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無聲 第156章 北京研討會上的 “軟硬融合”
2000
年冬的北京,寒風裹著細雪,卻吹不散
“北鬥二代民用技術研討會”
的熱烈氛圍。人民大會堂旁的會議中心裡,來自全國的技術專家、企業代表坐滿了會場,前方的大螢幕上迴圈播放著北鬥衛星的執行軌跡,“自主可控、軟硬協同”
的紅色標語在燈光下格外醒目。
建軍提著黑色電腦包,站在會場入口,指尖輕輕摩挲著包內側的膝上型電腦
——
裡麵存著他熬夜整理的
“定位模組
java
介麵程式碼
ic
驅動程式”,還有一份厚厚的測試報告,記錄著從深圳到上海的每一次定位資料。這是他十年硬體經驗與軟體知識的結晶,也是南方電子在北鬥二代專案上的核心成果。
“李工,這邊請!”
工作人員笑著迎上來,引他到前排座位。剛坐下,旁邊就有人遞來名片:“您好,我是西安地鐵的技術負責人,姓王。聽說南方電子的定位模組做得好,這次特意來聽聽您的分享。”
建軍雙手接過名片,心裡有些激動
——
西安地鐵是國內首批嘗試北鬥定位的軌道交通企業,要是能達成合作,不僅是對他技術的認可,更是國產模組走向全國的重要一步。“您好,王總,我們的模組兼顧硬體穩定和軟體靈活,一會兒我詳細給您介紹。”
上午九點,研討會正式開始。中科院院士陳教授率先發言,他拿著北鬥衛星模型:“北鬥二代要實現民用化,關鍵在‘軟硬融合’——
硬體要抗乾擾、高精度,軟體要能接應用、可擴充套件,缺一不可!”
輪到建軍上台時,他深吸一口氣,開啟膝上型電腦,將
“定位模組硬體框圖”
與
“java
介麵程式碼”
同時投影在大螢幕上。“各位專家,各位同仁,”
他的聲音清晰而堅定,“我們團隊用
c
語言編寫
ic
驅動程式,保證晶片在複雜環境下的穩定性;用
java
開發跨平台介麵,實現線上地圖、實時路況的接入。經過測試,模組進口率從
80%
降到
30%,定位精度穩定在
±28
米,完全滿足民用場景需求。”
螢幕上的程式碼與硬體框圖相互對應,“訊號接收模組”
對應
“signalreceive
方法”,“抗乾擾電路”
對應
“antiinterference
函式”,每一個硬體引數都能在軟體裡找到對應的邏輯設定。台下的專家們紛紛點頭,有人拿出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還有人舉起手機拍照。
“李工,我想問一下,”
陳院士突然開口,“你們在軟體設計時,是如何考慮硬體抗乾擾能力的?會不會出現軟體邏輯與硬體效能不匹配的情況?”
這個問題正好問到了建軍的優勢領域。他指著螢幕上的程式碼:“陳院士,我們在寫
java
介麵時,會提前嵌入硬體引數的‘容錯閾值’。比如抗乾擾電路的濾波範圍是
5v-12v,軟體就會設定‘當輸入電壓超出這個範圍時,自動切換備用演算法’,確保軟體邏輯始終貼合硬體效能。簡單說,就是讓軟體‘懂硬體的極限’,不做超出硬體能力的要求。”
陳院士聽完,笑著點頭:“說得好!硬體工程師懂軟體,軟體工程師懂硬體,這纔是數字時代的中國芯該有的樣子!很多企業做不好定位模組,就是因為硬體和軟體‘各說各話’,你們這個‘軟硬融合’的思路,值得推廣!”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西安地鐵的王總更是激動地舉起手:“李工,我們西安地鐵正在規劃北鬥定位係統,列車在隧道裡的抗乾擾、站台的精準停靠,都需要您這樣‘軟硬通吃’的技術!我們想跟您合作,把你們的模組裝到我們的列車上!”
研討會一結束,建軍就被圍了起來。除了西安地鐵,還有成都公交、廣州計程車公司的代表,紛紛要跟他探討合作細節。他開啟膝上型電腦,調出不同場景的測試資料:“您看,這是隧道環境的抗乾擾測試,這是密集樓宇的訊號接收測試,我們的模組能根據不同場景自動調整硬體引數和軟體演算法……”
王總看著螢幕上的程式碼和資料,忍不住豎起大拇指:“李工,您這技術太全麵了!既懂底層硬體的原理,又懂上層應用的需求,比那些隻懂軟體或隻懂硬體的專家厲害多了!我們回去就準備合作方案,爭取儘快把你們的模組裝到西安地鐵上!”
直到傍晚,建軍才抽出時間回酒店。剛放下電腦,就想起該給秀蘭打個電話
——
出來三天了,不知道她
excel
學得怎麼樣,超市的考覈有沒有進展。
電話接通時,秀蘭的聲音帶著笑意:“建軍,你那邊怎麼樣?研討會順利嗎?”
“特彆順利!”
建軍的聲音裡滿是興奮,“中科院的院士都誇咱們的模組做得好,西安地鐵還想跟咱們合作,以後咱們的模組就能裝到地鐵上了!”
“太好了!”
秀蘭的聲音也提高了幾分,“我就知道你能行!你放心,我這邊也挺好的,excel
學得差不多了,今天老闆還誇我庫存表做得清楚呢。”
建軍沒聽出異樣,還笑著說:“等我回去,你給我講講你是怎麼做的,咱們也交流交流‘數字技能’。”
掛了電話,秀蘭臉上的笑容漸漸淡了。她放下手機,走到舊台式機前,螢幕上還停留在未完成的
“月度銷售彙總表”——
這張表她已經錄了三次,前兩次都因為函式設定錯誤,導致資料混亂,直到剛纔打電話前,才終於除錯正確。
指尖在鍵盤上輕輕劃過,磨出的繭子碰到按鍵,傳來輕微的刺痛。
她對著鏡子揉了揉發酸的肩膀,鏡子裡的自己眼下帶著淡淡的青黑
——
為了趕在考覈前學會
excel,她每天都練到深夜,有時甚至要靠喝咖啡提神。
其實超市的考覈壓力很大,老闆說
“要是考覈不過關,就隻能調崗去理貨”,理貨要搬重物、倒班,比做會計辛苦多了。但她不想告訴建軍,怕他在外麵分心,影響研討會的發揮。她知道,建軍的專案很重要,關係到他的職業發展,不能因為自己的小事讓他擔心。
秀蘭重新坐回電腦前,開啟
“資料透視表”
教程,準備再練一會兒。螢幕上的遊標閃爍著,像在提醒她
——
再堅持一下,就能學會了,不能拖建軍的後腿。她拿出計算器,對著教程一步步操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記在筆記本上,等著建軍回來問他。
北京的酒店裡,建軍還在整理研討會的資料。他把專家的建議、合作意向都記錄下來,準備回去後跟周老、小趙一起討論下一步的計劃。
看著螢幕上
“西安地鐵合作方案”
的標題,他突然想起自己在深圳大學成教學院夜大讀專科時的日子
——
那時他每天晚上上完課,還要去工廠加班,連睡覺都在想電路圖,怎麼也想不到,十幾年後,自己能站在國家級的研討會上,向全國的專家展示自己的技術成果。
夜深了,建軍洗漱完準備休息,手機突然收到一條簡訊,是小趙發來的:“李主管,聽說您在研討會上大放異彩!我把
java
框架的資料整理好了,等您回來給您,咱們一起把北鬥二代專案做好!”
建軍笑著回複:“好!回來咱們就開始,爭取早點把模組裝到地鐵上!”
放下手機,他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北京夜景。遠處的路燈亮著,像無數個指引方向的星星,正如他手中的定位模組,能為人們照亮前行的路。他知道,這次北京之行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場景等著用國產定位模組,還有更多的
“軟硬融合”
難題等著他去解決。
但他有信心,因為他有十年的硬體經驗,有深厚的軟體底子,有團隊的支援,更有秀蘭在背後的默默付出。這些力量彙聚在一起,讓他能在技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讓中國芯在數字時代裡,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第二天早上,建軍帶著滿滿的收獲離開北京。飛機起飛時,他看著窗外的雲層,心裡滿是期待
——
回去後要儘快推進與西安地鐵的合作,要幫秀蘭應對超市的考覈,還要教李夢用手機拍照。生活雖然忙碌,卻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