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第200章 大周百姓藥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第200章 大周百姓藥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幾天前。

前往東北的大周使團返回京城。

小皇帝召集朝中大佬。

一同接見了四位部落王子,並聽取了使團的彙報。

皇帝賜封四人為果毅都尉,各賞番邦少婦一人。

讓國子監博士教他們學習漢話。

禮部官員安排長期居所,陪同遊玩長安城,感受中原的風土人情。

四位王子被恢宏的皇宮深深震撼到。

又承蒙大周皇帝的親自接見和熱情款待。

各種精美的食物,讓其應接不暇,感覺眼睛不夠用。

身為王子的他們有如劉姥姥進大觀園。

心中那股充當質子的怨氣,在這一刻煙消雲散了。

甚至心生幾分慶幸。

能夠感受到中原王朝的繁華,開拓了眼界。

對於賀若弼獻上的東北特產,小皇帝照單全收了。

但給各州總管或刺史下了一道諭令,不得為了獻禮而盤剝百姓。

一經發現,嚴懲不殆!

也就是說,你不獻禮,皇帝不會怪罪於你。

但若是你為了討好天子,四處搜羅寶貝。

壓榨,盤剝百姓,那就可能丟官,喪命,得不償失。

小皇帝把百年老山參、鹿茸、貂皮送給了太後朱滿月以及兩位太皇太後。

讓墨言找太醫署的醫官要了一個金方,把虎骨泡成虎骨酒。

本來他準備把那張虎皮墊在上善殿的座椅上。

原本威嚴端莊的寶座,一下凸現出土匪山大王的即視感。

最後。

放在了他批閱奏章的禦案下,作為墊腳之用。

把叢林之王踩在腳下,王霸之氣顯露無疑。

……

京城西市。

一座三層飛簷青瓦的閣樓張燈結彩。

大大的彩旗迎風飄揚。

一麵繡有“全豬宴”三個大字,另一麵卻是可愛的豬小屁模樣。

六開門的門頭正上方。

懸掛著瘦金體書寫的“全豬宴”牌匾。

這是經小皇帝授意,九洲商行旗下新開張的一座酒樓。

首要目的,就是宣揚豬肉的美味及其各式吃法。

增加情報組織深度的同時,也能創收,一舉多得。

按宇文衍的規劃。

“全豬宴”酒樓要在大周遍地開花,掀起一股吃豬肉的風潮來。

不過,這個過程可能耗時較長。

酒樓內部佈局,都是小皇帝親自設計。

一樓是散桌。

設有一個小舞台,每天都有胡姬進行樂舞表演。

二、三樓是各種大小包廂,供那些不差錢的官員,貴族使用。

牆上懸掛的是一幅幅用框架裝裱好的彩色畫作。

全都是酒樓推出的各式菜肴。

第一批庖廚是從光祿寺調派來的。

同時,負責培訓烹飪全豬宴的廚子。

如同大周錢莊開業時一樣,酒樓外搭高台,唱大戲。

吸引大量人員圍觀。

酒樓開業大酬賓,全場七折優惠。

一眾小廝穿梭在人群中,散發酒樓開業傳單。

酒樓很快人滿為患,排起了長隊。

排隊是門藝術。

這是大商人劉寶從小皇帝那裡學到的一種營銷手段。

後世很多奸商還花錢雇人排隊呢,人為營造出倍受追捧的氣氛來。

這樣熱鬨的場景持續了十多天。

全豬宴酒樓在京城一炮而紅。

去吃過了人都拍手叫好。

直呼從沒想過豬肉也可以這麼好吃!

酒樓開張。

小皇帝吩咐劉寶,安排人前往長安縣收購百姓飼養的生豬。

要求嚴格按市價收購,不許欺瞞壓價,損害百姓之利。

小皇帝想要推行的全民養豬大業,從此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

北方秋收之後。

百姓家中的存糧以及朝廷各地設立的糧倉,逐漸充盈起來。

在朝廷的組織下。

幽州,相州,青州,兗州,襄州等地開始向遼東遷居人口。

這次遷徙規模達到五萬戶,足有二十多萬人。

而遼西的那些高句麗俘虜,要到年後才會遷往中原地區。

到時將由朝廷統一安排。

此時。

他們中的一些人正在為遼西的秋收揮汗如雨。

還有一些壯勞力,則在為潢水河穀上遊的要塞建設添磚加瓦。

本著合理利用勞動力的原則。

賀若弼肯定不會讓他們閒著吃乾飯。

十月十五。

大朝會。

大醫署經過一年的整理,編纂。

小皇帝期待的民間常用藥方終於成書了。

全書收錄了生活中常見的上百種病症以及上千個藥方。

宇文衍賜名——《大周百姓藥典》。

交由工部書坊雕版,大量印刷。

朝廷下詔,全天下推廣。

草藥醫道一途,繁奧玄妙,為華夏先人沿用數千年。

救死扶傷,除病祛疾!

絕不是後世屑小一句不科學就能否定的?

此藥典雖然不能完全解決當下醫療條件落後的局麵。

但對於那些偏遠少醫地區的百姓,可能就是救命良方。

彆小看這些常見病症。

哪怕是一個感冒發燒,都有可能要人小命。

在小皇帝地推動下。

太醫署以後每年舉辦一次醫者交流大會。

廣邀天下醫師齊聚長安,進行醫道交流,促進醫學發展。

宇文衍知道。

醫道一途同樣存在敝帚自珍的情況。

很多醫術高超的醫者,都是固守家族延續或是收徒的形式傳承醫術。

時間久了之後,就很容易造成醫術失傳。

這也是古代先賢創立的很多知識,技術,越傳越差,最後沒落甚至消失的一大原因。

雖然會很艱難。

但小皇帝還是希望為大周的學術交流撕開一道口子。

同時,太醫署擴大教學規模。

從之前的四五百人,擴充套件到五千人,取消門第限製。

但凡通過太醫署招錄考試,不論出身,一律招收。

可能實際操作中,肯定會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

不過,朝廷會製定嚴格的律令予以約束。

就算不能完全杜絕,也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宇文衍就是要把一些事情先做起來。

然後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相信詔令下達後,一定會在醫道界掀起一股浪潮。

除此之外。

朝會上,還下達了另一道詔令:

朝廷於各地廣設蒙學、鄉學、縣學、郡學等官辦學堂,書院。

同時,鼓勵民間創辦私塾,書院。

《蒙學算經》、《三字經》、《百家姓》定為蒙學書籍之一。

算術、農學、時政成為各級官學必修課目。

小皇帝絕對不允許大周學子,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隻讀聖賢書。

知是行之始!

讀書一為明理,二為立業。

若是單純隻為做官,把仕途視為唯一立業之道。

那就是本末倒置,讀書便成了浮於形式的敲門磚。

這樣的書生,隻是王權統治下的工具人罷了。

對於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毫無意義!

宇文衍需要的是能乾實事,又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