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 第548章 應當是沒有
一連數日過去,劉辯左等右等,沒能等來龐統和劉巴的卷子。
不過想想也對,這兩人寫的非常出彩,估計連大臣們也被折服了,到最後才會揭名。
現在考卷的批改已經進行到了終審,尚書台要批改兩日,最後所有甲科卷子會被送到他這裡。
中途包括最開始淘汰的都是乙科,到各郡去擔任個整理文書的官職還是沒問題的。
畢竟除了現在這一屆,以後能參加殿試的,都是各州考出來尖子生,還經曆過太學複試,到了殿試,哪怕考了個倒數第一,仍舊是人中龍鳳,能回去吹噓一輩子自己登上過崇德殿。
甲科也是有名次之分的,一甲是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一共七人,都是進士。
三甲二十人,同進士出身。
這個同字就很有意思。
進士實授實職,縣令、太學博士、郎官之類的。
同字是候補待缺,需經三年觀政期,俸祿自然是要減幾成的。
乙科就是吏員了。
諸葛亮提奏上來的科舉製度,甲乙分科是借鑒了察舉製中的甲科為郎,乙科為吏之舊例。
這就是為何劉辯要讓臣子們拿出製度,而不是自己來的原因。
他來的話,拿後世的答案出來,不符合漢情。
而臣子們是在察舉製的基礎上改版,可以平滑過渡,安穩落地。
還有甲乙科之外的另一種情況,叫留中不發。
這是劉辯在殿試前增加的一條。
什麼叫留中不發,得從三個方麵來說。
一是才子很有學問,明眼人都讚不絕口,但問題是他寫的東西觸及了些忌諱,不能批可的,就可以留中,觀後效再確定是啟用還是罷黜。
忌諱方麵,比如說批判天子哪裡哪裡不行,朝廷有什麼弊政,或者借用了先帝哪件事做的不厚道來警醒後人。
這種頭鐵的人有嗎?肯定有。
頭鐵且能寫出驚豔文章,滿腹經綸的人有嗎?也不缺。
大臣們不敢批,就先把文章壓下,這是第一個原因。
二是劉辯考慮到有些人出身特殊。
怎麼個特殊法,如袁紹家中,又如許攸。
前者自不必多說,後者可是反過先帝,這是劉辯一直不敢重用他,讓他不停將功贖罪的原因。
最後,是劉辯動了點自己的小心思。
一些考的一塌糊塗,但是出身非常顯赫的人,出於政治需要,是不是也能用一下這個特殊機製?
打個比方,劉辯要建設南匈奴,太傅王允頗有微詞,那他是不是能壓下考的一塌糊塗的王家卷子,換取其族支援?
王家應當也不想丟臉,更不想後繼無人,哪怕出個不上不下的小透明,總比斷代了好。
說白了,哪有什麼政見不同,今天要增設稅官人家鋪天蓋地的喊違背祖製不肯答應,人家不一定是有多迂腐。
而是人家家族乾著生意活,增加稅官他們的收入就少了。
這時候就能用卷子給他們找補利益,事就和平結束了,省得每次鬨得轟轟烈烈的,要一陣嚇唬。
事情沒有十全十美,科舉並不是絕對的公正,留中不發算是大體公允下的一處暗角。
他不開這個門,大臣們也會自己想辦法開,甚至局勢失控越開越大。
不如把這個暗角掌握在自己手中,除非後代君王腦子進水,主動擴大暗角,公開叫賣漏洞,科舉就能長久發揮正向作用,為朝廷輸入來自各個地方的新鮮血液。
焦躁的等待中,又是兩日過去。
尚書台改完了所有卷子,甲科共計三十人,乙科四百來人。
甲科的所有人都是經過三輪批可晉級的,這三十人的卷子要送往章德殿,交由劉辯親自擬定三甲。
見到戲誌才和楊修的那一刻,劉辯是開心的。
他們直到今天才來,而不是中途拿著卷子過來,說明龐統和劉巴的答卷,並沒有中途就被揭名,而是一路走到了最後。
隻是高興還沒兩秒,戲誌才冷汗直冒的拱手道:
“陛下,臣再三翻閱,四百三十份卷子確認了數遍,未曾找到龐士元及劉子初的名字。”
劉辯臉上的笑容立刻僵硬了,瞪著眼睛道:
“怎麼可能沒有?朕在崇德殿上,親眼見到這兩人答題!”
難不成是他做白日夢了?
“這……這……”戲誌才支支吾吾的,一時間不知道該甩鍋還是主動把責任攬下來。
楊修小心翼翼的說道:“臣是覺得吧,這有沒有一種可能,臣是說一種假設,假設吧……這兩人用了化名?”
劉辯臉黑了下去,這不是扯犢子。
崇德殿上,當著他的麵,大漢朝的第一場殿試,還敢用假名字?
腦子不怕掉是吧,一個欺君之罪,夠人全家喝一壺的了。
楊修肯定沒這麼傻,這話說的很隱晦,分明是在說他劉辯可能弄錯了名字。
劉辯仔細回想了一下龐統的相貌,確實有點奇怪,那家夥俊俏的過分。
但一時間還真想不到誰能寫出那樣的文章,郭嘉諸葛亮袁紹之流都收入了麾下,楊修就在麵前站著呢,司馬一族壓的死死的,曹丕那些人還小,沮授田豐等也很厲害,但不足以一篇文章就讓人驚豔,而且現在也早就歸了朝廷。
所以他第一個就想到了龐統。
“莫非是朕錯了?”劉辯頗為詫異。
誰料戲誌才楊修兩人慌亂躬身,“陛下恕罪,可能是臣等出現了疏忽,這就再去審查所有舉人身份。”
劉辯臉一板,錯了就錯了唄,他又不是什麼古板好麵子的家夥。
現在的朝廷,怎麼成了自己的一言堂,連個敢指出他錯誤的人都沒有。
他皺著眉頭問道:“劉巴的卷子也沒有?”
要說龐統是有點不對的地方,但劉巴總不至於也不對吧。
戲誌才兩人相視一眼,頗為尷尬。
劉辯無奈了,“好吧,那朕想想……”
“朕知道了。”
他突然又重新恢複神采,“董允,董休昭,是不是有此人?”
他用期待的眼神在戲誌才兩人身上掃視。
董允,蜀漢四英之一,也被稱為蜀漢四相。
此人寫出安民策,理所應當。
戲誌才硬著頭皮說道:“應當是沒有。”
劉辯生氣了,伸手道:“把卷子拿來,朕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