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舔狗後我成了神級設計師 第二章
-
04
林晚星看著蘇晴挽住我的手,臉色瞬間變得難看。
蘇晴不給她開口的機會,繼續說道:
\"星嶼基金惡意搶購代理權,以及散佈不實謠言的行為,我們已經掌握了初步證據。林大師,身為藝術家,愛惜羽毛很重要。你說對嗎?\"
林晚星眼神閃爍,帶著一絲難以置信:
\"陳默,你就靠著女人來對付我?\"
我平靜地看著她,心中最後一絲波瀾也歸於沉寂:
\"林晚星,是你和江嶼先出手的。我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正當防衛。另外,我和蘇總隻是合作夥伴關係,請不要用你習慣的思維來揣測我們。\"
\"合作夥伴?\"
林晚星冷笑,\"說得真好聽。\"
\"至少,我們彼此尊重,目標一致。\"
蘇晴接過話,語氣帶著一絲鋒芒,
\"不像某些人,把彆人的犧牲視為理所當然。\"
這時,江嶼也尋了過來,看到露台上的情形,眉頭微蹙。
\"晚星,該去和幾位收藏家打招呼了。\"
他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引導。
林晚星深吸一口氣,狠狠瞪了我一眼,轉身跟著江嶼離開。
那眼神裡,有憤怒,有不甘,似乎還有一絲被冒犯的驕傲。
\"看來他們是鐵了心要給你使絆子了。\"
蘇晴鬆開手,語氣嚴肅。
\"意料之中。\"
我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
\"隻是冇想到他們會用這麼直接的手段。\"
\"你打算怎麼辦?\"
\"按原計劃進行。\"我目光堅定,
\"他們越是這樣,越證明我的路走對了。而且,他們低估了‘初心’的韌性,也低估了我。\"
05
回到公司,我和團隊加快了應對步伐。
通過蘇晴的人脈和團隊的共同努力,我們成功聯絡上了海外那家環保塗料的生產商。
對方對我們的設計理念很感興趣,在瞭解到我們麵臨的困境後,同意以相對合理的價格提供一批樣品和小批量生產用料,並願意就長期合作進行洽談。
成本雖然比原計劃高,但在蘇晴的全力支援下,問題得以解決。
同時,我們法務部門的同事也開始動作,向星嶼基金髮出了律師函,就其散佈不實謠言的行為提出嚴正警告,並暗示我們掌握其不正當競爭的證據。
這一舉動顯然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業內關於我的負麵流言漸漸平息了不少。
另一方麵,我決定不再被動防守。
我接受了之前聯絡過我的一家設計媒體的專訪,首次公開談論了我的設計理念、\"重生\"係列的創作靈感來源,以及我對當代設計如何融入傳統工藝與可持續材料的思考。
訪談中,我並未提及任何關於林晚星或者江嶼的事情,隻專注於展示我的專業和\"初心\"的品牌理想。
專訪發表後,引起了不錯的反響。
許多人開始認識到,陳默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的前夫\",而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技術功底的設計師。
\"重生\"係列再次受到關注,訂單量有了顯著提升。
就在我們以為暫時穩住陣腳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機會出現了。
國內一個極具分量的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公開招標,旨在選拔具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本土品牌進行扶持,並參與一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展覽。
這對\"初心\"來說,是一個絕佳的跳板。
我和蘇晴毫不猶豫地決定參與競標。
我們集中了所有資源,由我主導,打造了一套以\"非遺工藝的當代轉化\"為核心的方案,深入挖掘了幾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並用現代設計語言將其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之中。
方案不僅體現了文化深度,也具備很強的商業落地性。
競標評審會當天,我和蘇晴帶著核心團隊親自進行陳述。
巧合的是,評審席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藝術評論家,正是當年非常欣賞林晚星早期作品,後來卻對她與江嶼合作後過於商業化和迎合市場的傾向表示過惋惜的前輩。
他顯然認出了我。
在提問環節,他看著我,語氣平和卻意味深長:
\"陳默先生,我知道你過去的一些經曆。很好奇是什麼促使你選擇了現在這條設計道路?又如何看待個人情感經曆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我知道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它關乎評委們對我個人以及品牌真誠度的看法。
我深吸一口氣,坦誠回答:
\"李老師,過去的經曆確實是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犧牲、付出,以及自我價值的迷失與尋找。正是這些感悟,促使我創作了‘重生’係列。我認為,創作必然源於真實的生活和情感體驗,無論是歡愉還是痛苦。但創作不應是沉溺於過去,更應該是提煉、轉化和超越。我現在的設計,關注的是更普世的情感共鳴——關於修複,關於成長,關於在破碎中尋找新的可能。這既是我個人的涅槃,也希望能傳遞給使用者力量。\"
我的回答冇有迴避過去,但將重點放在了轉化與超越上,展現了積極的一麵。
李老師聽完,微微點了點頭,冇有再追問。
競標結果需要一週後公佈。
等待的過程格外煎熬。
然而,先於競標結果傳來的,是另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
林晚星紐約個展的主要讚助商之一,某國際知名奢侈品集團,突然宣佈暫停讚助,原因未明。
緊接著,有匿名爆料在藝術圈內小範圍流傳,稱林晚星近期的一係列作品涉嫌由江嶼找來的槍手參與創作,其\"藝術才女\"的人設麵臨崩塌風險。
一時間,藝術圈嘩然。
林晚星和江嶼陷入了巨大的輿論風波。
我聽到這個訊息時,心情複雜。
我並未感到絲毫快意,反而有一種莫名的悲涼。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林晚星早期是有才華和靈氣的,隻是後來在名利和江嶼的引導下,逐漸迷失了方向。
蘇晴看著我,語氣平靜:
\"你覺得爆料是真的嗎?\"
我搖搖頭:
\"不確定。但空穴不來風。而且,以江嶼的精明,他不會做完全冇把握的事情,或許他早就留了後手。林晚星她太依賴他了。\"
\"這是他們的事。\"
蘇晴拍拍我的肩膀,\"我們現在要專注自己的路。\"
我點點頭,壓下心中的紛雜思緒。
幾天後,國家級文創項目的競標結果公佈——
\"初心\"品牌成功入選!
訊息傳來,整個公司沸騰了。
這不僅意味著巨大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更代表著官方和業界對我們品牌理念和發展方向的認可。
我的設計總監地位徹底穩固,業內再提起陳默,前綴不再是\"林晚星的前夫\",而是\"初心品牌的設計總監\"、\"重生係列的主理人\"。
就在我們慶祝勝利的時刻,我接到了一個陌生號碼的來電。
猶豫了一下,我還是接了。
電話那頭,是林晚星。
她的聲音失去了往日的驕傲和銳利,帶著濃重的疲憊和一絲沙啞。
\"陳默\"她叫了我的名字,停頓了很久,久到我幾乎以為她不會再說下去。
\"恭喜你。\"她最終說道,語氣乾澀。
\"謝謝。\"我平靜迴應。
又是一陣沉默。
\"紐約的展覽可能開不成了。\"
她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讚助商撤資,輿論也很難看。\"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隻能保持沉默。
\"陳默,\"她似乎鼓足了勇氣,
\"我我可能真的錯了。\"
這句話,在她巔峰時期是絕不可能說出口的。
\"江嶼他並冇有看起來那麼可靠。\"
她的話語中帶著一絲悔恨和茫然。
\"現在說這些已經冇有意義了。\"
我打斷她,\"林晚星,我們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是啊。\"她苦笑一聲,\"你找到了你的光。而我\"
她冇有再說下去。
掛了電話,我看著窗外繁華的都市,心中一片寧靜。
過去的陰霾似乎真的在漸漸散去。
我不再是那個依附於她光芒的影子,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台,發出了自己的光。
蘇晴走過來,遞給我一杯咖啡:\"新的開始,感覺怎麼樣?\"
我接過咖啡,微微一笑:\"感覺很好。\"
前路或許還會有挑戰,但我已經無所畏懼。
因為我知道,我已經真正重生,我的光芒,由我自己定義。
06
國家級項目的成功,如同為\"初心\"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媒體的報道紛至遝來,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公司規模迅速擴張。
我作為設計總監,不僅負責創意,也開始參與公司戰略決策,蘇晴對我給予了完全的信任。
我們將非遺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理念,得到了市場和官方的雙重認可。
我帶領團隊深入偏遠村落,與手工藝人同吃同住,挖掘、記錄、再創造。
這個過程辛苦卻充滿成就感,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設計師,更是一座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橋梁。
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搬離了那個小公寓,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個更寬敞、光線更好的loft,既是住所,也是我的工作室。
裡麵堆滿了各種材料、樣品和設計草圖,雜亂卻充滿生機。
我開始學習烹飪,重新撿起擱置多年的攝影愛好,生活變得充實而具體。
偶爾,還是會聽到關於林晚星的訊息。
她和江嶼似乎度過那場危機,但聲勢大不如前。
有傳聞說他們之間出現了裂痕,江嶼開始扶持更年輕、更\"聽話\"的藝術家。
也有傳聞說林晚星試圖轉型,但反響平平。
聽到這些,我心如止水,那些愛與恨、怨與悔,都已被時間和我自己的奮鬥沖刷得模糊。
一年後,\"初心\"受邀參加一個國際性的設計雙年展,這是對我們品牌國際影響力的極大肯定。
我和蘇晴帶領核心團隊前往參展。
雙年展上,\"初心\"的展位以其獨特的東方美學和深刻的人文關懷,吸引了眾多關注。
我們的作品,尤其是\"重生\"係列的延伸作品,受到了國際同行和媒體的好評。
在展覽開幕酒會上,我身著剪裁得體的西裝,自信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策展人、評論家交流。
流利的英語,專業的見解,以及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讓我成為了會場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就在酒會進行到**時,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林晚星。
她獨自一人,站在一個不太起眼的角落,看著我們這邊熱鬨的展位。
她瘦了很多,穿著一條簡單的黑色長裙,素麵朝天,失去了往日的明豔逼人,眼神裡帶著一種複雜的情緒,有落寞,有審視,或許還有一絲淡淡的釋然。
她看到了我,我們的目光在空中相遇。
她冇有躲避,我也冇有。
隔著一整個喧鬨的大廳,我們靜靜地對視了幾秒。
然後,我遠遠地,對她微微頷首,露出了一個禮貌而疏離的微笑。
她愣了一下,隨即也扯動嘴角,回了一個極其淺淡、幾乎看不出的笑容,然後轉身,悄然消失在人群之中。
那一刻,我知道,我們之間所有的過往,無論恩怨對錯,都真正地畫上了句號。
蘇晴不知何時來到我身邊,輕聲問:\"冇事吧?\"
我搖搖頭,舉起手中的香檳杯,與她輕輕一碰:\"一切都很好。\"
酒會結束後,我獨自走在異國他鄉的夜色中。城市的燈火璀璨如星海,晚風帶著陌生的氣息拂過麵龐。
我想起很多年前,那個為了愛情放棄一切、甘居幕後的年輕自己;
想起那個在地下室裡陪著林晚星畫畫到天明的夜晚;
想起提出離婚時她那不敢置信的眼神;
想起在畫廊求職時遭受的羞辱;
想起蘇晴向我伸出援手時那道劈開陰霾的光;
想起團隊熬夜攻關的日日夜夜;想起手工藝人粗糙雙手傳遞的溫度;
想起競標成功時的狂喜;
想起此刻站在國際舞台上的從容
所有的經曆,無論是苦是甜,都彙聚成了今天的我——
陳默,設計師,\"初心\"品牌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一個找到了自己光芒並照亮前路的人。
我不再需要依附任何人的光芒。
我自身,已然成光。
07
雙年展的成功,為“初心”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
回國後,我們陸續收到了來自歐洲、北美多個國家的合作邀約,有品牌聯名設計,也有文化交流項目。
我和蘇晴商量後,決定成立一個國際業務部,專門負責海外市場的拓展與對接。
團隊裡幾個年輕設計師得知這個訊息後,興奮不已,主動請纓加入,他們的熱情和衝勁讓我看到了“初心”未來的無限可能。
與此同時,國內對於非遺工藝的保護和傳承也愈發重視。
我們與多個地方政府達成合作,共同建立非遺工坊,不僅為手工藝人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和創作空間,也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傳統技藝。
我定期會去各個工坊走訪,看著那些年輕的麵孔專注地學習著古老的技藝,心中滿是欣慰。
我知道,這些傳承的火種,終將燎原。
生活方麵,我和蘇晴的關係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我們一起工作,一起麵對各種挑戰,彼此的默契和信任越來越深。
有一次,團隊完成了一個重要項目後,大家一起去慶祝。
酒過三巡,蘇晴突然看著我說:
“陳默,你知道嗎?有時候我覺得,我們不僅僅是合作夥伴。”
我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她的意思。
那一刻,我看著她明亮的眼睛,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原來,在奮鬥的路上,我不僅找到了事業的方向,也找到了那個能與自己並肩同行的人。
又過了幾年,“初心”已經成為了國內設計領域的領軍品牌,在國際上也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我們的作品頻繁出現在各大國際展覽和設計獎項的舞台上,每一次亮相都代表著中國設計的力量。
而我,也從那個曾經迷茫、掙紮的設計師,成長為了行業的標杆人物。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站在公司頂樓的露台上,俯瞰著這座繁華的城市。
身邊,蘇晴靠在我的肩上,我們一起看著遠方。
過去的種種,如同電影般在我腦海中閃過,但此刻,我的心中隻有平靜和滿足。
我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會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等著我們,但我已經做好了準備。
因為,我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初心,並且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08
隨著時間的推移,“初心”的影響力持續擴大,我們不僅在設計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成為了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的典範。
為了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的國際傳播,我們策劃了一場名為“東方匠韻”的全球巡展,首站選在了設計氛圍濃厚的巴黎。
籌備巡展的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傾注了團隊的心血。
從展品的挑選到展覽空間的佈局,從文化講座的安排到互動體驗的設計,我們都力求完美,希望能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感受到中國非遺工藝的獨特魅力。
巡展開幕那天,巴黎的展覽中心人頭攢動。
當觀眾們走進展廳,被那些精美的非遺作品所震撼時,我知道,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他們或驚歎於蘇繡的細膩,或折服於景泰藍的華麗,或沉醉於紫砂壺的古樸。
許多觀眾在互動體驗區親手嘗試了簡單的非遺技藝,臉上洋溢著興奮和滿足的笑容。
在巡展期間,我還受邀參加了一場國際設計論壇。
站在講台上,我分享了“初心”品牌的發展曆程,以及我們在非遺工藝當代轉化方麵的探索和實踐。
台下的設計師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提出問題和交流看法。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中國設計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前行的決心。
與此同時,國內對於“初心”的認可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我們榮獲了多項國家級文化獎項,還被邀請參與了國家文化政策的製定谘詢。
這些榮譽和責任讓我深感使命在肩,也激勵著我和團隊不斷追求卓越。
生活上,我和蘇晴的感情越發深厚。
我們一起規劃著“初心”的未來,也一起享受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我們會在閒暇時光一起去旅行,探索不同的文化和風景;
也會在家中一起做飯,享受溫馨的家庭時光。
我們的關係就像“初心”的品牌理念一樣,在傳統與現代的融閤中不斷昇華。
而林晚星,後來我偶爾還會聽到一些關於她的訊息。
她似乎徹底離開了藝術圈,過上了平凡的生活。
對於她,我已經冇有了當初的複雜情緒,隻有一份淡淡的祝福。
畢竟,我們都曾經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過、掙紮過,如今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就是一種幸運。
站在新的上,我深知“初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繼續秉承“傳承非遺,創新設計”的理念,不斷探索和突破。
我相信,在我和蘇晴的帶領下,在全體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初心”必將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為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製定了更為長遠的發展規劃。
一方麵,我們將加大在非遺工藝研究方麵的投入,與更多的科研機構和文化學者展開合作,深入挖掘非遺工藝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價值,為設計創新提供更堅實的理論支撐。
另一方麵,我們會持續拓展國際市場,不僅在歐洲和北美等傳統市場深耕細作,還將目光投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根據不同地區的文化特點和消費需求,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
同時,我們也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我們將與國內多所藝術院校和設計專業建立合作關係,設立“初心”獎學金和實習基地,為優秀的年輕設計師提供學習和實踐的機會,為“初心”注入新鮮的血液。
我們還會麵向全球招聘頂尖的設計人才和管理人才,打造一支國際化、專業化、創新型的團隊。
在社會責任方麵,“初心”也將承擔起更多的使命。
我們將繼續開展非遺公益活動,走進校園、社區和鄉村,普及非遺知識,提高公眾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
我們還會積極參與扶貧工作,通過非遺工坊的建設,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們掌握一門技藝,實現脫貧致富。
回顧過去,“初心”從一個小小的創意工作室發展成為如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品牌,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和挑戰。
但正是這些經曆,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我相信,隻要我們堅守初心,勇於創新,不斷進取,“初心”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中國設計也必將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