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 > 第505章 功在千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 第505章 功在千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北宮外謠言愈演愈烈,在某人的推波助瀾下,城中風言風語。

隨著鮑信通報,有刺客闖宮被證實。

外界還有傳言,起因是世家不滿新政。

士族全都戰戰兢兢害怕到想要逃命,真是躺著也中槍。

萬一天子打算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他們的小命可全沒了。

這並不是他們在多想,而是真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天子有充足的理由對全國範圍內的士家展開調查清洗。

在他們惶惶不安之時,注意力被楊家吸引,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為頂級士家。

最重要的是,弘農楊氏對新政頗有微詞,有楊氏在前麵頂著,大家還有主心骨。

內心稍安,但隨後的一則訊息,令天下嘩然。

太傅王允提劍挨個登門,楊家滑跪了。

楊氏宣佈要在開春後,在弘農仿鴻都門學、稷下學宮,傾資打造弘農學府,並願意拿出全部藏書,邀天下學子入學。

十二月初,又一則訊息爆出,經過尚書台批準,司州軍調集一營將士,開拔到弘農,曹操宣佈,大漢第一場州郡恩科考場,會設在弘農,司州軍會維持考場秩序、保護沿途才子安全。

新政來的速度比他們想的要快。

大家還在想著怎麼上疏天子呢,眨眼間就要落地了。

宮外再如何熱鬨,宮內都一如從前,唯一的區彆就是不見外臣。

尚書台現在是真好用,縱使接連罷朝接近兩月,裡裡外外大小事都能被料理妥當。

劉辯隻需收收奏疏,批批紅就行。

外界的鬨劇被他儘收眼底,發生的事引人發笑。

劉辯本來計劃五年內辦好科舉,使其運轉妥當,現在氣氛都烘托到如今的地步了,不如徹底推行下去。

屆時再給全國一個緩衝時間,時間一到直接運轉。

於是,他讓人偷偷找來三個人。

諸葛亮、楊修、荀彧。

不多時,三人就進了殿,各自身上沾著風雪。

進了殿後,第一步就是行禮。

“參見陛下。”

劉辯坐在火堆前烤火,伸手招呼道:“都免禮吧,來坐,朕有要事找你們商討。”

三人各自坐下,等著天子接下來的說辭。

劉辯遞上諸葛亮之前呈上的奏疏,笑道:

“這封奏疏,這幾日朕看了又看,思緒良多,荀令君、光祿勳也先看看。”

“喏。”

荀彧恭敬接下,拉開仔細閱讀。

這是諸葛亮製定的科舉雛形。

裡麵規定了州郡、國家兩個層麵的考試。

更往下則沒有細分。

反正就是逐級考試,為朝廷和地方提供大量有學問的才子。

荀彧看了一會兒,沒有發表意見,轉手交給楊修。

楊修又看了一陣,最後東西回到劉辯手中。

“兩位愛卿有什麼意見?”

荀彧搖了搖頭,拱手道:“臣認為極好,並無意見。”

楊修跟著一樣的說辭,“臣並無意見。”

真沒意見嗎?怕是不見得,這隻是初定版,很多地方存在不合理之處,兩人不提,有對處境的考慮因素。

劉辯怎麼可能放過他們這麼好用的腦子,盯著荀彧問道:

“荀家對於新政,是什麼意見?”

荀彧苦澀的搖頭,天子的厚恩比山嶽還重,他哪敢隱瞞,回道:“傾向於察舉。”

他是尚書令,荀家正指望這座靠山呢。

轉頭要辦科舉,荀家人守著金山,卻要一視同仁跟五湖四海的人一起經過層層考試,心裡能滿意纔怪。

對荀家的意見,劉辯有心理準備,他知道荀彧夾在其中很為難,為了讓他放開手腳一起乾,說道:

“不出朕所料,朕還知道,不止是荀家,天下九成士族,無不對新政不滿,然新政痛於一時,卻功在千秋。”

“陛下聖明。”

荀彧當場送上肯定。

劉辯又道:“士大夫幫朕治理國家,甚是辛勞,士人的意見,朕不能視若無睹,朝廷雖要推行新政,但並不代表徹底廢除察舉製度,州級科舉之下,再設府試,府試為地方郡學府舉辦,成績優異者舉到州試,此外,朝廷每年視情況給予每府一定舉孝廉名額,可直接進入州試。”

州試落榜,仍可以被州郡征辟為官,慢慢爬。

總之就是保送當個地方文學掾左右的官。

視情況給予名額,朝廷就有了動態管控的條件。

比如涼州,可以適當多給些人,吸納部分羌族有名望的人進官吏體係。

再比如青州,那裡飽受戰亂,才子不多。

人們首要之急是吃飽飯,而不是什麼恩科,所以先減少,讓百姓把注意力放在耕種、恢複繁榮上。

荀彧聽到以上的概念,想到楊家最近在辦的弘農學府,一下子來了興趣,問道:

“弘農學府便是其中一種?”

“沒錯。”劉辯直接點頭,所謂府試不過就是院試的變種,更符合大漢實情。

荀彧皺起眉頭,“臣聽聞弘農學府入學要交一千錢,尋常百姓如何交的起這筆錢?豈不是和陛下不論出身,廣納天下英才的初衷背道而馳?”

看看,這就又替劉辯考慮起問題來了。

劉辯很高興,哈哈一笑,解釋道:

“府試可不是隻準許同學府的人參加,凡適齡者,皆可參加考試。”

再說了,隻要遍地學府拔地而起,現在楊家敢說一千錢學費,後麵還敢不跟著降價嗎?

而且他還要在弘農建很多的學堂,有朝廷的學堂,有私辦的。

到了時間統一去弘農學府考試。

荀彧大受震撼,地方學府仍然保留一定舉孝廉人選,如此一來士人的反對聲必定會小很多。

但由此又引發新問題,大建學堂,會不會太激進了。

這件事並不在劉辯現有的考慮範圍,他望向楊修,問道:

“楊卿真沒意見嗎?”

楊修尷尬一笑,這件事對他現在光祿勳的職位衝擊很大,他還真不知道說什麼好。

劉辯清楚他所想,提議道:“光祿勳今後就負責官吏的考成、升遷、調動吧,尚書台的任務還是繁雜了些,分一部分出去。”

如今的官吏任免,大小都要尚書台批準,放在以前還行,但現在尚書台重組就不太合適了。

尚書台應當專心辦國家層麵的大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