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隻想到點下班 第71章 帝心明辨
後突如其來的強硬介入,如同在沸油中潑入一瓢冷水,瞬間遏製了皇後欲將林瀟瀟置於死地的攻勢。景仁宮的侍衛在竹息姑姑不容置疑的目光下,悻悻然地退出了碎玉軒,那包被“搜出”的白色粉末,也被竹息親自帶走。
碎玉軒暫時恢複了平靜,但林瀟瀟依舊被變相禁足,等待著太後的最終裁決。她知道,這已是太後能為她爭取到的最好局麵。接下來的較量,將集中在壽康宮那高牆之內,圍繞著端妃的病情、小桂子的證詞以及那包粉末的鑒定展開。
訊息自然也傳到了養心殿。
皇帝玄淩聽聞端妃中毒、林瀟瀟被指為下毒凶手、太後強勢介入等一係列變故後,沉默了許久。他屏退了左右,獨自站在禦案前,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
他並非對皇後的手段一無所知。華妃倒台後,皇後對林瀟瀟的忌憚與日俱增,他是看在眼裡的。此次太後聖壽,皇後將林瀟瀟推至前台,他便隱約預感到會有風波。隻是沒想到,皇後的手段如此狠辣決絕,竟不惜以端妃的安危為賭注。
禦前失儀,尚可解釋為管理疏忽。但毒害妃嬪,這是觸及底線的大罪!皇後這是要將林氏徹底碾碎,永絕後患。
玄淩的眉頭緊緊鎖起。他對林瀟瀟,有著超越尋常妃嬪的欣賞與信任。他欣賞她的能力,喜歡她的沉靜,更將她視為難得可以交流政事理唸的“解語花”。他不相信她會做出如此愚蠢惡毒之事。
然而,證據似乎對她不利。人證(小桂子雖未招供,但失儀是事實)、物證(那包粉末)、動機(或許可以牽強地解釋為鏟除潛在對手?)似乎都指向她。皇後佈局周密,幾乎無懈可擊。
太後的介入,在他意料之中。太後欣賞林氏,更不容許後宮出現如此惡劣的構陷毒殺之事,擾亂安寧。有太後出麵審理,至少可以保證過程的相對公正。
但最終,需要他這位皇帝來聖裁。
玄淩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沉沉的夜色。他想起了林瀟瀟跪在禦前,不推諉責任,卻顧全大局請求宴會繼續的沉穩;想起了月下她談及治國理念時,那清澈而睿智的眼神;也想起了病中昏沉時,那脫口而出的、帶著複雜情愫的“曉曉”……
帝王之心,深似海。但並非全然冰冷。他對林氏,確有一份不同。這份不同,在理智與情感的拉扯中,逐漸清晰。
他不能讓她被皇後如此輕易地除掉。不僅僅是因為那份私心的偏袒,更因為,林瀟瀟代表著一種他所需要的、不同於舊有勢力格局的新生力量。她務實、能乾、懂得平衡,是他可以用來製衡皇後、乃至整頓後宮風氣的一把好刀。若就此折斷,未免可惜。
而且,若此次讓皇後輕易得手,日後後宮豈不成了她一手遮天之地?這是他絕不能容忍的。
心中有了決斷,玄淩轉身,沉聲道:“蘇培盛。”
“奴纔在。”蘇培盛應聲而入。
“傳朕口諭,”玄淩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端妃中毒一事,關係重大,著太後全權審理,一應人證物證,皆由壽康宮排程。六宮之人,不得妄加揣測,更不得私下傳遞訊息,違者嚴懲不貸。在太後查明真相之前,林婉儀暫居碎玉軒,非朕與太後詔令,任何人不得打擾。”
這道口諭,明確表達了對太後審理此事的支援,也變相加強了對林瀟瀟的保護,隔絕了皇後可能進行的後續乾擾。更重要的是,“不得妄加揣測”的禁令,有效地遏製了流言的傳播,為查明真相創造了相對清靜的環境。
“嗻。”蘇培盛領命,心中明瞭。皇上這是……要保林婉儀了。至少,在真相大白之前,要保住她。
皇帝的態度,如同風向標,迅速被後宮各方勢力捕捉到。那些原本打算落井下石,或者準備看林瀟瀟笑話的人,頓時收斂了許多。景仁宮那邊,皇後的臉色在得知皇帝口諭後,變得異常難看。她沒想到,皇帝對林氏的維護之意,竟如此明顯!這讓她感到了更深的危機,也促使她必須儘快在太後查出更多真相之前,將罪名坐實!
壽康宮內,太後得知皇帝的口諭後,撚著佛珠,對竹息淡淡道:“皇帝倒是清醒。也罷,既然皇帝將此事全權交由哀家,哀家便替他了了這樁公案。”
太後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去,將太醫院院判,還有那個小桂子,給哀家分開,仔仔細細地,再問一遍!特彆是那小桂子,告訴他,若肯說出實情,哀家保他家人無恙。若執迷不悟,便是誅九族的大罪!”
風暴的中心,徹底轉移到了壽康宮。一場關乎真相、權力與人性的較量,在太後的主導下,悄然又激烈地進行著。而被禁足在碎玉軒的林瀟瀟,隻能焦灼地等待著最終的判決,她的命運,懸於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