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第143章 遼西郡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第143章 遼西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一開始。

賀若弼神色如常。

對於小皇帝的書法字型,露出讚許之色。

等看到後麵,突然臉色大變。

“這,這……”

賀若弼不由地失語。

“陛下,這真的可行麼?”

“行不行那不得做了才知道麼!”

“對,對,陛下所言甚是,做過之後便知……”

沉吟片刻。

賀若弼內心竟然有些激動起來。

“輔伯,此冊天知,朕知,你知!”

“臣定當守口如瓶!”

宇文衍拿回冊子,把後麵一些內容撕下來,丟進了火盆之中。

賀若弼見狀也是鬆了一口氣。

要不然這個冊子帶在身上,他還真有些睡不著覺。

“朕讓人從倭國運了一萬石稻種到龍城,應該差不多到了,你去了之後,一定要把水稻種成功。”

“除了推行均田製,鼓勵開荒墾田外,首要任務就是促進人口增長……”

宇文衍特彆交代了幾句。

具體應該如何去做,冊子上已經寫的很詳細了。

“臣遵命!”

“小言子,你帶輔伯去冶鑄坊領陌刀、錐槍各兩千。”

“多帶些二鍋頭去,東北冬日裡天寒地凍的,喝了暖身。”

“是,陛下!”

對於冬天避寒取暖問題,宇文衍把鐵爐子的圖紙給了他一份。

在東北不知效果怎麼樣,到時可以嘗試一下。

然後就是火炕的圖紙。

火炕絕對是東北的抗寒神器。

除此之外。

建造“地窩子”禦寒的方法,也一並給了他。

小皇帝也不知道當下生活在那裡的人,是不是已經掌握了這些冬天生存之道。

反正也沒壞處,儘量和他多說一些。

“輔伯,你再看這裡!”

宇文衍指著遼西走廊的狹長地帶。

“此處依山傍海,是從幽州前往遼西最為近便的通道。”

“隻不過,當下該地森林茂密,多沼澤,還沒開發出來。”

“朕希望你親自走一趟,實地考察一下……”

小皇帝當即把遼西走廊的情況告訴了他。

此處至關重要,宇文衍絕對不會掉以輕心。

哪怕當前並不適宜通行。

“此道若是能夠行軍,那可是兵家必爭之地啊!”

賀若弼自小熟讀兵書。

以往中原王朝經略東北,全都是走燕山的幾條古道。

他不知道小皇帝從哪得來的訊息。

若是從輿圖上看,那裡確實是通往遼西最近的一條路線。

前人為什麼不走那裡呢?

難道真如陛下所說,多沼澤,不利於行軍麼?

這不禁讓他有些好奇起來。

“陛下,臣此去遼西便從此道而去,探一下到底能否通行!”

宇文衍點了點頭。

交代完後,賀若弼退下,回府準備出發事宜。

遼西原本就是一郡之地。

設營州之後,遼西郡仍然保留。

就目前情況來說。

營州就是遼西郡,遼西郡就是營州。

幽州總管陰壽,去年發兵擊潰偽齊高寶寧殘部。

後來。

更是帶兵跨過遼河,殺到遼東地區。

與高句麗軍隊發生了大小數十戰。

接到朝廷詔令後,這才撤兵返回幽州。

臨走前。

和遼西郡太守把小皇帝試種水稻的諭令安排了一番。

此時。

遼西龍城,人山人海,人聲鼎沸。

百姓們正排隊領取稻種。

“老羅,你家開墾了多少畝地?”

人群中,一個老農拍了拍排其前麵的人問道。

“能有多少,百餘畝,哪像你家,五個兒子……”

老農嘿嘿一笑。

他這一輩最驕傲的事情便是生了五個兒子,還全部養活了。

“你說這地方,凍起來比青州還冷,真能種水稻?”

“既然朝廷要求至少三成的田地用來種稻子,應該是可以種吧……”

“反正稻種又不用花錢,開墾的地十年內免租,那就種種看唄。”

旁邊有人聽後,接過話頭說了起來。

“不過這裡的地那是真的好啊,一把火雜草樹木一燒,地一翻,全都是黑土……”

“是啊,地又平,周邊河流水量充足,灌溉不成問題。”

“聽說這稻種是皇上讓人從倭奴國漂洋過海運過來的,這皇上還管咱老百姓種田之事?”

……

這些人大多是從青州,幽州,相州三地遷徙過來的百姓。

從來沒種過水稻,心裡也是沒底的。

不過朝廷提供稻種,十年內不用交田租。

百姓們也沒太大的異議。

“我有個遠房親戚家侄兒,他舅舅家二大爺的孫女婿,在京城做官。”

“說咱們現在用的曲轅犁,農具都是皇上發明的!”

有個漢子不無驕傲地說了一句。

好似有個孫女婿在京城做官的二大爺就是他二大爺。

“去你個皮老鴨,淨胡扯!”

“皇上怕是連地都沒下過吧,還發明農具,你可真能吹……”

“就是,唬誰啊,據說皇上還是個孩子呢!”

當下,便有人出聲反對。

“且不管是不是皇上發明的,你就說那曲轅犁好不好用吧?”

“嘿嘿,該說不說。”

“那些農具著實好用,否則俺家最多隻能開荒一半的田地。”

“那不就結了,還有那漚肥,我敢保證用了之後,莊稼收成絕對會更好。”

人群中,有人對朝廷推行的一係列策令很是認同。

“對了,你們聽說了沒有,城裡設立了一個什麼“大周錢莊”。”

“隻要在郡衙做了戶籍登記的農戶,都能去借錢,用來買農具和種子……”

“對,對,好像兩年內不用利錢。”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朝廷會對咱們這些泥腿子這麼好?”

“我作證,絕對是真的,我們村二驢家就借了十貫錢。”

……

人多的地方。

向來都是喧鬨不止,熱鬨非凡。

這些最早一批遷來遼西的百姓,隱約看到了一些好苗頭。

境況似乎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如今。

遼西郡登記在冊的自耕農戶,已有兩萬餘戶,近十萬人口。

一旦水稻試種成功。

後續將會更多百姓源源不斷地遷徙過來。

在民族大融合的時代。

人口流動非常頻繁,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遼西郡官府的組織下,稻種有條不紊地發放到百姓手中。

而且。

官府還開設了水稻育種,耕種,田間管理等相關內容的講堂。

在遼河以西的這片廣袤平原上。

出現了一副春耕農忙的熱鬨景象。

百姓們擼起袖子,大乾特乾,憧憬著秋後能夠大豐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