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長安香事:調香師的盛唐浮沉 > 第195章 檳城香痕 海上絲路上的文化遺存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長安香事:調香師的盛唐浮沉 第195章 檳城香痕 海上絲路上的文化遺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新加坡的香文化講座落幕次日,蘇合香一家便循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痕跡,前往馬來西亞檳城。從新加坡到檳城的車程不過三小時,沿途的熱帶風光漸次鋪展——高大的旅人蕉舒展著葉片,棕櫚樹在海風裡搖曳,車窗外偶爾掠過掛著紅燈籠的華人商鋪,空氣中瀰漫著椰香與香料混合的獨特氣息,讓蕭策不禁想起盛唐時嶺南港埠的景象。

“檳城在宋元時期就是海上絲路的重要轉運港,”蕭策攤開隨身攜帶的手繪地圖,指尖落在標註著“檳榔嶼”的位置,“盛唐時雖未正式定名,但已有南洋商船在此停靠,將沉香、檀香從這裡運往嶺南,再轉至長安。我當年在嶺南練兵時,曾見過檳城商人帶來的香料,包裝上的藤編紋路,和方纔路邊商鋪的藤筐一模一樣。”

蘇念唐湊過來看著地圖,指著檳城的海岸線問:“阿爹,那盛唐時的商人,會不會把中原的製香技藝也帶到這裡了?就像阿孃說的,香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

蘇合香笑著點頭:“很有可能。海上絲路不僅是商品的運輸線,更是文化的傳播線。中原的製香技藝傳到南洋,與當地的香料、工藝結合,形成獨特的香文化,這或許就是我們要找的‘文化遺存’。”

說話間,車子駛入檳城布希市的老城區。這裡的騎樓建築保留著百年前的風貌,牆麵斑駁卻透著曆史的厚重,不少商鋪的招牌上還刻著繁體中文,其中“陳記香鋪”的木質招牌格外醒目——招牌邊緣雖已磨損,但“祖傳製香”四個燙金大字仍清晰可見。

“我們去這家看看!”蘇合香率先下車,腳步輕快地走向香鋪。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一股濃鬱卻不刺鼻的香氣撲麵而來,不同於新加坡香鋪的清甜,這裡的香氣更顯醇厚,帶著木質的溫潤與花卉的清雅。

香鋪不大,櫃檯後坐著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手上正撚著香粉,指尖佈滿老繭,一看便知是常年製香的老手藝人。見到蘇合香一行人,老人停下手中的活計,操著略帶閩南口音的中文問道:“幾位是來買香的?還是來尋老方子的?”

“老先生您好,我們是來自中國的香文化研究者,”蘇合香遞上名片,笑容溫和,“聽聞檳城有很多傳統香鋪,特意來拜訪,想瞭解一下當地的製香技藝。”

老人接過名片,看到“盛唐香文化博物館”的字樣時,眼睛亮了亮:“原來是從中國來的專家!我叫陳裕安,這香鋪是我祖父傳下來的,至今已有百年曆史了。你們要是對傳統香感興趣,我倒有幾樣老香可以讓你們看看。”

陳裕安起身從櫃檯下取出一個樟木盒,打開後,裡麵整齊擺放著幾捆用棉紙包裹的線香,還有一本泛黃的線裝書。“這線香是按我祖父傳下來的方子做的,叫‘蘭桂香’,用的是檳城本地的蘭花和桂木,再加上沉香、鬱金配製而成。這本是祖傳的香方筆記,上麵記著從清代到民國的製香方法。”

蘇合香拿起一捆“蘭桂香”,輕輕解開棉紙,取出一支放在鼻尖輕嗅。初聞時是蘭花的清雅,繼而湧出桂木的溫潤,最後沉澱出沉香的醇厚,尾調竟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鬱金香氣——這香氣的層次,與“長安十二香”中的“鬱金香”驚人地相似!

“老先生,這‘蘭桂香’的鬱金,是從哪裡采購的?”蘇合香的聲音帶著一絲激動,“還有這製香時,是不是會用‘隔水蒸香’的方法炮製原料?”

陳裕安愣了愣,隨即點頭:“鬱金是從印尼的蘇門答臘島進的,據說那裡的鬱金和百年前的品種一樣。‘隔水蒸香’的法子確實是祖傳的,說是能讓香氣更綿長,不易消散。你怎麼知道這些?”

“因為這‘隔水蒸香’的法子,是盛唐時期中原製香的核心技藝之一!”蘇合香拿出隨身攜帶的《香經》手稿,翻開其中一頁,指著上麵的文字,“你看,《香經》裡記載‘鬱金香,需以溫湯隔水蒸三刻,去其辛氣,留其清馥’,和你祖傳的方法一模一樣。而且這‘蘭桂香’的香氣層次,與唐代‘長安十二香’中的‘鬱金香’極為相似,隻是你們加入了檳城的蘭花和桂木,讓香氣更具南洋特色。”

陳裕安湊近看了看《香經》手稿,又拿起“蘭桂香”聞了聞,眼中滿是驚訝:“原來我家的香方,還和唐代的製香技藝有關?我一直以為這隻是祖父偶然創下的方子,冇想到竟有這麼深的淵源。”

蕭策適時拿出手繪的“唐代海上香料貿易路線圖”,指著檳城與長安的連線說:“陳老先生,盛唐時期,中原的製香技藝通過海上絲路傳到南洋,南洋的香料又通過這條路線運往長安,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閉環。你家的‘蘭桂香’,很可能就是這種交流的產物——保留了唐代的核心技藝,又融入了南洋的本地原料,成為海上絲路香文化的活遺存。”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