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無聲 第151章 線上地圖與 Java 難題
2000
年春的深圳,風裡都裹著
“數字”
的味道。
華強北的街頭像被注入了新血液,“網咖
2
元
\\/
小時”
的燈箱在晨光裡就亮起來,穿牛仔褲的年輕人攥著
qq
註冊卡,在網咖門口排成長隊,嘴裡唸叨著
“加個好友,晚上視訊”;隔壁的培訓機構掛著
“java
開發速成,月薪
5000
起”
的海報,紅底白字刺得人眼發慌。
南方電子家屬院,畫風卻慢了半拍
——
老人們拎著菜籃在公告欄前駐足,盯著
“社羣會計電腦培訓班,100
元
\\/
月”
的海報小聲議論,手裡的菜袋子蹭到海報邊角,與不遠處年輕人手裡的鍵盤形成奇妙的錯位。
建軍路過華強北,一個發傳單的小夥子遞來張
“java
培訓”
廣告:“帥哥,學
java
吧!現在做線上開發都靠它,比
c
語言吃香!”
建軍接過廣告,指尖觸到
“麵向物件”
四個字,心裡輕輕
“哦”
了一聲
——
本科時《程式設計基礎》課上學過這概念,隻是後來一直做硬體,跟晶片、電路打交道,早把軟體的那套邏輯壓在了記憶深處。
到公司剛放下電腦,就被通知去開技術大會。會議室裡,總經理把線上地圖樣機擺在桌上,螢幕上實時跳動著深圳主乾道的路況,紅色代表擁堵,綠色代表暢通。“咱們的車載定位模組,必須接入這玩意兒!”
總經理的手指在螢幕上劃著,“以後使用者開著車,能直接看到哪條路好走,這纔是數字時代的產品!要做跨平台介麵,得用
java
寫,相容性強!”
話音剛落,年輕工程師小趙就舉了手。他剛從計算機係畢業,手裡的膝上型電腦貼著
java
的貼紙:“李主管,您平時用
c
語言寫
ic
程式,都是麵向過程的邏輯,java
是麵向物件的,得把功能拆成‘類’和‘物件’,您轉過來會不會繞彎子?”
這話不算挑釁,更像年輕人的直白好奇。會議室裡的目光都聚到建軍身上,他下意識地開啟自己的筆記本,螢幕上的
c
語言程式碼裡,“訊號采集”“抗乾擾處理”
的函式清晰分明
——
那是他昨晚剛優化的晶片控製邏輯,每個函式對應一個硬體模組的功能。
“我大學修過《程式設計》,懂點基礎。”
建軍的聲音很穩,指尖在觸控板上輕輕劃著,“隻是後來做硬體,軟體這邊生疏了。”
周老突然從後排走過來,拍了拍他的肩。“我當年學組合語言,覺得比算盤難十倍,現在不也學著用
excel
做報表?”
周老的目光掃過全場,“建軍懂硬體邏輯,知道模組該怎麼拆、訊號該怎麼處理,這是他轉軟體的優勢。硬體是根,軟體是枝,根紮得深,枝才能長得直。”
散會時,建軍想起剛做硬體時,老工程師也是這樣手把手教他認電阻、測電路,現在輪到他向年輕人學軟體,倒有種
“技術傳承”
的親切感。回到辦公室,他從抽屜裡翻出本科時的《程式設計》教材,藍色封皮已泛黃,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程式設計的地方,也是夢想開始的地方。
當晚,辦公室的燈亮到很晚。建軍在電腦上新建了
“java
學習”
資料夾,從最基礎的
“hello
world”
開始敲程式碼。鍵盤敲擊聲在安靜的辦公室裡格外清晰,“public
class
helloworld”
的語句在螢幕上出現時,他突然想起本科時在機房寫第一個
c
語言程式的場景
——
那時也是這樣,對著螢幕反複除錯,直到
“執行成功”
的提示跳出來,心裡滿是雀躍。
隻是
java
的
“類”
讓他卡了殼。螢幕上的報錯提示
“class
is
public,
should
be
declared
in
a
file
named
helloworld.java”,他盯著
“class”
這個詞,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
——
突然,他眼睛一亮,想起除錯晶片時的
“模組拆分”:把定位模組拆成
“訊號接收模組”“抗乾擾模組”,每個模組有自己的功能,這不就跟
java
的
“類”
對應嗎?“類”
就是軟體裡的
“模組”,“物件”
就是模組的
“例項”!
這個念頭像道光,瞬間打通了他的思路。他立刻新建了
“locationdule”
類,把
“訊號采集”“資料處理”
寫成類裡的方法,程式碼邏輯跟他寫
c
語言硬體驅動時的模組劃分幾乎一致。雖然還有報錯,但方向對了,剩下的隻是細節除錯
——
這跟他當年解決磁乾擾難題時的感覺一模一樣,都是先找對邏輯,再啃細節。
家屬院的家裡,秀蘭正對著台式電腦發呆。那是建軍淘汰的辦公電腦,主機箱上貼著
“南方電子”
的標簽,螢幕上的
excel
圖示孤零零地躺著。她從兜裡掏出用了五年的卡西歐計算器,銀色外殼的按鍵已磨得發白,這是她做會計的
“老夥計”——
以前算賬全靠它,加加減減從不出錯,可現在超市要裝
pos
係統,要求會計用
excel
錄庫存、做報表,她連最基本的單元格合並都不會。
“媽媽,你怎麼不開啟電腦呀?”
李夢舉著張畫跑過來,紙上用彩筆畫了個歪歪扭扭的電腦,旁邊寫著
“爸爸會寫程式”。“老師說爸爸是電腦高手,能教我畫小機器人嗎?”
秀蘭笑著把女兒抱起來,心裡卻有點發慌:“爸爸在公司忙,等他回來教你好不好?”
正說著,門鎖響了,建軍提著膝上型電腦走進來。“爸爸!”
李夢立刻撲過去,拽著他的手往電腦前拉,“教我畫小機器人!”
建軍放下電腦,抱著女兒坐在台式機前,點開畫圖軟體。滑鼠在他手裡很靈活,幾筆就勾勒出一個圓腦袋、方身子的機器人,還在機器人手裡畫了個小晶片。“你看,這是機器人的‘大腦’,就像爸爸做的定位模組,能指揮它走路。”
李夢的笑聲在屋裡回蕩,她搶過滑鼠,在機器人旁邊畫了個小太陽:“我給機器人畫個好朋友!”
建軍看著女兒認真的樣子,突然想起本科時在機房的日子
——
那時他也是這樣,對著電腦畫簡易的電路示意圖,心裡滿是對技術的憧憬。
“超市的培訓怎麼樣了?”
建軍趁女兒畫畫的間隙,問秀蘭。
秀蘭的笑容淡了些,摸了摸兜裡的計算器:“要學
excel
錄庫存,我連怎麼輸入資料都不太會,更彆說合並單元格了。”
她頓了頓,聲音裡帶著點焦慮,“超市說下週要考覈,不會的要調崗,我怕……”
“彆怕,我教你。”
建軍打斷她,點開
excel,新建了一個表格,“你看,這就像你用計算器算賬時的賬本,‘商品名’‘數量’‘單價’就是賬本上的列,你把資料填進去,跟用計算器記下來是一個道理。”
他握著秀蘭的手,教她在單元格裡輸入
“蘋果”“10
斤”“3
元
\\/
斤”,又演示怎麼合並
“商品類彆”
的單元格。秀蘭的手指在鍵盤上有些僵硬,按錯了好幾次,但看著螢幕上漸漸成型的表格,眼裡慢慢有了光
——
原來電腦也沒那麼可怕,隻是換了個
“電子賬本”
而已,跟她熟悉的計算器邏輯,其實是相通的。
“你看,這樣就錄好了,比你用計算器記在紙上還清楚。”
建軍笑著說,“以後我每天教你半小時,一週肯定能學會。”
秀蘭點點頭,心裡的焦慮散了些。她看著丈夫教女兒畫畫的背影,看著螢幕上的
excel
表格,突然覺得,雖然數字時代來得快,但隻要一家人一起學、一起扛,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夜深了,李夢睡著了,建軍還在膝上型電腦上除錯
java
程式碼。秀蘭坐在旁邊,用計算器核對白天超市的賬目,偶爾抬頭看看丈夫的螢幕
——
雖然看不懂那些英文程式碼,但看著他專注的樣子,心裡就很踏實。
窗外的月光透過窗簾縫,落在兩台電腦上:一台是建軍的聯想昭陽,亮著
java
程式碼;一台是台式機,亮著
excel
表格。旁邊的桌子上,放著秀蘭的計算器和建軍的
ic
晶片圖紙。新舊工具、硬體與軟體、老手藝與新技能,在這個小小的家裡,安靜地共存著,像在訴說一個關於
“適應”
與
“成長”
的故事。
第二天早上,建軍去公司時,膝上型電腦裡的
java
程式碼已經能順利執行
“locationdule”
類的基礎方法。
小趙湊過來看螢幕,眼睛一下子亮了:“李主管,您這邏輯也太清晰了!把‘定位模組’當類,‘訊號處理’當方法,完全貼合硬體實際,比我們純軟體的想得還周全!”
建軍笑了笑,心裡滿是成就感。他知道,從
c
語言到
java,從硬體到軟體,這條路需要慢慢走,但他有深厚的底子,有硬體的邏輯,更有家人的支援,一定能跟上數字時代的腳步。
華強北的燈箱還在閃,家屬院的海報還在貼,數字轉型的浪潮還在向前。而建軍和秀蘭,就像這浪潮裡的兩粒沙,雖然渺小,卻在努力跟著時代的節奏,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
他在程式碼裡尋找硬體與軟體的平衡,她在
excel
裡摸索計算器與電腦的銜接,而他們的女兒,正在這個數字時代裡,種下屬於自己的
“技術種子”。
這一天,深圳的陽光格外好,照在每個人的臉上,也照在那些正在被時代改變的舊工具、舊技能上,溫暖而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