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血咒 第149章 萬民遺恨
南方潰堤處,淤泥未乾。不知從何時起,一座簡陋的“衣冠祠”被災民們自發搭建起來。用的是潰堤的殘木碎瓦,祠中供奉著一頂鬥笠、一件蓑衣——樣式像極了當年靖親王殿下與他們同吃同住、奮戰抗洪時所穿。
祠前,常有麵黃肌瘦的災民默默駐足,繼而有人咬破手指,將血滴在懸於祠前的素絹上。日久天長,染血的絹布越來越多,最終被心靈手巧的婦人們縫合成一麵巨大的幡布。更令人動容的是,幡麵中央,竟用無數孩童的發絲,繡出了靖親王殿下親筆所書的《治水十策》全文。無人組織,彷彿是一種集體的悲慟與懷念,自發形成了這震撼人心的“萬民幡”。
“青龍治水十九州,紫薇黯沉妒白頭……”
這十二字讖語,如同長了腳一般,悄然流傳於江南的茶樓酒肆、田間地頭。無人知其源頭,卻彷彿說出了許多人壓在心底不敢言說的猜測。人們交頭接耳,歎息著那位如青龍般為民請命的儲君之殤,眼神閃爍間,對深宮中那位“紫微星”,投去複雜而恐懼的一瞥。
街頭巷尾的乞丐傳唱著更直白、更殘酷的歌謠:“真龍飲儘親兒血,換得丹爐火不滅。”孩童們嬉戲時,無意識哼出的童謠,細聽之下,竟也藏著令人心驚的詞句。
暮色低垂,三百名身著粗麻孝服的孤兒,不知受何感召,默默集結於皇城之外。他們繞著巍峨的宮牆行走,齊聲誦唱著懷念治水恩人的童謠,歌聲空靈而悲切。每個孩子腰間都係著一枚銅鈴,夜風中,鈴鐺搖曳,竟發出幽幽的綠色熒光,遠遠望去,如無數冤魂睜開了眼,沉默地注視著那吞噬了仁德儲君的深宮。
皇城守軍見此詭譎景象,無不毛骨悚然,箭矢不敢輕發,隻能眼睜睜看著那熒熒綠光與悲愴童謠,將宮城緩緩包圍。
翌日,數以萬計的災民,手持簡陋的治水工具——鐵鍬、鋤頭、藤筐,沉默地聚集於皇城之外。他們並非要衝擊宮門,隻是靜靜地站著,用疲憊而悲憤的目光,凝視著那象征最高權力的朱紅宮牆。他們手中的工具,曾與那位賢王一同奮戰,如今卻成了無聲控訴的憑證。
人群中,甚至出現了幾架改良過的龍骨水車,它們靜靜地立著,彷彿在提醒朝廷和陛下,他們遺忘與辜負了什麼。
對峙的氣氛凝重到極致時,異變陡生!
護城河內接連傳出沉悶的爆炸聲,水柱衝天而起!被炸飛的,似乎是某種紙質殘片,在空中燃燒、飄散,如同下了一場漆黑的雪。
最大的爆炸點過後,河底竟現出一口破損的鐵箱。有人冒險撈起,從中取出一卷明黃的絹帛。有膽大的識字者上前展開,隨即發出難以置信的驚呼!
那竟是一卷——先帝密詔!
詔書內容被當眾宣讀,字字如驚雷炸響:
「後世君王若有弑親悖倫之舉,天下共擊之!各級官吏皆可廢昏立明!此詔,天地共鑒!」
刹那間,萬民寂靜,隨即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哭喊與怒吼。積壓的悲憤、懷疑與絕望,終於找到了一個宣泄的出口,如決堤洪水般奔湧而出!
皇城之上,聞訊趕來的昭明帝,聽著城下震天的“陛下殘殺親子!天理不容!”的指控,他渾身劇震,猛地噴出一口鮮血,龍袍前襟瞬間染上刺目的猩紅。
黑雪般的紙灰緩緩飄落,覆蓋了皇城的金瓦,也彷彿覆蓋了一個時代虛偽的太平。所有看似“自發”的民願,在此刻彙聚成一股無法阻擋的洪流,將弑親的疑雲與王朝的根基,一同推向了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