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悍卒:八極鎮天下 第92章 特加恩旨
-
墨江白夫婦更是將含飴弄孫視為晚年最大的樂事。
老將軍卸下了大部分軍務,專心輔佐張墨處理政務,閒暇時便抱著外孫、外孫女在雲州城裡閒逛,享受尋常老人的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都督府內時常傳出孩童清脆的笑聲,沖淡了亂世帶來的陰霾。
時光荏苒,三年時間一晃而過。
此時的北疆,早已非昔日模樣。十五萬精銳大軍厲兵秣馬,六萬輔兵隨時可征召,糧草堆積如山,軍械精良充足。
三州之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對張墨的擁護達到頂峰。
張墨本人的修為在這三年沉澱中也更加精深莫測,《周天造化訣》已突破到第四重天,內力越發的渾厚,兩柄星芒飛劍已經完全操控自如,五十丈內不可抵擋。
反觀外界,趙鐸用三年時間終於擊退了西齊,他的統治算是穩固下來,皇位也坐穩了。不過這三年的與西齊的戰事耗費巨大,賦稅繁重,民怨也是漸起。
同時其弑父篡位的惡名始終難以洗刷,正統性依然是備受質疑。
又是涼秋,北疆的秋收已經完成,整個北疆開始為度過寒冬做準備了。
就在秋高氣爽之時,一個自聖京城而來的隊伍進入到了雲州城內。
雲州都督府白虎堂內,香案早已設下。
來自京城的天使,一名麵白無鬚、神態倨傲的中年太監,正尖著嗓子宣讀聖旨。堂下,以張墨為首的北疆文武官員跪聽旨意。
聖旨辭藻華麗,先是誇讚了一番張墨“鎮守北疆,勞苦功高”,“挫敗北原,揚我國威”,然後話鋒一轉,宣佈“特加恩旨,晉封張墨為定瀘郡王,世襲罔替,以示榮寵”。
不僅如此,旨意中還特意強調“念及郡王久居邊陲,辛勞甚矣,特於京師敕造定瀘郡王府一座,規製逾常,以待郡王歸京榮養。”
宣讀完畢,太監皮笑肉不笑地看著張墨:“王爺,還不快領旨謝恩?陛下對您可是天恩浩蕩啊。這聖京城的王府,那可是極儘奢華,比許多親王府邸都要氣派呢。”
堂下眾將聞言,臉色皆是一變。
這封賞看似極重,實則包藏禍心。
郡王爵位雖是殊榮,但更重要的是後半句——讓你去京城住。
這分明是調虎離山之計,一旦張墨離開北疆根基前往聖京,便是蛟龍離海,猛虎囚籠,生死皆操於趙鐸之手。
張墨麵色平靜無波,彷彿真的天降殊榮一般,恭敬地雙手接過聖旨:“臣,張墨,叩謝陛下天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儀式完畢,讓人帶著那個太監下去歇息之後,都督府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起來。
張墨隨手將那捲聖旨遞給身旁的墨江白,嘴角勾起一絲冰冷的嘲諷:“嶽父,你看,咱們這位‘陛下’,終於要圖窮匕見了。”
墨江白接過聖旨,看都未看,冷哼一聲:“黃鼠狼給雞拜年,冇安好心。封王是假,調你入京,削你兵權,甚至將你囚禁纔是真。
你若不去,便是抗旨不遵,心懷異誌,他派大軍來討伐,也就‘名正言順’了。”
“正是此理。”張墨走到北疆輿圖前,目光銳利:“他這是陽謀。我去,則北疆群龍無首,任他拿捏。
我不去,他便有了動用大軍‘平叛’的藉口。這一仗,無論如何是躲不掉了。”
眾將群情激憤,雲州城指揮使鐵橫吼道:“大帥,咱不去。那狗皇帝冇安好心,他要打,咱們就跟他打,怕他不成。”
“對,打他孃的。”其餘將領紛紛附和。
張墨抬手壓下眾人的喧嘩,眼神沉靜:“自然不去。不僅不去,還要讓他知道,這北疆,不是他想來就能來的地方。”
隨即他便轉頭對親兵隊長馬躍說道:“馬躍,你即刻去拿我的令箭,派人去趙州和均州,讓周大彪和趙小七來雲州城述職。”
馬躍忙抱拳稱是,然後便轉身匆匆的出去了。
張墨走回到帥椅上,又讓所有人坐下,這才說道:“這一戰怕是躲不過去了,我們這次不但要打得好,還要打得狠,要讓皇帝不敢再覬覦我們北疆三州。
我估計皇帝已經備戰完畢了,就等著我拒絕回聖京之後就動手了。
嗬嗬,皇帝封的王爵張某借了,他來請張某回聖京的大軍,咱們給他趕回去就是了。”
彷彿是為了印證張墨的判斷,僅僅兩天後,“睚眥”的加密情報便如同雪片般緊急送達。
一份來自京城的情報詳細彙報:皇帝已任命靖國公趙摶為征北大元帥,儘起京畿、中原等地精銳,並強征壯丁,號稱三十萬大軍。
糧草軍械正在瘋狂調集,預計最快一個月後,先鋒部隊便可開拔,直撲北疆。靖國公趙摶雖年事已高,但老謀深算,且對趙鐸忠心耿耿,此次出征,必然來勢洶洶。
另一份來自北原的情報則帶來了更壞的訊息:北原新推舉出的共主——赤耳乾大汗,已經召集了十五萬精銳騎兵,正在沃爾納河北岸舉行會盟和祭祀,意圖南下。
南北夾擊,最壞的預想成為了現實。
五日後,都督府內,氣氛凝重到了極點。麵對南北兩大強敵,總計超過四十萬的敵軍,即便北疆三年生聚,壓力也空前巨大。
“好一個趙鐸,好一個赤耳乾。”張墨眼中寒光四射,卻並無懼色,反而十分冷靜:“都想在我北疆身上咬下一塊肉?那就看看誰的牙口更硬。”
他的目光掃過麾下所有文武重臣:“諸位,決戰之時已到。北疆生死存亡,在此一戰。亦是我等建功立業,澄清寰宇之始。”
“願隨王爺死戰。”所有將領單膝跪地,吼聲震天,戰意瞬間被點燃。
龐大的戰爭機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全力開動起來。張墨下達一連串命令:
十五萬常備軍取消一切休假,立即歸建。六萬輔兵中抽調四萬精銳,補充入各軍,總作戰兵力增至十九萬。剩餘兩萬負責後勤保障及地方守備。
針對南北兩個方向,重新調整防禦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