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充軍之奴,砍到一字並肩王 > 第334章 讓誰統兵?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充軍之奴,砍到一字並肩王 第334章 讓誰統兵?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呂南庭一言,朱不治一怔。

嶽佟?

身為邊軍統帥,居然丟了虎頭關。

如此疏漏,不砍他的腦袋,已經是法外開恩了。

這鎮北王的意思,難道是讓朕赦免嶽佟之罪,重新啟用這個邊軍老將?

“肅王!”

朱不治緩緩把視線,又移動到鄭嶽佟身上,淡淡說道:“依你之見,這嶽佟該當何罪?”

“死罪啊父皇!”

一聽鎮北王呂南庭重提嶽佟,新太子朱桓急了,轉身就向他的皇帝老子諫言道:“身為邊軍統帥,失了關口,這才造成如此之大的浩劫,眼下哲彆一路屠殺我大夏百姓,又企圖一路南下逼我京都,罪魁禍首就是他嶽佟。”

“太子殿下稍安勿躁!”

鄭嶽嵩眼皮一挑,拱手向朱桓說道:“想那嶽佟,也隻是有過,而非有罪,虎頭關守將劉勳,本就是朝廷派出,並非嶽佟任命。”

“哼!”

朱桓麵色一寒,目光看向鄭嶽佟,怒斥道:“劉勳再是朝廷派出,但虎頭關總是邊城千裡北防線的一處防區,既然嶽佟身為邊軍統帥,就有責任協防聯防,如今失了關口,他嶽佟罪責難逃。”

“可太子殿下不要忘了,如今虎頭關,又被嶽佟曾經的手下葉十三給奪了回來。”

呂南庭抓住時機,插言一句,為肅王鄭嶽佟解圍。

當初朝廷派出劉勳,但那也是肅王曾經的主意。這個主意,本身就是為削減鎮北王在邊城的勢力而設。

眼下這肅王和鎮北王二人,似乎擰成了一股繩,共同向朝廷發力。

如此一來,這就讓另外一些勢力看不懂了。

肅王,鎮北王,原本水火不容的兩股勢力,如今卻達成了這種默契。

這裡麵,究竟是何關聯?

越是這樣,朝堂上就冇人敢輕易發聲。這種時候貿然發言,說不定一句不慎,就會把自己置於死地。

彆說是其他勢力了,就是朱不治和朱桓,這時候也懵了。

這對明爭暗鬥多年的仇敵,如何尿到了同一個壺裡?

難道,這嶽佟真是無罪?

難道這二人,作為朝廷的肱股之臣,都有愛才惜將的廣闊胸襟?

“二位愛卿之意?”

朱不治目光從二人身上再一次掃過,道:“難道要朕降旨,讓嶽佟戴罪立功?”

“父皇不可!”

一聽皇帝老子有了動搖,新太子朱桓急眼了。

“父皇明鑒!”

朱桓眼珠子一轉,狠剜鄭嶽嵩一眼,然後向他的皇帝老子說道:“哲彆大軍雖然號稱十萬兵馬,但留在虎頭關的有四萬,跟他一路打過來的也不過區區六萬兵馬。”

六萬兵馬,還區區?

這敗家子,不知道元蒙的六萬兵馬是個什麼概念?

六萬兵馬集結在一起,大夏任何城池的守軍都無法抵擋。再說哲彆一路燒殺搶掠,造成多地百姓流離失所。

如此民不聊生之下,朝廷還從地方征得賦稅?

此言一出,就連肅王鄭嶽佟,也不禁眉頭一皺。

朱桓緩緩抬頭,又道:“哲彆大軍一路砍殺,韃子們再是勢如破竹,但自身也有的是戰損。想想我京都兵馬儲備,巡城司最少兩萬兵馬,就是皇宮武裝來看,禁軍八千,加上三千侍衛,城外還有兩萬多兵馬駐紮,元蒙韃子如何能破我京都皇宮?”

這草包,原來把賬是這麼算的?

“若是京都緊急,從淮南,京東,西川一帶,調集兩三萬兵馬足矣滅了哲彆。”

朱桓兩眼放光,又是給他的皇帝老子算了嗎把數字賬。

見朱不治陷入深思,朱桓斜眼一瞥呂南庭,接著又道:“綜合以上條件,還有諸多因素,父皇萬不可赦了嶽佟的大罪,更不能調集北漠邊城葉十所率的北防軍入關。”

此言一出,就連太子集團的那些成員們,都在心裡暗罵不止。

等敵人打到了皇城外麵,這才湊數抵禦外敵,簡直就是白癡到家了。

巡城司有的是兵馬不假,但那是維護京都治安所用。就是城外的那些駐軍,也隻是防止京都發生內亂而設。

禁軍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對付一些宮內的緊急情況還行,但與好幾萬的外敵兵馬作戰,純屬是扯淡。

朱桓卻不管眾人的反應,依舊滔滔不絕:“淮南、京東、西川等地,距離京都路途是遠了些,但哲彆大軍也不是飛鳥,朝廷調兵從外圍堵截,消耗得哲彆帶領的韃子兵精疲力竭之時,我京都皇城巡城司和禁軍迅速出動,殺他個措手不及。”

這下,肅王鄭嶽佟終於聽不下去了,冷哼一聲:“太子殿下,若不調北防軍,難道就眼睜睜看著京都被破?殿下這紙上談兵之說,全然不顧當下局勢危急。”

朱桓漲紅了臉:“肅王爺,怎麼說你也是一把年紀了,不就幾萬放牧的韃子兵嗎?我自然還有應對之策。可先號召京都百姓,組織民團協助防守。再傳信周邊郡縣,讓他們速速籌集糧草,以備軍需。隻要堅守幾日,待各地援軍一到,元蒙韃子必退。”

眾人聽聞,皆是搖頭。

這朱桓說的輕巧,可實際操作起來談何容易。

民團毫無作戰經驗,不過是烏合之眾;周邊郡縣籌集糧草也非一時之功。

朱不治臉色陰沉,心中對朱桓的這番言論頗為不滿,卻又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辦法,朝堂之上陷入一片凝重的沉默。

就在這時,一直未發一言的吏部尚書李霖緩緩站了出來。他躬身行禮後,沉穩說道:“太子殿下與肅王爺所言,皆有道理。太子殿下的方略雖有可操作性,但時間緊迫,實施起來困難重重;肅王爺擔憂京都安危,亦是人之常情。依臣之見,北防軍不可輕動,其肩負著抵禦元蒙各部族的重任,若貿然抽調,恐北方防線會出現新破綻,引發更大危機。”

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霖身上,想聽聽他有何高見。

李霖頓了頓,繼續道:“不過,京都的危機也迫在眉睫。微臣建議,可先從附近幾個郡縣抽調一部分精銳兵力,他們距離京都相對較近,能較快抵達。同時,派遣得力官員前往周邊較遠的郡縣,督促糧草籌集,並且組織專人訓練民團,提升其作戰能力。如此多管齊下,或可解京都之圍。”

眾人聽後,不禁陷入沉思,朝堂上凝重的氣氛似乎有了一絲鬆動,不知這李霖的計策,能否真正化解眼前這場關乎京都存亡的危機?

並且,這多地抽調來的兵馬,總得有一個能力非凡的武將來統領。

不然,這種湊集起來的軍隊,其實還是一盤散沙。

讓誰統兵?

這個問題纔是眼下最大的困惑。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