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了,我想見識娛樂圈的風景 第298章 《靈動:鬼影實錄》
沒辦法,希亞·拉博夫他們,不僅要抓住角度,對著空氣表演,在拍攝躲避機器人攻擊的鏡頭時,需要準確地在預定時間內跑到指定位置,否則就可能被
“爆炸”產生的煙塵和碎片波及。
所以在演出時,肢體和表情控製難免有些顧此失彼。
就像之後希亞·拉博夫在回憶裡常提到的:“每次拍攝前,我都會反複熟悉路線,在腦海裡模擬無數次可能發生的情況。”
如今的林楓,滿腦子都是想著鐵疙瘩之間的戰鬥,連近在咫尺的ntl新電影上映都沒有關注。
2006年3月24日,星期五。
這部林楓提供創意,雅各布找人拍攝10天,花費不足10萬美元的偽記錄電影《靈動:鬼影實錄》,經過聖巴巴拉和丹尼斯電影節的展映,如今開始在北美開啟點映之旅。
此次的《靈動:鬼影實錄》的宣發,伊莎貝拉又又沒有走尋常路,而是玩了一手“恐懼心理
社交裂變”的宣發組合。
也就是讓觀眾將恐怖體驗轉化為社交貨幣,讓觀眾成為“共謀者”主動傳播,利用社交媒體低成本觸達核心受眾,以真實感取代工業化特效。
在電影的初期,僅在電影節,大學城午夜場等小範圍放映,製造稀缺性。
同時,在預告片中,放棄傳統電影畫麵,而通過這些小範圍的放映場景,轉而展示影院觀眾的尖叫、捂眼等的真實驚恐反應,以真實恐懼感激發好奇心。
在這裡,ntl還玩了個花活,那就是通過近期新崛起的社交網站facebook發起投票活動。
承諾“若超過100萬人要求上映,則擴大放映範圍”。
觀眾可在地圖上標注希望影片上映的地區,讓觀眾成為宣傳節點,通過觀眾需求驅動逐步擴大院線,形成未映先熱的輿論場。
這也是伊莎貝拉那個小妮子想出來的邪修招數,好像叫什麼觀眾主導上映的“滾雪球效應”。
彆說,效果還真不錯,首周即引發大規模參與,影院從最初的12家影院開始迅速擴充套件,幾乎每週都會在觀眾們的要求下,擴大放映規模。
上映第一天,由於互動才剛剛開始,電影消耗的隻是前期宣發以及電影節上積累的人氣,所以,在隻有12家影院的前提下,單館票房隻有3012美元。
這對於一部點映的電影來說,並不算高。
甚至在前6天單館票房都不儘如人意。
可是,隨著在臉書上的活動慢慢傳播開來,同時,滾雪球效應也開始逐漸顯現,到了第二週的週四,ntl在將放映範圍擴充套件至其他州,影院數量由12家增加至33家後,情況悄悄發生了變化。
還未到週末,隻是週四時,《靈動:鬼影實錄》的單館票房就增長到了4492美元,單日票房也拿到了14.8萬美元。
之後的週五、週六更是不斷增長。
週五單館達到6166美元,週六的單館成績更是突破七千,達到7069美元。
這兩天的單日票房也都紛紛突破20萬美元。
這個成績自然與ntl之前發行的電影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這樣的趨勢正是院線所看中的,排片自然也就不會吝嗇。
要不是之前ntl在宣傳時,已經說了,擴大與否要以臉書上的觀眾投票為主,院線們恨不能當周就增加至上百家影院。
畢竟這樣的單館成績,能帶動多少爆米花和可樂的銷售額,這些纔是院線賺錢的利潤大頭。
更何況,還有一點是院線非常看重的,那就是觀影人群的年紀。
這點從觀眾評分上也能看得出來。
在imb上的評分雖然隻有6.9分,這樣的分數並不算好。
但是,在經過深入的分析就能發現,這個評分呈現明顯的“m型”分佈。
約有43.2%給予4星以上的高分,而1-2星的人數同樣不少,達到38.7%。
關鍵是,這些4星以上的評分,大部分來自於青少年,也就電影院最喜歡的主力觀影人群。
這纔是院線願意給《靈動:鬼影實錄》擴充影院的根本原因。
電影在保持了33家影院上映規模一週後,臉書上的觀眾投票終於突破了百萬人次,所以ntl遵守承諾,在投票最多的城市,繼續擴充規模。
由原來的33家,直接擴充到了160家。
而且這樣的擴充方式居然沒有讓單館票房出現下降,反而是大幅度攀升。
在擴充至160家影院的週末三天,電影的單館票房暴漲至美元、美元和美元,比上週最高的單館票房提成了一倍不止。
這也將《靈動:鬼影實錄》的單日票房推高到了兩百萬美元以上,躍居那個週末排行榜的第4名,而此時的上映影院數也隻有160家而已。
這周結束後,《靈動:鬼影實錄》的總票房也已經超過千萬美元,達1043萬美元。
至此,這部拍攝隻用了10天,製作成本不足10萬美元的電影,已經完成了它的成功亮相。
大家也都已經確定,ntl的小成本恐怖片再一次成功了。
這還沒完,這時,專業的影評人又跳了出來。
原本,對於這類小成本,低放映規模的恐怖片,很多影片是不屑於評價的。
畢竟他們的影片也是媒體為了吸引人氣的,如果電影本來的觀眾基數就小,那麼再好的影評也不會有多少人看。
可是現在不同了。
現在的《靈動:鬼影實錄》已經點燃了觀眾的熱情,自然吸引來了專業影評人的點評。
首先就是反映在爛番茄的專業評分上。
爛番茄的專業評分,居然打出了89%的新鮮度,也就是說好評率達89%。
專業影評人給出的主要理由,或者說亮點就是開創性意義和非專業演員表現。
這部電影的手持攝影、日常場景恐怖化、漸進式懸念設計被視作行業突破。
而作為非專業演員的女主角迪莉婭的表演,尤其是結局詭異笑容,成為電影中最為標誌性恐怖鏡頭。
其真實的演技得到了一眾專業影評人的交相稱讚。
“開創偽紀錄片恐怖片新正規化”的標簽,也被毫不吝嗇地打在了這部電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