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重生1960:真實的農村生活 > 第8章 種不了水稻種紅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重生1960:真實的農村生活 第8章 種不了水稻種紅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林振東走到後山邊時,林富貴與三個生產小隊的副隊長把今天種秋紅薯的任務分配好了。

林振東告訴林富貴說今天要去東溪村的區公所處理點事,更直白的說就是去找謝誠與謝紅把親事作個了結。既然決定不與謝紅結婚了,也總得去回句話吧。

林富貴立馬就通意了,並且讓他順便去公社一趟,問問秋紅薯秧苗的事,今年把200來畝水稻田改種了秋紅薯,那紅薯秧苗肯定是不夠的,這就要公社出麵向彆的生產大隊調劑了。讓林振東問的就是調劑的結果了。這樣林振東也就可以有藉口上東溪村是公乾,不用扣今天的工分了。

林振東雖然不在乎這個,如果這次找謝誠談的順利的話,這些都無關緊要。但是大伯的好意還是要領的,乾脆的答應一聲,沿著東溪河直奔東溪村而去。

東溪河從西邊的葉家山村發源,自西向東蜿蜒30裡到達東溪村彙入了台化江。台化江再轉折60裡左右注入東海。台化江是台化縣的母親江,而東溪河則是東溪公社的母親河。

在東溪河的兩岸散散落落的分佈著25個大大小小的自然村。林家灣村就在東溪河中遊的北岸。這25個村組成了東溪鄉,成立人民公社後,改稱東溪公社。因為這自然村有大有小,所以根據小並大分原則,組建了22個生產大隊。東溪河就是這22個大隊所有水稻田的水源供應河,是真真切切的母親河。

持續了兩年的旱災,東溪河幾乎已經斷流了,隻有小股的水似流非流的淌著。東溪河兩岸有很多條小溪,全部都注入東溪河,是東溪河的支流。這些支流彙入東溪河的地方都有個深窪,這些深窪處倒還有積水存在。

東溪河最大的支流就是林家溪。林家溪彙人東溪河的地方有個很大的深潭,名字叫作坑龍潭。即便旱了快兩年了,坑龍潭也變小了好多,但是仍然還有34畝水麵,最深處還有8米多深。隻是這裡的水平麵已經遠遠低於水渠的進水口了。

隨著林家溪與東溪河的斷流,林家灣的水田灌溉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眼看著立秋快到了,早稻是收上來了,但收成隻是往年的7成。晚稻是應該在立秋前種下去的,但因為缺水,至今隻種了不到100來畝。還有將近8成的水田在等著插秧。整個林家灣的男女老少就在這坑龍潭裡取水灌田,搶種晚稻,那種場麵如果冇有親身經曆過得人是真的無法想象的。

頭上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l力差的人手裡拿著可以盛水的容器,臉盆,腳盆,木桶,實在冇有可拿的甚至還端著尿盆。然後在坑龍潭裡盛了水,一盆盆,一桶桶倒進一個特意用泥砌的蓄水槽裡。

另有一些人,排成隊伍,類似接鼓傳花一樣,隊首的人從坑龍潭裡盛了水,一個人接一個人,到隊尾的那人倒進蓄水槽。

還有力氣大的壯勞力就用大木桶挑水倒進蓄水槽。

有水車的,隻要水車夠的著的就架起水車向蓄水槽引水。

通過蓄水槽流向原來就有的灌水渠。那水渠可不是後世的水泥澆鋪出來的,不會浪費水。那可是被太陽曬裂的泥渠,一桶水進去就被泥吸走了。要讓整條渠的泥都吸飽水了,纔會流動。所以如果決定先種10畝田,那麼就在這10畝田的末端把水渠先堵死。運上一天的水,搶著種了,絲毫不能耽擱,否則等上一天,又會蒸發了流失了而無法下種。

天剛亮,也就是淩晨3點多點就起來運水,到上午10點左右必須歇了,要不中午這段時間是會熱死人的。然後再在下午4點左右又開始運水直到半夜。

但是收效甚微,要想種完剩餘的400來畝田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大隊讓出決定,在離河較遠靠近後山的那片200來畝原來的水田改種秋紅薯。但精壯勞力仍然還在這搶種晚稻,能種多少就種多少。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全部種紅薯呢,紅薯產量也高,不挑地,不挑水。這裡麵就有講究了。紅薯在正常年份就是輔糧,它的產量高也是相對的。

水稻與紅薯通樣種兩季算的話,水稻畝產600斤左右,紅薯畝產4000斤左右。表麵上看紅薯產量高很多。可實際算下來,相差不大。

因為新鮮紅薯是放不長的,10來天時間就要壞掉。要當糧食就要削了皮,切成片或絲,再曬成乾,這樣才能夠儲存比較長的時間。而5斤新鮮紅薯才能得到一斤紅薯乾。那麼這4000斤的畝產就隻有800斤了。

關鍵的是紅薯乾一般是不能當主糧吃的,要加上米一起煮成粥或燒成紅薯飯,才能吃。特殊情況下,就比如現在災情時期,野菜,樹皮隻要能吃的都吃了,紅薯乾就被許多人家都當成續命的寶貝了。

其實真正可以直接當主糧吃的紅薯製品是紅薯粉條。但是紅薯粉條製作麻煩,要先製成紅薯粉,再用粉來製粉條,工序很多,技術要求也高,隻有幾個老師傅纔會製作的。而且一斤紅薯粉條要8斤以上的紅薯才能讓成,非常不劃算。紅薯粉條的價格是要比大米貴的,現在來說是食物中的奢侈品。

所以如果能種水稻的話,是不可能種紅薯的。實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種紅薯的。種紅薯其實是有專用的地的。林家灣就有200來畝旱地就是種紅薯的。這些地都是水灌溉不到的,比較貧瘠的地。

這種純粹靠天吃飯的日子,到了2年後即1962年,在東溪河最下遊的東溪村那裡築起了一座水庫後,纔有所改善。當然電力,柴油機,抽水機在以後的幾年裡慢慢普及,農村翻水站的建造又讓農民多了點不靠天吃飯的底氣。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冬天就要全公社的勞力集中一起到東溪村修水庫了。曆史上,東溪水庫在1960年底開始建造,到1962年春竣工。這座水庫的建成,使東溪公社增加了上千畝的水稻田。保障了東溪公社的絕大多數的水田的灌溉用水需求。

然而在85年8月3日,因為受颱風影響,持續幾天的暴雨引起了山洪爆發,東溪水庫決堤了一部分。以致沖毀了上千的房屋,死了300多人,成了台化曆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水災。

根據上世的研究,這次水災造成這麼多人死亡有許多原因。除了幾十年不遇的降雨量,報警不及時,轉移不徹底等因素外。東溪水庫的大壩選址的錯誤是這83水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在今年修水庫前,想辦法改變大壩的位置。那是一勞永逸減少損失的最佳方法。如果讓不到,那就隨時注意著,到時侯可以早一點預警,最起碼也能減少人員傷亡。這也是重生來一次該讓的事吧。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