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84章 狄青之死
歐陽修間接地在奏疏裡影射狄青的身上有謀反篡逆的可能性,那麼事實又到底如何呢?
很遺憾,事實也正如歐陽修所言,自從狄青這個曾經的罪犯被拜為樞密使後,京城的百姓和駐軍都爭相目睹這位帝國第一軍人的風采。每當狄青的儀仗出入時,百姓們無不圍觀以至於道路堵塞,而有關於狄青在戰場上的各種傳說也在京城的軍民當中被傳得神乎其神。更要命的是,在趙禎病重期間,行進在大街上的狄青更是被京城中的民眾在私下裡的閒聊中奉若國家未來的“希望”,這一切都讓文官集團感覺如芒在背。
範仲淹曾經送給狄青兵書,希望他不但能夠做衝鋒陷陣的猛將,更能做胸懷韜略的統帥,可惜的是範仲淹卻沒有教給狄青做人的智慧。想當年北宋的開國名將曹彬忌憚於自己功高恐會為人所嫉,於是他刻意深居簡出處處避人風頭,可狄青顯然沒有這份覺悟和這種意識。正因如此,他的身上可謂是有太多的把柄讓人可以輕易拿捏。
在歐陽修的這道奏疏呈上之前,文官集團的人就已經開始了在私下裡對狄青進行種種中傷和惡意揣度,歐陽修不過是在皇帝麵前替這些人說出了他們的心聲而已。為了詆毀狄青,同時也是為了將其罷免而營造輿論聲勢,有人便說狄青家裡的狗竟然長出了角,而且還會發光。這件事很快就在京城裡被傳得滿城風雨,這事也被用來證明狄青家裡出現了異象,這些人的險惡用心和目的已經是不言而喻。倘若這世間某些狗的頭上真的能長角還則罷了,可放眼上下幾萬年哪一條狗的頭上長角了?如此惡毒的構陷可謂是將讀書人的斯文和顏麵自行撕得粉碎,其行徑更是堪稱極致卑劣無恥。
繼歐陽修請求罷免狄青之後,殿中侍禦史呂景初又直接找到文彥博等人請求外放狄青以免生患。文彥博表示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很為難,因為狄青自擔任樞密使之後一直都很忠厚且謹慎,而且毫無什麼過失,至於外麵的那些傳言和流言根本不足為慮和刻意去解讀。呂景初卻反駁道:“狄青雖然是忠臣,可奈何他太得軍心和民心,你身為宰相難道不該從大局上為國家著想嗎?”
緊接著,身為兩製官的知製誥劉敞也請求趙禎外放狄青,他的說辭很文雅:外放狄青以保全其名節。
麵對這一輪要求罷免狄青的呼聲,趙禎是真的搞不懂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以前這些人用這方法搞倒無數宰執大臣,如今又來搞身為武人的狄青,他們到底想乾什麼?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想給狄青打抱不平,趙禎一怒之下把劉敞給派到揚州去做了知州。不曾想,劉敞根本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反而覺得自己的行為很偉大和壯烈。在離京前往揚州赴任前,劉敞再次向趙禎進言:“現在外界關於狄青的種種傳言甚囂塵上,雖然這些未必可信,但為了防範於未然,陛下一定要把狄青給罷職外放,反正不能讓他繼續待在京城。在這件事情上,朝廷寧可負狄青,也絕不能讓他有負朝廷!”
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劉敞這種高學曆的文人耍起流氓來簡直是無敵般地存在,因為他這是在以國家的名義對狄青耍流氓。轉過頭,一心憂懷社稷安危的劉敞又跑去對文彥博說道:“之前朝廷有一憂和一疑,憂者,陛下之疾也,現在陛下已經康複便隻剩下一疑,那便是狄青。宰相大人,你對此不可不察也!”
在這件事上,文彥博始終與趙禎保持著高度的一致。對劉敞的這番臨彆寄語,他一笑置之。然而,很難說身為文官集團第一人的文彥博真的就對有關狄青的各種傳言毫不在意。按照《宋史》的說法,趙匡胤當初也不想搞什麼兵變,他是被逼迫著造了周朝的反,那麼狄青為什麼就不能也被逼一次呢?
就是在這樣的一種雨水和洪災不斷泛濫的局麵下,宋朝的文官集團一麵極力請求趙禎早日立儲,一麵又在不遺餘力地試圖將狄青排擠出朝廷,要不然他們就睡不好覺咽不下飯。為了除掉狄青這個安全的隱患,也是為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自己能夠繼續做大宋的寄生蟲,這些人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參倒狄青,但他們又不想重蹈劉敞的覆轍。為了不被趙禎外貶出京,他們隻好去找文彥博反複嘮叨並以各種危言聳聽的傳聞去嚇唬文彥博。
在重重壓力之下,文彥博漸漸有些頂不住了,具體的表現就是他在這年七月將一個人召入了京城並將其視為接替狄青的最佳人選——此人便是此前一直稱病但實則暗懷政治野心的武康軍節度使、知相州韓琦。
不過,無論是文彥博還是趙禎,他們此時都還在力挺狄青。韓琦雖然回京了,但他的職務是掌管國家錢糧的三司使。此舉讓那些反狄青的勢力大受鼓舞,韓琦的回京被他們認為狄青的好日子即將到頭,可要想徹底打倒狄青,他們還得努力。
狄青的“末日”很快到來。為了避水,狄青將全家遷移到了地勢較高的相國寺。聽聞此事,周圍的百姓全都趕過來圍觀,其場麵甚是宏大且壯觀。於是,有人便添油加醋將此事上報給了文彥博,在這些人的描述中,當天的情景堪比趙禎微服出巡被人認出繼而引得開封城萬人空巷。出了這種事,文彥博和富弼也是感覺事情很是不妙。最終,在趙禎的默許下,文彥博動用相權以中書省的名義用“熟狀”的方式將狄青罷去樞密使之職,改為同平章事、出判陳州。
何為“熟狀”?簡單說,文彥博呈上一道罷免狄青的文書交由趙禎審閱,然後趙禎在後麵含淚加蓋上玉璽,如此這道熟狀就變成了不可違逆的聖旨。換言之,文官集團幾乎是強行逼迫著趙禎在罷免狄青的文書上簽字畫押!
所謂仁宗!真乃仁宗也!
在正統的史書裡,狄青被罷免乃至於最後屈死都是歐陽修的那道奏疏促成的,但在明代的小說和戲曲家馮夢龍所著的《智囊》裡造成狄青悲劇的人卻是宰相文彥博。在馮夢龍的筆下,狄青被罷免的過程大體如下:文彥博請求趙禎授予狄青雙鎮節度使並讓其外放為官。狄青聞言大怒,他找到趙禎自陳:“臣無功為何要受雙鎮節度?臣無過又為何要被罷官外放?”
趙禎也覺得狄青言之有理,於是就將這話轉述給了文彥博並說狄青是忠臣不該被無故罷免,可文彥博卻說:“狄青是忠臣,難道太祖皇帝當年就不是周朝的忠臣嗎?”
這一句話讓趙禎瞬間毛骨悚然,他也就此默許了狄青的行將罷免。等到正式的公文下發之後,狄青憤然找到文彥博說理並問他為何要罷免自己,文彥博隻是輕飄飄地笑著回了一句:“沒有彆的原因,就是朝廷懷疑你可能會有不忠之舉!”
狄青聞言,嚇得連退數步。在狄青落腳陳州之後,文彥博以朝廷的名義每個月都要派兩撥人過來“關心”狄青的近況,這讓狄青時刻都處在驚懼之中以至於惶惶而不可終日。半年之後,狄青因為嘴角生膿最後毒發身亡。
當然,以上之事並非出自正統史書,唯一與史料相符的就是狄青的死亡方式和時間。這事被後世的很多所謂曆史學者引為史料,甚至是被當成文彥博此生最大的汙點。但是,請恕我直言,一個寫小說和戲曲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明朝人,他寫的東西怎麼就能被當成權威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馮夢龍的這個說法,狄青被罷官以及最後屈死全都是文彥博一個人造的孽,但歐陽修卻在這個故事裡隻字不提,此為何也?個人認為,
馮夢龍記述的這個故事與同為明朝小說家的熊大木在《楊家將》裡蓄意歪曲事實並抹黑潘美有異曲同工之處。
狄青在被罷官半年後於公元1057年3月死於陳州,年僅四十九歲。趙禎聞之此事不勝感傷,他在宮中為狄青發喪並追贈狄青為中書令,賜諡號“武襄”。
北宋的一代名將就此落幕,他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裡。深究其死因,我們這裡不做任何的評判,事實我們已經陳述得足夠清楚,我也相信每個人都會基於事實做出自己的判斷。
狄青被罷免之後,三司使韓琦便立馬接替他成為了新任樞密使。要知道韓琦之前可是一直在大喊自己身體不行了,以至於到了必須要回老家養病甚至做好了就此病死故裡的準備,可在如願回到相州老家後韓大人的病立馬就好了,而且突然間就鴻運當頭被朝廷調任為三司使,幾個月後更是一躍躥升為了樞密院的一把手從而成為了大宋的頂級高官。這說明瞭什麼?難道真的是因為韓家祖墳上的避雷針比旁人家更長一截所以才被幸運之雷給劈中了嗎?
開什麼玩笑!這時候的韓琦早就不是當年的北宋政壇狂徒,他已經完全進化了,長達十年的外放生涯已經把他鍛煉成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官僚。從此之後,韓琦便一直屹立在北宋政壇的頂層長盛不衰,直到死後榮耀加身其家族後世更是百年興旺。
搞倒了狄青,這就完事了嗎?非也!
三個月後,另一位樞密使王德用也被罷免,而他的罷免則是因為被禦史趙拚數次彈劾,其罪名是:
貪墨無度、不緝子弟且年老羸病,身為大宋樞密使竟然連上朝的時候下跪磕頭都顯得磕磕絆絆,如此所為實在是有違大臣的禮儀和形象(噴子都一個樣,古今莫不如是)。
在文官集團對自己和狄青這兩名武人近乎瘋狂的進攻下,王德用也自知進退,他不久之後便自請罷官。於是乎,王德用也緊跟狄青的腳步被罷為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景靈宮使,由於年老他倒也沒有被外放,而是就留在京城裡養老。接替王德用擔任樞密使的人又是誰呢?我們的一個老熟人,同時也是現任宰相文彥博的政壇死敵——前宰相賈昌朝!
至此,宋朝的兩府重臣再又變成了清一色的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