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第188章 下詔求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第188章 下詔求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五月。

朝廷下詔:

把五月初五端午節定為大周傳統節日。

從此。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小年、大年這幾個重要的節日。

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確立了下來。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

起源於古老的星象文化,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仲夏端午。

東方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

即易經中所說的“飛龍在天”,是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後來。

人們包粽子、賽龍舟,紀念於這一天投江自儘的愛國詩人屈原。

隨著一係列中原漢族傳統節日成為官方節假日。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休假,並舉行一些活動。

給朝野上下釋放明顯的資訊。

皇帝將堅定地走漢學治天下的道路。

北周取代西魏後。

大力推行漢化政策,關隴貴族參與朝政。

那些頑固的鮮卑遺老,早就湮滅在了民族融合的浪潮當中。

因而。

當下大周貴族階層,已經有了大融合後的民族認同感。

這也是漢文化相容並蓄,海納百川的強有力表現。

特彆是小皇帝親政後。

重用韋孝寬這等元老漢臣,尊奉他為“三老”。

實行三省六部製後,更是提拔了大量的漢臣。

後來。

又下詔讓那些以前賜了鮮卑姓的漢人全部恢複漢姓。

這一係列的策令,都得到了漢人的大力支援和積極響應。

此時。

宇文衍正在工部設立的書坊參觀考察。

畢王宇文賢依照小皇帝的要求。

把書坊打造成了集校正、刻版、印刷、裝訂為一體的書籍出版機構。

從事人員已經達到大幾千人。

每一部書籍,由專門的小組負責,各儘其職,批量生產。

除了《齊民要術》、《大周律》、《蒙學算經》、《三字經》、《百家姓》這些宇文衍特意交待的書籍。

還有其他大量的典籍,也進入了書坊的出版書單當中。

看到一些竹簡,木犢古籍被印刷成冊,小皇帝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此舉對於古籍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陛下,雕版印刷是真的好啊……”

陪同的顏之儀手捧一冊剛裝訂好書籍,一邊翻看一邊欣喜地說道。

“是啊,我都聞到書香了。”

義國公樂運雙手摩挲著這些墨香飄逸的書冊,附和了一聲。

三位老臣更是像個好奇貓似的,這裡看看,那裡瞅瞅。

還不時地詢問一下正在操作的工匠。

眼中閃現的光芒也是越來越亮。

他們既是身經百戰的老將軍,同樣也是飽學之士。

深知書籍對於讀書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他們也知曉。

如此大量地印刷書籍,對於大周將產生多大的影響。

古人對於書籍的尊崇與愛惜是深入骨髓的。

除了口口相傳的知識傳承,能夠成為典籍流傳的都是字字誅璣的聖言。

每一句都蘊含了深奧的道理,可謂是一字千金。

一些極為珍貴的典籍,都在漫漫曆史長河中消失了,沒有流傳到後世。

這或多或少都與存世量太少有關。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敝帚自珍,不願意把收藏的孤本分享給他人。

……

“諸位愛卿,朕欲從民間求取書卷,不知道是否可行?”

回到上善殿。

小皇帝親自泡茶,其他五人圍坐在茶台前。

“陛下,求書又不是捐書,應當是可行的……”

韋孝寬捋了捋灰白的長須,笑著說道。

“鄖國公之言有理!”

“回陛下,對於獻書者,朝廷可以給予一定的錢財……”

五人自然清楚宇文衍求書是用來印刷。

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眾人商議後,由朝廷下詔,向全天下求取書卷。

獻書一卷。

視書籍珍稀程度而定,賞錢一到百貫。

朝廷不據為已有,隻是抄錄。

相信重賞之下必有書籍。

“諸位愛卿,府上要是有珍藏書籍可不能敝帚自珍哦……”

談完正事。

小皇帝再給他們續上香茶,打趣地說道。

“哈哈,那是當然,老臣回去便讓人把府裡的典籍送到書坊去。”

“臣等也是!”

尉遲迥甕聲大笑,當即表示全力支援小皇帝。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

大周統一北方後,長安成了政治文化中心。

眾多讀書人遊學至此。

在天子腳下求知進取,同時希望覓得一個出路。

出身寒門或是白身的讀書人,隻有依附於士家大族,纔有可能走上官路。

京城就成了他們的求學聖地。

當然。

也有各州郡官宦、地主鄉紳的子弟來到京城。

希望能攀上高枝,平步青雲。

鑒於此種情況。

小皇帝召見了算術館、農學館、山川地理館的負責人。

讓他們每六天舉辦一次公開講學,同時招募相關人才。

讓更多的讀書人接觸新算術,參與農學、山川地理方麵的研究。

小皇帝想要昌導“知行合一”的學術之風。

而不是讓天下讀書人成為隻會照本宣科,咬文嚼字,紙上談兵的儒腐書生。

之前。

宇文衍詢問過算術館負責人甄族,當下可有天文學方麵的人才?

天文學和算術是緊密相連的。

曆史上。

有所成就的天文學家,在算術上的造詣肯定不會太差。

比如南朝的著名數學家祖衝之,他在天文學上也是成就斐然。

可惜他已經在82年前去世了。

宇文衍沒能與這位曆史上著名的算術、天文巨擘相遇。

甄族的父親,也就是編纂《五經算術》的甄鸞,在武帝時期就製定過相關的曆法。

出於農耕文明掌握四季變化的需要。

古人觀測天象製定曆法,用於指導農業生產。

因而,曆朝曆代對於天文曆法都極為重視。

小皇帝找天文學方麵的人才,主要是想讓他們研究鄭和下西洋時所用的航海定位之術。

那就是——浮水羅盤和過洋牽星術。

這是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用的定位導航技術。

浮水羅盤就是運用指南針確定南北方向。

過洋牽星術則是通過牽星板,觀察天上星鬥來確定海船往南或往北航行的距離。

有了這兩項技術。

纔有可能在茫茫大海上實現遠洋航行。

楊素從長安返回巴東永安縣後。

第一時間就把造船工匠送往揚州。

在揚州總管尉遲順的安排下,開始選址建造船塢,著手研製打造大海船。

當下。

南朝廣州港已經有大量的商船出海,進行海上貿易。

肯定也掌握了一定的航海定位技術。

但宇文衍很肯定。

其準確性必然不如浮水羅盤和過洋牽星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