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仙圖,成仙途 第792章 九節銅杖
嘈雜的聲音鑽入雲奕的耳朵,引得他也心中癢癢。儘管看上去身形消瘦,實則渾身都是牛勁兒,順著眾人踮腳的方嚮往前擠了擠,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前麵老者的柺杖。
他剛想道歉,卻被眼前的景象勾住了目光。觀台之上已有人影。那些達官貴族,以及他們的幕僚門客,也都彙聚於此。哪怕是昨日裡沒有通過的修行者,仍麵不改色的登上矮層的台子。
至於他們的對麵,紅綢鋪就的觀台上,一道身影正緩步而來。她身著煙霞色蹙金緋紅繡裙,裙擺綴著十二顆東珠,行走間叮咚作響如鳴佩環。
烏發僅用一支赤金點翠步搖綰起,餘下幾縷碎發垂在頸側,襯得那截脖頸比羊脂玉更溫潤。最驚人是那雙眼睛,眼尾微微上挑,含著笑意時像盛了春日桃花,可目光掃過人群的刹那,又透著幾分疏離的貴氣。
緋紅裙擺掃過木板,裙角繡的銀線鸞鳥在日光下泛著柔光,發髻上的赤金步搖隨著步態輕輕晃動,垂落的珠串碰在一起,發出細碎的叮咚聲。
雲奕愣在原地,瞬時也忘了呼吸。鸞羽於閣中落座,斜倚鮫綃軟墊,侍女並未將頂層的紫帳放下,隻是分守在她的兩側。在無聲且炙熱的目光中,昨日的禮官再度上前,高唱道。
“吉時到,啟祝文!”“維天樞啟運之日,地脈承光之時,謹以清酒庶羞,恭祭穹蒼靈隻。伏惟乾坤定位,六氣周流,靈根孕秀於九州,丹火凝真於四海。
…乾元布化,坤儀載物。靈根得養,丹火不熄。賢纔有用,天道不欺。”雲奕忽覺靈台一清,再看矮台諸人,亦多有眸光亮澤者。-青石台已與昨日不同,原本擺放青銅劍的位置,此刻插著一柄銅杖。
銅杖製式跟佛門的很是相像,兩者在細節上稍有不同。佛門的禪杖杆身光滑,上段分四股,各自掛著銅環,最多的共計十二隻。頂端則呈塔婆形。
而這柄銅杖如同竹子一般,自上而下共分九節,最下端那節,有一半陷入青石台中。每一節上燒錄著一種圖案,隻不過距離的遠,一個角度又隻能看見部分,無法分辨和還原。
隨著禮官的話說完,他深吸一口,又開始解釋今日考驗的內容。隻需登上青石台,並在銅杖的周圍坐下。如此簡單的動作,著實讓在場眾人皆摸不著頭腦。
自然也有人直接發問。人看上去有些滄桑,應該四十有餘,鸞羽郡主稱其一聲伯父也不為過。雲奕認得開口之人,是月音教弟子,名叫劉乘風。
聽說是歸屬於某位尚書大人的門客,也是昨日成功通過考驗的七骨境修行者。禮官沒有惱怒,也沒有推諉,開口便解釋道。“此次考驗的,是諸位的識海,那九節銅杖乃是一件仙遺之物,可構建一座幻境之域,隻要身處台上,就能進入其中。
”“或許你們能夠相見,又或是所見皆有不同,至於如何算作通過,老頭子我也不清楚,願諸位好運。”說罷,他清了清嗓子,端起昨日記錄的冊子。
“第一場通過者,請速速登台!”-禮官解釋的時間並不長,以至於給雲奕準備的時間也不多。在得知是考驗識海的時候,他心頭一緊,隱隱有退縮的想法。
要知道,他之所以能夠偽裝成沒有修為的武夫,全靠的是身上帶著的荒鈴掩藏。可一旦被拉入幻境,這種偽裝便無法持續。就在雲奕一籌莫展之際,張恩已然在最初登上了青石台。
昨日留在他身上的傷口如今全部癒合,結痂也剝落,隻留下尚未恢複的白色痕跡,讓人十分好奇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隻見他揚起頭,不卑不亢的開口問道。
“大人,小人有一事請教。我不曾修行,也不知識海在何處,這一場,我該如何?”禮官自然也認得張恩,見對方發問,他伸手從兜裡掏出一支墨色瓷瓶,朝他一拋。
“此物為凝神丹,可在一個時辰內,助你凝神固本,一個時辰若是無法破局,凝神丹失效,你也會從幻境中脫離。”張恩接過瓷瓶,又悄悄地看了鸞羽郡主一眼,後者微微頷首,他心中瞭然,隨後朝著禮官拱手躬身。
“多謝大人。”以非修行者的身份通過第一場考驗的,並非隻有張恩與雲奕二人。原本也在擔心這個事情,有了前車之鑒,馬上就有人也打算向禮官討要凝神丹。
禮官雖然也給了,但不聽的鼻子可不是吃素的,哪怕相隔甚遠,瓶塞開啟後,也分辨出了差距。“後麵那小子的凝神丹實在是太差勁了,和前麵張恩手裡的,根本不是一個東西,而且數量還少…”雲奕沒有聽見不聽的吐槽,回過神來的他喃喃自語。
“你傳給我收斂精神力的手段,在配合上凝神丹的效果,應該可行…”--很快,青石台上,圍繞著九節銅杖陸陸續續坐下百餘號人。就在眾人等待開始之際,一道身影飛射而來,速度快過箭矢,穩穩地落在銅杖之上。
“那是…邵陽昊!?最強的打更人之主?”京都之人,無人不識邵陽昊之名,青石台上也諸位亦是如此。邵陽昊的臉上掛著笑容,他環顧一圈,同時又用腳猛地踏在銅杖頂部。
九節銅杖被踏擊的瞬間,每節杖身都浮現出古銅色符文,如活物般流轉攀爬。杖頂雕刻突然亮起——那是三隻首尾相銜的玄鳥,翅尖溢位的灰光如薄霧般擴散,觸及青石台的刹那便化作細密的精神絲線。
百餘號人的表情凝固在臉上,雙眸也在這一刻失去神采,如同一座雕像。原本圍觀眾人覺得考驗已經開始,誰知禮官再度上前,朗聲道。
“餘下諸位,若有意願,皆可上台一試!”如此說法立刻讓人意識到了什麼,特彆是昨日失敗的人,飛身而上。邵陽昊輕輕的敲擊銅杖,“誒!
離遠些,可彆碰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