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 第35章 新舞台
南方沿海都市的夜風,帶著與省城截然不同的溫潤和鹹腥,吹拂著「林楓」略顯單薄的襯衫。他站在人行天橋上,俯瞰著腳下川流不息的車燈長河,恍如隔世。
高樓大廈的玻璃幕牆反射著璀璨的霓虹,奢侈品店的櫥窗光潔如新,一切都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繁華與活力。這裡是經濟前沿,是資本沃土,也是藏匿秘密、重塑身份的絕佳之地。
「林楓」。他默唸著這個新名字,感受著其中陌生的重量。身份證、護照、銀行卡……甚至一段被精心編織的、在海外求學的成長經曆,都真實得無懈可擊。李乾部背後的力量,遠超他的想象。
五十萬啟動資金,對於一個「歸國尋找機會的美籍華人」來說,不算多,但足以支撐他初步站穩腳跟。他不能再去碰房地產那些容易暴露的領域,至少明麵上不能。
他的新身份設定是「對國內網際網路和新經濟模式感興趣的投資者」。這正好契合他的知識和未來的趨勢。
他在提前租好的高檔公寓裡安頓下來。公寓位於市中心,安保嚴密,環境優雅,符合他「海歸精英」的人設。接下來的幾天,他像真正初來乍到的投資者一樣,頻繁出入各種創業咖啡廳、行業沙龍、投資論壇。
他不再低調,反而刻意讓自己顯得有些高調——一個帶著點abc腔調、對國內市場充滿好奇又略顯「人傻錢多」的年輕海歸。他主動與人交換名片,熱情地討論專案,但涉及真金白銀時又表現得異常謹慎。
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混個臉熟,建立初步人脈,但絕不輕易下場。他在觀察,在尋找,等待最適合他、也最不容易引起懷疑的機會。
同時,他利用一切空閒時間,瘋狂惡補這個世界2000年之後的網際網路發展史。雖然大方向與他前世一致,但細節和具體公司卻有許多差異。他需要重新熟悉這個「新世界」。
機會很快出現。在一場關於「移動網際網路未來」的小型沙龍上,他遇到了一個名叫徐明的年輕人。徐明是本地一家小科技公司的創始人,正在開發一款基於手機簡訊的群發和客戶管理軟體。
這個專案在如今看來簡陋不堪,但在2001年,智慧手機尚未出現,簡訊是除了通話之外最重要的行動通訊方式。徐明的創意切中了許多中小企業的痛點——如何高效、低成本地聯係和維護客戶。
然而,徐明和他的團隊遇到了所有初創公司都會遇到的問題——缺錢。他們的演示粗糙,商業模式模糊,幾乎拉不到任何投資。
林磊(林楓)卻看到了其中的潛力。他記得前世就有類似的公司在簡訊時代活得相當滋潤,甚至為後來的移動營銷打下了基礎。更重要的是,這個專案技術門檻不高,不會觸及大廠的蛋糕,投資小,見效快,非常適合他目前「小試牛刀」且需要快速產生現金流的狀況。
沙龍結束後,他主動找到了垂頭喪氣的徐明。
「徐先生,我對你的專案很感興趣。有時間聊聊嗎?」林楓用他那略帶口音的中文說道,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
徐明愣了一下,看著眼前這個穿著得體、氣質不凡的「海歸」,彷彿抓住了救命稻草:「當然!當然有時間!林先生您在哪裡高就?」
「我剛從美國回來,正在看一些早期的網際網路專案。我覺得你的想法很有潛力,尤其是在中小企業市場。」林楓將他引到旁邊的咖啡座,侃侃而談,從市場需求談到技術實現,甚至指出了徐明演示中幾個可以優化的關鍵點。
徐明聽得目瞪口呆,隨即激動起來:「林先生!您真是行家!您說的太對了!我們就是卡在……」
「資金和技術細節上。」林楓接過話頭,微微一笑,「如果我來投第一筆天使投資,五十萬,占股30,並且提供一些運營和技術上的建議,你覺得怎麼樣?」
五十萬!對於瀕臨破產的徐明團隊來說,簡直是天降甘霖!雖然30的股份要價不低,但比起公司死掉,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沒問題!林先生!哦不,林總!合作愉快!」徐明激動地握住林楓的手。
合同很快簽訂。林楓沒有動用李乾部給的五十萬,而是用了自己「林楓」身份新開的銀行賬戶裡的錢(他之前通過各種方式將部分資金轉移了過來)。投資流程完全合法合規。
資金注入後,林楓並沒有過多乾涉徐明的具體開發,隻是定期聽取彙報,在關鍵決策點上給出建議。他利用自己對未來趨勢的理解,引導團隊更加註重使用者體驗和資料反饋,並開始嘗試與一些sp(服務提供商)接觸,拓展商業渠道。
效果立竿見影。有了資金和明確方向,徐明團隊士氣大振,產品迭代速度加快。短短兩個月後,他們的軟體就獲得了第一批付費企業使用者,雖然收入還不高,但實現了零的突破,並且口碑開始慢慢積累。
林楓的第一次投資,走上了正軌。這筆小成功,不僅帶來了潛在的財務回報,更重要的是,為他的新身份「林楓」贏得了一定的信譽和知名度。他開始在當地的創投圈子裡,被當作一個「有眼光、運氣不錯的年輕海歸投資人」。
然而,他並沒有沉醉於這點小小的成功。他深知,這隻是掩護,他的真正目標,始終是積蓄力量,等待回歸省城、清算舊賬的那一天。
他利用「投資人」的身份作為掩護,繼續悄無聲息地關注著省城的動向。通過加密的網路渠道和極其隱晦的方式,他偶爾能接收到一些碎片化的資訊:
裘五的案子還在深挖,牽扯出不少人,但似乎遇到了強大的阻力,進展緩慢。
鑫泰實業已經名存實亡,資產被凍結清算。
省城的房地產市場經過短暫震蕩後,繼續高歌猛進,他之前佈下的那些暗棋(那些通過離岸基金持有的房產)價值正在飛速飆升。
母親和張浩似乎安全,沒有受到牽連的訊息傳來。(他通過一個極其曲折的渠道,給張浩工作的網咖寄了一張沒有署名的明信片,圖案是省城的標誌性建築,暗示平安。)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林楓心中的警惕從未放鬆。他知道,真正的對手還隱藏在更深的水下,裘五不過是個被推出來的替罪羊。
他需要更多的錢,更大的勢,才能在未來可能到來的最終對決中擁有籌碼。
他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未來——即將到來的電子商務浪潮。
2001年,淘寶尚未誕生,京東還在中關村賣光碟,但美國的電商泡沫破滅餘波未平,國內對電商前景普遍看衰。但這正是佈局的絕佳時機!
他記得幾個後來成長為巨頭的平台模式,但他不能直接複製。一來沒有足夠資本,二來太容易暴露。他需要找到一個更巧妙、更低調的切入點。
經過仔細研究,他注意到了海外代購的雛形。此時已有少數留學生和外貿人員利用資訊差,幫國內消費者從國外購買一些稀缺商品。但極其零散,不成規模。
一個計劃在他腦中逐漸成型——他要做一個正規化、平台化的海外正品代購網站。主打高階、稀缺、正品保障,瞄準國內正在崛起的新富階層。這與他「海歸」的身份完美契合,啟動資金需求相對可控,且能充分利用他對未來消費趨勢的把握。
他再次行動起來。他不再滿足於投資他人,而是開始秘密籌劃組建自己的團隊。他利用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物色技術、運營、外貿方麵的人才,尤其關注那些有海外背景、同樣看好國內消費升級但苦無機會的年輕人。
接觸是謹慎的,試探是細微的。他像蜘蛛織網一樣,慢慢構建著自己的核心班底。
與此同時,徐明那邊的簡訊群發軟體業務發展順利,甚至開始有小的競爭對手出現。林楓指示徐明,不必急於擴張,穩紮穩打,鞏固現有客戶,產生穩定現金流即可。這棵幼苗,暫時隻需要健康生長,不需要成為參天大樹。
日子在忙碌和佈局中飛快流逝。「林楓」這個身份在當地的創投圈漸漸有了些分量,甚至開始有小的專案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投資。
一切都顯得那麼順利,那麼自然。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是那個之前合作過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李明打來的,語氣有些緊張和神秘。
「林……林楓先生?抱歉打擾您。有件事……我覺得必須提醒您一下。」李明的聲音壓得很低,「最近……有另一家機構,在通過非常規渠道,查詢您名下……呃,是您之前那個身份名下的一些離岸資產情況……來頭似乎不小,而且手法很……專業。」
林楓握著電話的手,瞬間繃緊。
離岸資產!那是他最大的秘密和底牌!對方竟然查到了這個層麵?!
「知道是哪家機構嗎?」他儘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
「查不到具體名字,對方隱藏得很深。但感覺……不像是國內的風格。更像是……國際性的私人調查公司或者……」李明的聲音充滿了擔憂,「林先生,您是不是得罪什麼……什麼厲害人物了?」
國際性的私人調查公司?
林楓的心沉入了無底深淵。
裘五背後的勢力,竟然能請動這個級彆的力量?還是……有新的、更可怕的敵人盯上了他?
逼我假死,換身份,遠走他鄉,竟然還是無法徹底擺脫?
一種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感覺再次包裹了他。
他站在落地窗前,俯瞰著腳下繁華的都市,玻璃上映出他此刻冰冷而銳利的眼神。
新舞台的幕布剛剛拉開,陰影中的觀眾,卻似乎早已就位。
這場戲,越來越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