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悍匪之快意恩仇 第550章 新貨幣
就在各方勢力死死盯著大罷工的時候,高凱在遠東地區的人手,完成了兩件大事。
第1件大事情,那就是將那一些技術人才,以及他們的家人,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一點地輸送到了第聶伯河地區。
第2件大事情,那就是讓華夏那邊,幫忙印製的新貨幣,已經如期送到了邊境。
這一件事情,如果讓老毛子國內,任何一個勢力,得到一星半點的訊息,那麼整個謝列平陣營,立馬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因為任何一個人都非常清楚,私底下印製新貨幣,那是已經做好了要改朝換代。
所以,誰敢在私底下私印貨幣,都會遭受其他人抱起團來圍攻。
很容易就會被其他勢力給瓜分一空,這就是為什麼喬麗絲他們會同意高凱的提議,讓華夏幫忙印製的理由。
哪怕他們手中掌握再多的技術人員,能夠將新貨幣的印版製造出來,能夠弄到各種各樣貨幣的原材料,也不敢在國內印製。
這種事情一旦搞不好,就直接會前功儘棄,最好的辦法,就是國內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有這麼一回事。
這件事情,高凱也是做的異常隱蔽,當初跟魏政委商量的時候。
就說過了,將這些印好的貨幣,直接混在輕工業品裡麵運送過來。
如果在運輸過程當中,出現任何的紕漏,也可以把這一些貨幣當成是代金券。
整整一個8月份的時間,高凱他們就利用從華夏那邊購買回來的輕工業品,將這一些新貨幣摻雜在其中,運往了第聶伯河地區。
整整600億麵值的新貨幣,就這樣子,在不知不覺當中,通過高凱他們所掌控的火車係統運了過去。
這一批貨幣的名字,經過喬麗絲和其他人的商議,起名叫做戰鬥幣。
各國貨幣擁有專屬名稱,核心是主權標識,流通便利和文化符號表達。
取名邏輯主要圍繞曆史傳統,價值錨點,語言習慣等維度,具體可分為4類核心說法。
第1種起名的說法,就是錨定曆史與文化符號。
貨幣名稱常承載國家曆史記憶或文化圖騰。
比如華夏“人民幣”,“人民”直接體現主權歸屬;
倭國的“日元”(円)源於古代圓形方孔錢“天保通寳”的形狀;
英國“英鎊”最初是1磅重的銀塊,名字延續中世紀貨幣重量單位傳統。
第2種起名說法,就是關聯價值載體或計量方式。
早期貨幣多與實物價值掛鉤,名稱直接反映計量標準。
例如“美元”(dollar)源自16世紀歐洲流通的“泰勒”銀幣;
“歐元”雖為超主權貨幣,但其名稱結合了“歐洲(europe)”的詞根,簡潔易記且凸顯區域屬性;
老毛子“盧布”最初意為“稱重”,因早期用重量計量貨幣價值得名。
第3種起名說法,就是體現主權與政權屬性。
貨幣名稱是國家主權的重要象征,尤其近現代政權更迭後,常通過更名確立新政權合法性。
比如法國大革命後,用“法郎”取代封建時期的“裡弗爾”;
新華夏成立後,以“人民幣”替代舊華夏的“法幣”“金圓券”,明確貨幣為人民所有。
第4種說法,就是基於語言習慣與音譯簡化。
部分貨幣名稱源於本土語言詞彙,或通過音譯便於國際流通。
例如印度“盧比”(rupee)源自梵語“
rupya”(銀);
泰國“泰銖”(baht)在泰語中原本指“一銖重的銀塊”;
“韓元”“越南盾”則是根據本土語言發音的音譯簡化,兼顧國內使用習慣和國際認知。
簡單說,貨幣名稱不隻是“代號”,更是國家曆史,文化,主權的濃縮。
同時也為跨區域貿易和國內流通,提供了清晰的標識。
當初在取名字的時候,商議到最後,眾人直接選擇了第3種說法。
如果他們真的拿下了烏克而蘭,在烏克而蘭建立起屬於謝列平陣營的政權。
那他們就要把主體,放到戰鬥民族這上麵來,畢竟他們現如今在整個烏克而蘭,能夠擁有如此聲勢浩大的民眾支援。
離不開高凱剛開始所提議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所有民族,全部歸攏為戰鬥民族。
同時也早早的就已經定下了,他們所要走的道路,還會沿著偉大的領袖,所留下來的社會主義道路。
所以最終他們就將這一些新貨幣的名字,定為戰鬥幣,意思就是戰鬥民族的貨幣。
一直到8月底,將這600億新貨幣,運送到第聶伯河地區,高凱也跟著一塊前往第聶伯河地區。
麵對這一些源源不斷運送過來的新貨幣,謝列平陣營的人,也是非常的重視。
到了現如今國內所發生的各種情況,讓他們不得不佩服高凱的高瞻遠矚。
有了這一些新貨幣在手中,那麼當他們拿下烏克而蘭的時候,就可以很輕鬆的將所有民眾安撫下來。
高凱剛剛抵達第聶伯河地區,立馬就被喬麗絲他們拉去開會。
這時候,關於新貨幣的錨定物,要拿出一個準則和章程來。
如果沒有提前安排好錨定物的話,這一些新貨幣,也會很快出現各種各樣的漏洞。
一不小心,就會出現通脹或者通縮這樣的事情。
畢竟沒有了錨定物,就不知道該繼續印發多少貨幣出來,可以讓整個社會得到平穩。
印多了,會導致整個社會的經濟以及貨物出現通脹,印的少了,會導致整個社會經濟以及貨物會通縮。
所以必須提前提上章程,有了錨定物之後,整個社會就可以平穩的過渡。
會議一開始,喬麗絲就直接將新貨幣錨定物的問題拋了出來,讓大家開始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