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 第406章 種輯諫言
楊定設宴招待趙劍和董白,席間,趙劍說了段煨和董越歸附的事,叮囑楊定守好藍田,一切如舊,接下來做什麼,等待命令。
一聽段煨和董越也已歸附趙劍,楊定三人並不感到意外,他們已經議論過了,以段煨的性格和董越與董白的關係,董白若招攬,兩人是不會猶豫的。
既然有了段煨和董越,種輯喜上眉梢,施禮說道:“主公已得太師麾下五萬兵馬,是否要徹底謀定關中?”
趙劍笑了笑:“種校尉此問,想必是已有謀略?”
種輯微微點頭,衝趙劍抱拳:“談不上什麼謀略,隻是心有所想。
今長安亂局如沸,李傕、郭汜、樊稠挾天子掌控朝綱,縱兵劫掠宮闈,朝堂上下皆為魚肉。獻帝困於牢籠,日思外救,此乃漢室存亡之秋,亦主公建功立業之機。
此三人雖同據長安,實則各懷異心:李傕貪殘暴戾,眾將多有怨懟;郭汜嗜酒好殺,麾下軍紀散亂;樊稠誌大才疏,常與二賊爭權。
此三人貌合神離,恰是可乘之隙。
段煨、董越歸附,主公便有了西進之基。兩人扼守長安東部門戶,近五萬兵馬。
主公若能調涼州兵馬壓境,命段煨引兵取長安西門,董越斷賊糧道於渭水。
主公親率涼州兵馬,和楊將軍麾下兵馬攻擊長安。
三賊見腹背受敵,必自相猜忌、爭相潰逃,屆時我等便可一舉收編其殘部,救獻帝於水火。
此舉乃匡扶漢室、安定天下之舉!
事成之後,主公當為再造社稷之臣,青史留名,萬代傳頌!
望主公審時度勢,早定大計,某願為前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趙劍很是認真的聽完了種輯的話,他對種輯和尹忠的印象還不錯,兩人都是在曆史記載裡有的人。
種輯的曆史形象主要依附於“衣帶詔”事件。
他與董承、吳子蘭等人共謀誅殺曹操,最終事敗被殺。
其個人事跡記載極少,後世多在提及“衣帶詔”時附帶提及他,未對其個人能力、其他行為有更多評價,僅以“漢室忠臣”這一標簽留存於史書中。
而尹忠曾擔任侍中,能擔任這樣職務之人,是有一定的學識和素養的。
趙劍信任這兩人,不然也不會讓兩人參與他與楊定的談心。
趙劍對楊定一笑:“楊將軍,種校尉之言,將軍意下如何?”
楊定是涼州有名望的豪強地主,據記載,其在軍事和政治方麵有一定才能,但也存在明顯侷限性。
楊定作為董卓部將,能成為涼州豪族的家主,且在董卓死後的混亂局勢中,被李傕、郭汜等任命為鎮南將軍、安西將軍等重要軍職,駐軍於長安東南的藍田,說明他具備一定的軍事領導能力。
楊定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謀略和影響力。他善於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李傕、郭汜等勢力之間周旋,逐漸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成為當時權臣中的第四號人物,後又升為後將軍,成為第三號權臣。
此外,皇甫酈勸架李傕、郭汜時,曾評價楊定有智謀,還有人願意追隨他,這也從側麵反映出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手段和號召力。
楊定明顯的不足是勇而少謀,政治眼光和格局有限。
楊定急忙抱拳:“昔日定跟隨太師,聽從太師之令率軍行事。
今,定已效忠主公,唯主公馬首是瞻!
至於朝廷,非定思慮之事。”
趙劍點頭,對種輯說道:“我知種校尉乃漢室忠臣,心係天子。
趙劍身為臣子,得先皇恩賜,數年儘忠職守,也從未介入朝廷之事。
然,朝堂之上有諸多齷齪之事,有諸多心懷鬼胎之人,又有多少愚忠之臣?
當年內戚與宦官當權,禍亂朝廷,誰之罪?趙劍不能妄加說辭。
然,身為臣子呢?
朝堂平靜之時,有人會搬弄是非,構陷忠良。
而朝堂動亂時,有人在自保,有人在觀望,有幾人會力挽狂瀾,忠君保國?
何進鼠目寸光,竟然統領天下兵馬,召外軍入朝。
皇甫嵩身為朝廷重臣,在朝廷戡亂之時,依然愚忠於遵詔行事,手握三萬兵馬,無視朝廷之亂,致使洛陽大夥,數十萬百姓被殘害!
再說王允,雖是維護皇權正統,鏟除篡權亂政之臣,然其私心頗重,好功自大,更是妄想要主導朝政,拒絕赦免西涼將士,逼殺蔡邕,輕視呂布,最終導致今日長安之亂。”
趙劍頓了頓,看了看楊定和尹忠,最後繼續看著種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