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往事,筆下姻緣 第2章 初遇裴硯
晨光漫過窗欞時,沈知意已坐於案前。她將“桂語齋”三字用鎮紙壓在手稿旁,紙角微翹,墨跡乾透。硯台擱在左手邊,指尖觸去,溫潤如昨夜未散的餘息。她沒多想,隻覺這老物似有脾氣,隨人呼吸。
她起身梳洗,換上淺青布衫,袖口綴著細密針腳。阿斑臥在竹籃裡,尾巴卷著身子,見她取鬥笠,懶懶睜眼,又合上。她鎖門時回頭看了眼桂花樹,嫩葉在風裡翻出銀白底麵,像誰輕輕招手。
青石鎮離桃溪村不過三裡,沿溪而行,卵石路仄窄,兩旁矮牆爬滿藤蔓。她走得不快,手中布袋空著,卻彷彿已有分量。書坊在鎮西巷口,她記得陳嬸曾提過一句“藍布簾子底下藏著字紙香”,便循著記憶尋去。
巷子靜,腳步聲被石板吸儘。一扇木門半掩,門楣無匾,唯有一卷褪色藍布垂下,邊緣磨得發毛。她停步,手指搭在門環上,遲疑片刻,才輕推。
門軸輕響,內裡懸著一枚銅鈴,晃了半圈,無聲。
屋中光線沉斂,書冊立於杉木架上,錯落有致。鬆煙墨與舊紙的氣息浮在空氣裡,不濃不淡,恰如沉澱多年的言語。一名男子背身立於案前,執筆抄錄,靛青長衫覆至足踝,袖口挽起一寸,露出腕骨分明的手。筆尖行走紙上,沙沙有聲。
沈知意走近幾步,在距案兩步處停下。她低聲道:“請問……可有修補古籍用的漿糊?還有細針線。”
男子筆尖一頓。
宣紙上洇開一個圓點,墨色飽滿,如一顆墜落的露。
他緩緩抬筆,吹了口氣,使墨不至蔓延。而後轉身,眉目清峻,目光落在她臉上,未避也未滯,隻是靜靜看了她一眼。
“有。”他說。
聲音不高,也不冷,像山間溪水過石。
他轉身從架上取下一小瓷罐,又從抽屜裡拿出一束細麻線、一枚彎針,俱放入粗紙包中。遞來時,指尖擦過她掌緣,微涼。
她道謝,伸手去接。
就在交接刹那,他忽道:“你是桃溪村賃居的沈小姐?”
她微怔。
“聽人提過,你要開茶鋪。”他語氣平緩,無探問之意,倒像是陳述一件已知之事。“若以後有舊書要修,可送來我這裡。”
她說不出話。不是驚,也不是懼,而是那句話落得太自然,彷彿他們早已相識多年,隻差一次見麵。
她點頭,聲音輕了些:“會的。”
他不再多言,隻微微頷首,轉身繼續抄錄。筆鋒重新遊走,節奏未亂,唯有那枚墨點留在紙上,圓潤不動。
她退後兩步,轉身離去。布袋沉了,裝著瓷罐與紙包,也裝著那句“可送來我這裡”。她走出門,藍布簾拂過肩頭,風鈴未響。
歸途陽光漸盛,溪水映出碎金。她走得很慢,思緒卻未纏繞往事,反倒反複回放那句平淡話語——為何他知道她是沈知意?為何說“可送來”而非“歡迎來”?那不是客套,是預留了一條路徑,等她踏進。
踏入祖屋院門時,風正穿過桂花樹冠,葉片簌簌。阿斑躍上窗台,蹭她衣角,喉嚨裡發出低呼嚕聲,像是確認她的歸來。
她將物品置於案上,瓷罐擱在硯台旁。目光掃過硯麵,忽然察覺異樣——它比昨日更暖,甚至能透過指尖感知一絲脈動般的溫熱。她不敢碰太久,怕是錯覺。
翻開手稿,扉頁“往事如霧,可散不可追”依舊,字跡未變。可她盯著看了許久,竟覺得那“霧”字的墨色淡了一分,彷彿晨光曬去了潮氣。
她合上本子,走到院中。
桂花樹影斜鋪地麵,枝條輕搖。她仰頭看去,陽光刺入眼縫,她眯起眼,看見一片新葉正在舒展,葉脈清晰,邊緣泛著嫩黃。
這時,院外小路上傳來腳步聲。
她轉頭望去。
一人立於門外,青衫未動,手中捧著一本薄冊,正是裴硯。他並未敲門,也未呼喚,隻是靜靜站著,目光穿過籬笆縫隙,落在她手中的手稿上。
她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開口:
“你寫的字——是不是夜裡纔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