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手作娘 第二百二十三章 】木桌
問清大小後,薛煜找來一根木棍,靠在院牆上畫了兩個七尺長寬的方格子,一間做沐浴屋,一間做茅廁。
淋浴的屋子倒是簡單的很,薛炎當即就去河邊挑來滿滿兩籮筐大小的碎石,挖了一寸深的泥地,再將碎石鋪到上麵。
奚春澆了一盆水下去,見水液順著碎石往下流,並未滲到外間去,如此薛炎就繼續倒碎石。
論建房子和鄉村生活技巧,在場就沒有人比奚滿糧還在行的,他砸吧砸吧嘴唇,對著女兒道:“做個石頭房子怕是不成,隻能搭個茅草屋。”
想到這邊不時吹來的幾陣疾風,還有變天比變臉快的速度,小姑娘擔憂詢問:“會被吹走嗎?”
奚滿糧說:“不會,找個木匠定上幾塊榫卯搭建好的木頭就成了。”
心想,若是有竹子就更好了,他從前在地裡刨食的活計沒少躲懶,偏生了一雙巧手,竹編竹籃草蓆之類的,可算海家村能手。
辛檀香當下應聲:“明日,我帶著阿春去李莊找幾個木匠,看著做。”
又敲定一番基本事宜後,薛家人相繼回屋睡覺了。
奚春回屋時,四姐姐正湊在燈下縫補白日被自己洗壞的衣裳,粗糙的手背無意識揉了好幾下眼睛,她上前將東西拿過來放在炕邊。
沉聲道:“睡吧,當心將眼睛熬壞了,明日不逢集會,不需如此趕,若是真將眼睛熬壞了,那才虧了。”
原本無不適,一聽這話,薛女女覺得雙眼痠脹難受,快速吹燈上炕。姐妹二人挨的嚴嚴實實的睡覺,都是極愛乾淨的,日日都用皂角擦洗身子,頭發也是用藻珠洗過的,聞起來有股清香味。
綿長稍顯急促的呼吸從身旁傳來,奚春詢問:“還不睡,有什麼心事嗎?”
已是深夜,薛女女不僅毫無睡意,反而愈發清醒:“再過五月,我就要十八了,妹妹你也要十七了,按理是該婚配的年紀,可我們又是賤籍,如今家中還是這道光景,也不知........”
奚春默然半響。
薛女女繼而道:“史姑娘嫁的那郎君待她好嗎?婆母好相處嗎?”
奚春想起這段時間和史韻賢的接觸,緩緩開口:“挺好的,郎君雖大她十來歲,可知冷知熱是個真心人。”
“婆母長住在敦煌,靠給店鋪搗捶蓮肉求生計,聽說在外城還買了兩間矮舍。兩地相隔千裡,她也不用立規矩,丈夫每日都要去軍營操練,史姑娘隻需顧好自己的吃喝就足夠了。”
歎了下氣:“那營頭真是個不錯的,史姑娘婆婆還幫著打聽了她妹妹的生活,她如今在敦煌城內的庶族家做事,主家厚道,見她識字懂詩書,就撥到老太太身邊伺候了,不用在地裡刨食,比我們日子好過。”
薛女女讚同的鼻音發出一聲附和,從前不知道自己在汴京過的日子有多好,來了西域後,才知每一個銅板來之不易,去大戶人家做事是比她們舒坦。
姐妹倆聊了一會兒就抓緊睡了,明日的事還不少。
翌日,奚春早早和大舅母去李莊了,來賣了幾回東西,周遭打聽的也差不多了,直奔木匠坊,一番詢問後得知,七尺大小的洗澡頂,要五兩銀子,但店鋪承諾包送包安。
奚春又看上了店裡一張深褐色木桌,木桌四方分彆雕上花紋,她手掌用力在上麵敲了好幾下,木質沉甸甸的,有些心動。
小二機靈介紹:“娘子,這可是上好的櫸木,如今我們店鋪就這一張了,瞧這紋理,瞧這結構,多好啊。”
奚春看向大舅母,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心動,有了桌子就不用一直在院子裡吃飯了,趕上白日刮大風,來不及收拾,匆匆進屋躲避,再出來瞧,就見菜碗上是厚厚的一層黃沙。
頂著夥計翻白眼,硬是和對方討價還價,最終花費十四兩銀子買下兩個木質結構頂和一張桌子,附贈兩個燒火小板凳。
說好自家位置,預定一會兒送上門後,奚春又去買了三十個雞蛋,兩斤精白麵,三兩鹽和一大塊豬板油,背簍瞬間變的沉甸甸。
家庭開支,自然是大舅母掏錢。
她設想的茅廁,依靠自家人如何也整不出來了,奚春就帶著大舅母去了雜貨市集,裡麵坐的全是赤膊青壯勞力,都是附近村子過來找活乾的,久而久之主家都會來這裡挑人。
人數眾多,挨個問自然是不行的,奚春索性嚎了一嗓子:“有誰會建茅廁,不修土坑,要修過水井的。”
幾乎所有人都站起身,聽到後一句,隻有一個嘴上叼著煙袋子,耷拉破鞋的老人出來,瞧著麵板黢黑滿頭白發,偏看著身強體壯,一時間奚春也不知他多少歲。
老人深吸一口煙葉,湊過來詢問:“小娘子,你要修什麼茅廁。”
奚春隻得在地上又畫了一遍。
老人嗤笑一聲:“你打算用什麼修,這麼大個坑,上頭還有院牆,豈不是整個後院都要翻一遍。”
“畫的倒是挺好看的,就是不實用。”
奚春來趣,索性一手撩起裙擺,雙膝蹲下:“那您說,我這茅廁該怎麼建。”
老人說:“你看看你全用火磚,這根本不頂事,沒有石板撐著,下雨刮風這院牆就塌了。”
“最好用兩尺大的石板,還得用糯米黏合,尋常的石灰不頂用,還有你後麵要漚肥的口底下需多留兩寸,彆看西域現在乾巴巴的,一下雨又急又猛,往裡倒灌,院子都淹了。”
說完,對著什麼都不懂的小娘子嘖嘖兩聲:“我知曉,你這定是在哪本書上學來的,就是中看不中用,裡頭門道大得很。”
奚春羞赧不語,她就在鄉下見過,誰知道還有穿越一事,要早知道,她連建房子都提前學好了來,雖不知這老人家說的是否對,但挺唬人的。
頓了頓,繼而詢問:“照您看,我這茅廁要多久,兩尺大小的石板又去哪兒買?若是請您,這工價又該如何算。”
老人猶豫半晌:“半個月吧,石板我替你選就是。”
“工價兩百文一天,包一頓午膳,我多帶兩個人,也不需你多掏錢,煮米時多放一竹筒就行,他們都是跟著我學手藝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