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劍客 第1章
顯德六年,八月二十七
亥時,小雨。
微風吹起陣陣雨珠,洛陽城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紗霧,遠處高高的城樓門前掛著幾隻紅燈籠,燭火在風中被吹的搖擺不定,隨時都有可能熄滅。
原本酷熱難耐的夏季,在微風細雨的催促下,竟有一絲涼意。
皇城內,養心殿。
宮殿內的床榻上躺著一位中年人,那人臉色蒼白,臉上的鬍鬚也是幾日冇修剪了,烏黑的眼眶中眼神空洞,枯瘦的手指不停敲打著床榻發出“咚咚咚”的聲響。
“訓兒啊,父皇剛剛說的那幾條你可記住了?”中年男子有氣無力地說道。
轉眼望去,床榻旁一名少年正俯身跪在地上,聽見中年人的問話,身著四爪蟒袍的少年緩緩抬起頭,眼眶中帶著淚水,拚命地點頭,帶著哭腔說道:
“兒臣…兒臣記住了,兒臣一定會記住父皇的話,以後做一個好皇帝”
“好皇帝可不容易當啊,訓兒,記住父皇的話,不管多難,一定要把大周的擔子挑起來,你現在已經是大人了,以後可不許再哭了。”
少年用力地點著頭。
寂靜的大殿裡傳遞著雨滴拍擊石板的聲音,中年男子良久不再說話,望著殿內燃起的熊熊燭火,他回憶著,腦海裡閃過的都是自己年輕時馳騁沙場,縱馬狂奔的畫麵。
他眼神慢慢變得炙熱、堅毅,也透露著不甘。
中年男子緩緩起身,枯瘦的雙臂艱難地支撐著,隨後依靠在床前,發出陣陣咳嗽。
“可是朕不甘心啊,記得朕初登大寶時便立下宏願,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實現這一宏願,朕勵精圖治,事必躬親”
“朕停修佛寺、興修水利、獎勵農耕、恢複漕運,先皇曾告訴朕,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要輕徭役,減賦稅,朕全聽了,我大周子民安居樂業,老有所養,朕打心底裡高興呀!”
“左諫議大夫王樸獻《平邊策》,朕在那時候起,在心裡就告訴自己,要掃滅諸國,澄清天下”
“於是朕征西蜀、三討南唐、破遼寇,朕打敗了多少英雄豪傑啊,他們都和朕搶過地盤,但是他們一個個敗在了朕的手中,敗在大周的鐵騎之下”
“顯德三年的時候,朕決定再討南唐,你那叔叔趙顯主動請戰,兩個月的時間連奪六州,捷報傳至京師,朕禦賜他為我大周的平南王,世襲罔替,福廕子孫,這也是他應得的”
“咳…咳咳”
“那西南的西蜀,西北的黨項族,東南的南唐、南漢,還有北地的遼人,他們個個野心勃勃,個個都想入主中原,也個個都想青史留名,但是他們都敗了”
“回想朕的一生,年輕時下江南、入南唐諸國,遊曆山河數千裡,朕那些年見過人間疾苦、風餐露宿,窮苦人家不得不賣兒女換口糧活命,這些朕都見過”
“朕登基後,改革舊製,提拔了一大批的人才,宰相周質、禦史大夫王進、都點校李元禎、六部諸多官員等等,這些都是朕親自選拔;當然也得罪了一大批人,那些個酸儒書生結黨營私,在朝會上抨擊朕,寫文章罵朕,他們知道朕不敢殺他們,他們在山腰上隻顧得眼下風景,可是朕在山頂上仍然注視著遠方,西南、西北、還有北方的契丹人,他們都是狼子野心”
中年男子訴說著,蒼白的臉上滑落兩行清淚,他抬起枯瘦的手指著前方,那是一張長約六尺,寬約四尺的大周疆土圖,也是他未能完成的夢想。
“朕缺的隻是時間,時間啊……倘若再給朕十年,這天下都將納入我大周的版圖之中,這世上再也冇有戰爭,再也冇有殺戮,再也冇有生離死彆,再也冇有饑餓和貧困,到時候朕也將讓大周綿延百年,立不世之功啊……”
說到激動處,男子突然捂住胸口“咳…咳咳”一陣劇烈的咳嗽聲過後,一口鮮血從中年男子口中噴出,金黃色的被子瞬間灑滿了紅色的斑點,枯瘦的雙手癱倒在床榻之上……
“父皇,父皇!!!”
“傳太醫,快去傳太醫”,那身高不過三尺的孩童回頭衝著殿門前大喊著。
不知是跪的太久雙腿已經麻,還是因為緊張無法站立,那少年拖行著雙腿向著床榻而去。
他握住那已經骨瘦如柴的手,眼淚不爭氣地流出來,自言自語道:“兒臣答應父皇,兒臣全都答應父皇,父皇你醒醒,醒醒啊……”
殿外,一陣急促且嘈雜的腳步聲漸漸聽不見了……
太監總管白公公一邊跑一邊喊“傳太醫,快傳太醫啊”,接著腳下一滑,一屁股摔倒在冰冷的青石板上,白公公顧不上疼痛,爬起身往宮門一瘸一拐地跑去……
……
顯德六年,八月二十八
經太醫診治了一夜的大周皇帝趙榮逝世,終年三十八歲,訃告傳出,舉國震驚。
高聳巍峨的皇城上掛滿白色的喪幡,昨晚喜慶的紅燈籠早已被取下來,換成了白色,燈籠上黑色的“奠”字在風中飄蕩,似乎在指引亡靈回家的路。
整個洛陽城在這天都知曉了皇帝駕崩的訊息,洛陽城戒嚴,這一天,商販小卒早已收拾東西回家,酒樓前貼著的破舊紅色對聯也被撕下,妓院青樓全部閉門謝客……五顏六色、斑斕多彩的洛陽城在這一天變成了白色和黑色……
帝王的喪葬有著一套極其繁瑣的流程,周朝自建國以來,曆經二百一十七年,期間傳位六次,共七位天子。
兩百多年的傳承,到顯德年間已經累計了六大步:報喪、停殯、小殮大殮、出殯、下葬、超度。
報喪由皇室宗親負責,此後由宰相主持,禮部、欽天監等等官員配合,此番流程走下來,少則二三月,多則半年,天子駕崩舉國服喪半年也是司空見慣的常事,生活在洛陽城裡的老人也都經曆過類似的事。
對於尋常百姓家來說,稀疏平常,隻是少些熱鬨。但大多數時候,在大行皇帝下葬前,百姓便自發組織送葬隊伍,這也是對明君的一種肯定。
對於文武百官來說,天子駕崩往往意味權利的更迭,站錯隊伍輕則罷官免職,永不錄用;重則流放三千裡,株連九族,滿門抄斬。這個時候一旦有些許風吹草動,整個官場數百隻眼睛盯著,不敢有一絲懈怠。
顯德六年,八月二十九
陰雨綿綿,空中烏雲蓋頂。
洛陽城,抱元殿,身著喪服的大周天子靜靜地躺在梓宮中,棺槨內外刷漆共計七七四十九次,外有大小金龍七七四十九條,預示圓滿。內有大小金龍計二十八條,暗合二十八星宿。
周天子口含驪珠,各式名貴香料覆身,將停屍超度七七四十九天後,葬於西山皇陵——慶陵。
抱元殿內,身著素衣,年僅八歲太子趙宗訓跪在棺槨前,手中一張張黃紙落入火盆中瞬間化為灰燼,他麵無表情地重複著手中的動作,腦海裡閃過昨晚趙榮臨終前的話語。
“訓兒,你現在是大人了,可不許再哭了”
“不管多難,一定要把大周的擔子挑起來”
“朕不甘心啊”
……
一句句囑托,一句句真切的話迴響在耳邊,那一刻,他告訴自己,長大了,男子漢是不能哭的。
也是在這一天,宰相周質宣佈了已故皇帝趙榮的遺詔。
“朕受皇天之命,膺大位於世,定禍亂而偃兵,妥生民於市野,謹撫馭以膺天命,今有十六載。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專誌有意於民。今三十有八,筋力微弱,朝夕危懼,慮恐不終。今得自然萬物之理,其奚哀念之有?太子趙宗訓,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諸文武百官同僚,應儘心輔佐;宰相周質,敦厚溫良,才德兼備,當以文官之首;都點校李元禎跟隨朕多年,乃沙場之勇將,可為武官之首,為上柱國,統領左右衛大軍及禁軍羽林衛,同心輔佐,可保我大周百年之基業”
百官叩謝。
宣讀遺詔後,宰相周質雙手捧著送到了太子趙宗訓手裡,而後緩緩轉身朝向皇帝趙榮的棺前,跪在地上,俯身叩頭。
宰相周質老淚縱橫,張口欲言,卻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