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第138章 楊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第138章 楊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地把這個任務交到楊素手上。

“臣願往!”

楊素哪有不願之理,忙不迭地應了下來。

“你選定地方後,廣招天下造船工匠。”

“但凡有真本事的,把他供起來都行,以後朕有大用……”

“這是朕整理的一些關於造船的想法,你到時組織工匠好好鑽研一番。”

宇文衍說著,讓墨言取出一疊經折裝冊子。

上麵全是宇文衍靈魂記憶中,關於造船方麵的內容。

比如,打造船塢。

這是建造大船的前提條件,有了船塢,再大的船也能輕易下水。

還有就是利用桐油,麻,石灰等物來密封船體的“撚縫”技術。

這是保證船體密封性的一項有效措施。

不過這種方法,這個時期的工匠應該早就掌握了。

遠在秦漢時期。

華夏先人便能造出十幾丈的“樓船”。

三國時期。

東吳的造船技術更是達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成就。

晉朝滅吳後,俘獲官船5000餘艘。

南北朝時。

最為高明的造船技術也是在南朝。

江南地區已經能夠造出千餘噸的大船。

南方水網發達,海岸線長,水上交通運輸繁榮,促進了造船技術的蓬勃發展。

南朝著名數學家祖衝之,同時也是天文學家,發明家。

他就造出了一種“千裡船”,能日行百裡。

這是一種裝有槳輪的船,稱為“車船”。

以人力踩踏車輪的方式,推動船體前進。

這種“車船”經過不斷改良,一直沿用至宋代。

“撚縫”,船舵,鐵錨,風帆等技術,當下都已經出現。

但宇文衍所寫的。

是經曆一千多年發展,一直沿用至後世的技術。

與當下相比起來,肯定要先進許多。

其中。

有一項技術是當前絕對沒有的,直到唐朝中期纔出現。

那是華夏先民,在造船史上做出的重大貢獻——“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法。

把單個的船底艙,分隔成幾個到數十個不等的密閉艙。

哪怕船體少數幾個密閉艙破損,也不影響船隻航行。

這大大增加了船體的使用壽命。

同時,降低沉船風險,增加了遠洋航行的安全性。

有了“水密隔艙”,船體就可以造得更大。

除此之外。

宇文衍還提出了很多明清時期戰船的設計理念。

林林總總,寫滿了十幾個冊子。

如果隻是為了平陳,就算不用宇文衍寫的這些。

以曆史上楊素主持建造出來的“五牙戰艦”,便能搞定南陳水師。

他是想利用此次造船契機。

培養出一批具有先進技術、理唸的工匠出來。

為以後打造“大海船”做準備。

五牙戰艦。

艦高五層,長55米,高33米,可容納800餘名軍士。

在當下來看,絕對的龐然大物了。

船體四周,豎有六根長15米的拍杆。

頂端係巨石,底端設轆轤。

敵船靠近時便放下拍杆,砸沉敵船,一擊之後還能迅速收起再次攻擊。

絕對的水戰大殺器!

楊素怎麼也沒想到。

進一趟宮,竟然撈到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心花怒放地抱著那些冊子,以及小皇帝賞賜的寶刀回府準備去了。

“陛下,按照您寫的那些方法,真的能造出可以跑馬的大船來?”

楊素離開後,墨言不禁出聲問道。

小皇帝寫的那些冊子,他照著抄錄了好幾份。

故而,對上麵的內容甚是好奇。

“當然,那樣的大船,就算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也無懼風浪……”

暫時。

宇文衍也不奢求造什麼鐵甲船。

但嘗試打造鄭和下西洋時的那種寶船,他還是有些把握的。

以當下的造船工藝。

建造鄭和寶船,並不存在技術上的鴻溝。

無非就是船體設計,排水量方麵存在一定的差彆。

有了“水密隔艙”法。

憑當下的造船技術,完全可以把船體造得更大。

“陛下,大海當真那麼廣闊,一眼望不到邊?”

沒有見過海的人。

總是會在腦海中想象,大海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那是當然,真正的海洋,就算把整個大周和南陳丟下去,也填不滿它……”

宇文衍給墨言做了個形象的類比。

“那麼大?”

墨言聽罷,不由地張大了嘴巴。

滿臉不可思議,眼裡迸出幾許嚮往之色。

在陸路交通不便的當下。

天然的水道,就成了重要的交通路徑。

孤帆遠影碧空儘,惟見長江天際流。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興儘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這些經典的詩句。

都是描繪人們乘船出行的場景。

在古代。

水運,可以說就是一個王朝的命脈所在!

因而,宇文衍要大力發展造船技術。

他要造船。

造大海船,造大戰艦。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