讓人記住他或是想起他到底是誰,但實際上此人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身在中國大陸的人可能不知道範仲淹和王安石是誰但卻一定知道張俞是誰。很茫然是嗎?彆急,我們這裡隻需要提到他的那一首幾乎人人都會吟誦的詩就一定會讓很多人瞬間釋然,這首詩幾乎和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彆》以及李白的《靜夜思》一樣朗朗上口,其詩全文如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