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第122章 東北設想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第122章 東北設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原來。

幽州總管陰壽,在清除盤踞遼西的偽齊殘餘勢力後。

趁勢追擊重傷逃往遼東的高寶寧。

隨後。

與高句麗軍隊發生了大小數十次戰役。

這個東北地方勢力。

趁著中原地區數百年紛爭戰亂,迅速發展。

當下。

控製著朝鮮半島北部,以及遼河以東大部分割槽域。

是半島三國當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

但是。

他們不滿足眼前所擁有的,妄想占據遼西。

並與突厥勾結,圖謀一馬平川的幽州地區。

“遼西走廊的事,陰將軍如何說?”

之前宇文衍讓王軌傳信給陰壽,讓其注意遼西走廊。

防止突厥和高句麗軍隊從那進入幽州。

“陛下,陰將軍回報,此地丘陵起伏,植被茂密。”

“而且地麵坑窪,積水嚴重,沼澤遍佈,並不適於大規模行軍……”

宇文衍聽罷,點了點頭。

遼西走廊傍海道,到了宋朝與遼、金時期,才慢慢開發興盛起來。

在那之前。

從中原進入東北地區,都是走燕山幾條河穀通道。

傍海道是海蝕衝積而成。

如今還有很多沼澤地,不利於軍隊和商隊行進。

所以在宋以前的朝代。

不論是行軍還是經商,寧願繞遠路也不走這條近道。

但是。

這裡是進入東北最為便捷的通道。

無論如何。

大周朝廷都要把這條通道開發出來,並牢牢控製在手裡。

這樣。

就能加強中原與東北地區的聯係。

便於以後收拾不聽話的高句麗,並把東北地區納入大周版圖。

東北三大平原有著肥沃的黑土地。

隻要開發出來,不但能夠安置大量的百姓,還能提高大周的糧食產量。

不管有多難,宇文衍都不會放棄的。

此道暫時不利於通行,也讓他鬆了一口氣。

大周有足夠的時間先把防禦工事做好,而後再慢慢開發這條通道。

但還是要交代陰壽。

不能完全置此道不管不顧。

在這條長達400裡的通道上,必須設立一定數量的哨所,以防萬一。

如今,陰壽拿下遼西。

切斷了高句麗和突厥之間的直接聯係。

為宇文衍的東北計劃爭取了時間。

“高句麗蹦噠不出什麼名堂。”

“讓陰壽繼續與其纏鬥,就當是練兵了……”

小皇帝望著疆域圖,沉聲說道。

“下詔從幽州、相州、兗州等地遷徙百姓到遼西去。”

“凡自願前往者,每丁分配田地百畝,免租十年……”

宇文衍決定往遼西移民。

把遼西打造成大周經營東北的根據地。

有了人口,便能開荒屯田,設立軍府。

等到拉起一支數萬人軍隊,就是收拾高句麗的時候了。

曆史上。

隋朝楊堅,楊廣數次遠征高句麗都沒能成功。

其實,都是戰略上的失誤所致。

他們遠征的目的,不是經營東北,把朝鮮半島納入國家版圖。

而是出於維護中原王朝宗主國的地位及威嚴。

也就是說。

當時高句麗不聽話了,與突厥眉來眼去,意圖不軌。

為了所謂的顏麵,幾十萬大軍勞師動眾,長途奔襲。

單單是後勤保障,就消耗了沿途百餘萬的役力。

高句麗先是冥頑不化,想誘軍深入,分而殲之。

等看到贏不了,快要滅國時,就跪地投降!

朝廷損兵折將,人家一句投降就完事了,毛都沒撈到一根。

加上楊廣用人不當,一將無能,害死三軍。

數次遠征,消耗甚巨。

最後落得一地雞毛,民怨沸騰。

引得各地義軍頻起,把隋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宇文衍可不管什麼天朝上國的威嚴。

小小屬國。

敢撩中原王朝虎須,我就敢滅了你!

王軌作為兵部尚書,又是小皇帝親近的人。

宇文衍把經營東北,以及對付高句麗的想法,向他和盤托出。

畢竟。

軍府這一塊的事情,需要他去推動。

王軌聽罷,心下大為震動。

這可是一盤大棋啊!

把大東北和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或許很多帝王都想過,但卻沒有哪一個朝代真正做到過。

就算是大漢最鼎盛時的漢武帝,也不過在半島北部設立了四郡而已。

而遼東大部分地區,長期是各遊牧勢力的地盤。

遊離在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外。

王軌眸光熠熠地望著小皇帝,心想:

陛下可是真敢想啊。

連南方的陳朝都還沒搞定呢,就在佈局東北的事情了!

他也有些想不通,陛下為何如此看重東北?

在宇文衍看來。

曆史上的中原王朝,沒能把半島和倭奴國納入版圖,實在是重大失誤。

給後世子孫留下無儘的災難和麻煩。

“陛下,東北苦寒之地,當真那麼重要?”

受時代侷限性影響,王軌想不通也正常。

“郯國公,東北雖然寒冷,但也就冬天幾個月而已。”

“溫暖時節,那可是能夠種植水稻的地方……”

小皇帝清楚得很,東北的大米享譽天下,嘎嘎好吃。

“東北竟能種植稻穀?”

王軌瞪大了雙眼,一臉不可置信。

“不僅能種稻穀,高粱、粟麥、大豆都能種植,產量還杠杠滴。”

這下,王軌有些動容了。

雖然不知道小皇帝如何知道這些,但毫不懷疑他所說的話。

中原王朝曆來都是以農為本。

之所以疏於東北的管理,就是認為那裡苦寒,隻適合放牧漁獵,而不能種地。

其實。

曆史上隋唐時期。

全球氣候變暖,北方大部分地區更加適合農耕。

雖然沒達到上一個溫暖期那般,相州(河南)都適合大象生長的地步。

但也比前幾百年溫濕了許多。

這也是形成“隋唐盛世”的一個氣候因素。

宇文衍也不清楚,自己穿越後,這種溫濕環境有沒有發生轉變。

但他得去試試。

不能錯過老天賜予的這種氣候福利。

“這樣的話,那必須好好謀劃一番。”

王軌可不僅僅是隻會行軍打仗的莽夫,戰略眼光也是有的。

他很清楚。

這麼大一塊能夠發展農業的土地,意味著什麼?

“小言子,倭國的商隊已經停了是吧?”

宇文衍隱約記得。

冬天有兩個月,倭國和半島三國的商隊是不動的。

“是的陛下,臘月和正月,兩邊都沒有商隊發出。”

“你去轉告物部龜田,讓其傳信回去。”

“倭國產量最高的稻種一萬石,海運至東北,靠岸後,直接運送到遼西龍城……”

倭國的水稻,都是從中原地區傳過去的。

為何還要萬裡迢迢用他們的稻種呢?

在宇文衍的記憶中。

南方的水稻品種,並不適合東北地區種植。

倭國水稻大概是先秦時期,從中原傳過去的。

經過上千年的種植改良,已經適應了本地土壤和氣候。

比起南方的稻種,或許更適合東北的環境。

且不管它行與不行。

先弄回來,讓遼西的百姓試種了再說。

反正。

用肥皂跟龜田這小鬼子換就行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