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 第694章 攜手黃泉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北周崛起:楊堅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第694章 攜手黃泉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所有臭毛病都是慣出來的。

擁有後世靈魂記憶的宇文衍肯定不會慣著他們。

使者和商賈如此,求學的外邦學子亦是如此。

給予學習天朝上邦文化的機會那都是給臉了。

難不成還要給助學金?

給安排異性陪讀?

給居所擺放冰桶降暑?

給牽線搭橋,亂點鴛鴦譜?

我呸!

有多遠滾多遠。

若真是有官員做出此等倒反天罡之舉。

宇文衍敢對天發誓,絕對賞其三刀六洞,滿門抄斬。

去你大爺的!

什麼玩意兒!!

……

正月初八。

休沐結束,官府各部衙恢複坐班。

正月十六。

元宵過後,進京朝貢的各國使者陸續離開長安。

二十日。

宇文衍從皇後甘露宮用完膳返回兩儀殿。

太子弘被皇帝召來一起用膳。

過完年,宇文弘十一歲。

經曆幾年太子生涯,少年郎顯得比同齡人更加的成熟穩重。

舉手投足間,顯露幾分儲君王者風範。

就職東宮的高士廉,房玄齡。

以及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李德謇,長孫無忌,蘇定方,程咬金七位侍讀。

在賞罰分明,恩威並施的權術下,對其敬重有加,服服貼貼。

從當前宇文弘的表現,和朝中形勢來看。

太子的地位穩如老狗,堅不可摧。

宇文衍也樂見其如此爭氣,倍加悉心培養。

回到禦書房。

宇文衍正準備臥榻小憩。

墨言匆匆進殿,近前稟報:

「陛下,蜀國公和郕國公歸天了!」

「什麼?」

「何時之事!」

宇文衍聞言大驚,幾乎是從榻上蹦起來。

「兩位老國公相約梅園,興致頗高,抱壇而飲。」

「喝到痛快時,勾肩搭背暢懷大笑。」

「誰曾想,倆人就此駕鶴西去了……」

墨言淒聲說著。

俯身為皇帝穿上靴子。

「兩位愛卿,一路走好……」

宇文衍眸光悲痛,嘴唇翕動,喃聲細語道。

二十年前。

楊堅矯詔奪權時。

時任相州總管的蜀國公尉遲迥不在京城。

宇文衍讓狐狸親自前往相州報信。

回京後,進入朝廷中樞,被皇帝委以重任。

他和鄖國公韋孝寬,申國公李穆三人。

乃是宇文衍親政後,保障朝局穩定的三根定海神針。

就連皇帝近臣王軌,顏之儀,樂運三人的威望都居於他們之下。

尉遲迥又是太祖宇文泰的外甥。

和宇文皇室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實在親戚關係。

因而對頗為妖孽的幼帝忠心耿耿,全力輔佐。

宇文衍也是用人不疑,對其委以高位。

梁士彥作為追隨太祖東征西討的功勳武將。

對大周忠誠有嘉,鐵骨錚錚。

皇帝先是讓其出任涼州總管。

後又召回京城,就任兵部尚書一職。

宇文衍的出現。

改變了曆史的走向,很多人的命運也隨之發生變化。

他欽點的朝中大佬都比曆史上活得更久。

個個都是長壽之人。

韋孝寬享年84歲。

李穆享年85歲。

放當下,能活到這個歲數的人絕對是鳳毛麟角。

尉遲迥和梁士彥比兩位老國公卻更為長壽。

蜀國公八十有六。

郕國公年長一歲,已是八十七的高齡。

兩位國公爺喝著美酒,毫無遺憾地攜手走上黃泉路,也是善終了!

「著令禮部,按製妥善安排兩位國公爺後事。」

「罷朝三日,降半旗!」

「龍旗蓋棺,陪葬孝陵!」

宇文衍收拾情緒,沉聲吩咐。

給了他們與韋孝寬,李穆同等的國葬待遇。

兩位老臣高壽善終,屬於喜喪。

生老病死,是皇天對待蒼生最大的公平。

不論是帝王將相,世家貴族,還是巨賈富戶,黎民百姓。

天下所有生靈。

最終都要塵歸塵,土歸土。

從虛無中來,回到虛無中去!

宇文衍提筆寫下兩副輓聯,親自上府弔唁兩位國公爺。

兩家眷屬看到皇帝親臨,全都跪地叩謝聖恩。

至少。

皇帝現身,就是向外界表明瞭皇室的態度。

大大降低族中宿老離世給兩個家族帶來的不利影響。

……

兩位國公爺停欞二十七天。

朝廷追贈尉遲迥使持節,太子太師,南瞻部州道總管。

諡號「忠武」!

追贈梁士彥使持節,太子太傅,倭奴道總管。

諡號「忠肅」!

二月十六日出殯,葬於孝陵西側。

之所以讓朝廷追封他們為兩地總管。

就是要讓這新設的兩道疆土,在史書上留下更多的華夏實質統轄的烙印。

宇文衍用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告訴所有官員和百姓。

對於開疆拓土,傳揚華夏文化,為後世子孫謀福利之事,他是玩真格的。

……

三月。

春播時節。

神州大地到處都是繁忙的耕種景象。

南方新開墾的田地逐年增加。

「華優一號」雜交水稻的種植麵積相比去年翻了數倍。

北方大部分土地都改種了冬小麥。

還有少量春天種植的粟米,高粱。

主要就是種植棉花。

灌溉條件較差,相對乾旱的土地全都成了棉田。

隨著棉花產量的提高。

棉紡製品除了軍需特供,開始在民間普及開來。

在生產需求的刺激下。

棉花脫籽機,繅絲機,紡織機,染色拉直卷布機等機械不斷得以改進創新。

其中,有冶鑄司機械署的發明。

也有民間從業者的實踐出真知。

十數年來。

朝廷一直鼓勵各行各業大膽創新,敢於發明創造新事物。

凡有所成者,全都給予名利上的獎勵。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機械方麵的進步。

特彆是手工車床的出現,以及朝廷轟轟烈烈推行的「木改鐵」。

從材料和技術上給所有機械製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棉製口的普及,使得棉花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胡商從中看到了商機。

帶動西域諸國開始大量種植棉花。

西域地處內陸,熱量充足,光照時間長。

不論是天山南北綠洲帶,還是蔥嶺以西的河中地區。

沙質土壤透氣性好,地形平坦,特彆適合棉花種植。

棉花本就是從西域引進中原的。

當地百姓對於棉花種植一點都陌生。

眼看著棉花成為緊俏之物,有多少商賈就收購多少。

甚至有的商人直接給定金,預訂後麵數年的產出。

能夠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人生活。

西域諸國百姓無不趨之若鶩,大量開墾棉田。

如此一來。

棉花的產量一下子翻了數倍。

極大緩解了中原棉花緊缺的狀況。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