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 第601章 五十萬漢軍
劉辯剛才還在奇怪,靈帝讓宗室去掌兵治標不治本,經過劉虞這麼一說,他有些懵。
靈帝昏庸,但並不無能。
政治和軍事上都取得許多成績,尤其是年輕時,很明顯想要拯救國家。
後來突然性情大變,親手將大漢推入深淵。
劉虞跪在地上,聲音帶了些沙啞,繼續道:
“臣大逆不道,懇請陛下降罪。”
劉辯許久纔回過神,“皇叔是說,朕和協弟誰做天子,對先帝來說都無關緊要?”
這個問題似乎沒那麼重要,因為事實就擺在劉辯麵前。
不是靈帝冷血,而是確實救無可救。
與其指望兩個傻兒子,不如相信賢明在外的宗室。
漢末的幾個皇親確實挺靠譜,至少初期崛起的非常快,說一句天下精銳儘在劉姓之手不為過。
倒黴的是後繼無力,劉虞掌握一州大權,沒打過手下的太守公孫瓚。
劉岱在兗州拉著豪強士家打黃巾,越打對手越多,被活生生拖死。
劉寵更慘,手裡的強弩兵天下無敵,正是施展抱負角逐天下的時候,讓袁術派的刺客刺死。
揚州刺史劉繇沒乾過袁術,劉表起事慢了一拍,但手裡能握有二十萬大軍,可惜還沒出兵就去世了。
劉焉也可惜,不缺猛將良臣和忠義之士,益州更是天府之國。
假如多給他十年光陰,平定完張魯,中原還處於關中軍動亂的狀態,他從漢中殺出,聯合荊州劉表、揚州劉繇,漢室便可三興。
兗州劉岱、冀州劉虞、豫州劉寵等都可以協助他。
五大人口最多的州,全在宗親之手。
可惜啊可惜。
劉辯竟途生惋惜之情,若是劉備在先帝在世時嶄露頭角,被封為荊州牧或者益州牧,說不準靈帝的期望真能成。
至於劉備跟皇室親戚太遠,那倒不是問題,畢竟劉繇跟皇室的關係也近不到哪去。
這會兒,劉辯看著跪倒在地的劉虞,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先帝根本就沒考慮,新帝能不能號令的了手握重兵的宗親。
“起來吧。”
劉虞沒動,劉辯歎口氣,煩躁的擺手道:
“劉焉的屍體就彆拉回來了,就地葬在益州修墓,從族譜除名就不必了,他的子嗣,朕也不怪罪他們。”
如果不是劉焉臨死前佈置兵馬去抵抗袁術張魯,不管彆人怎麼說,他都得問罪不可,那一脈也得從族譜除名。
劉虞這纔敢爬起來,“臣遵旨。”
其實劉辯心裡還是有很多不爽的地方,比如說劉表。
“這麼點事,你們支支吾吾的,還有劉表,浪費半天時間,結果告訴朕劉焉死了,前線出點什麼事,朕饒不了他。”
“陛下聖明。”
“行了,回去吧。”
“臣告退。”
……
一連過去五日。
司隸愈發冷了,每天清晨白霧彌漫,地上結上薄薄的霜。
昨夜下了場雨夾雪,按道理來說,朝廷的節奏應當放緩。
但這兩日不斷有軍隊路過洛陽,連五子軍都開到了郊外。
朝廷的重心放在調集糧草軍隊上,期間收到一些戰報訊息。
已經確認關羽大軍被數支軍隊合圍,益州由劉瑁繼承主位,與揚州聯合在了一起。
至於打的如何,還不清楚,畢竟現在能收到的訊息,至少都是十日前的。
慶幸的是段煨、鐘繇已經就位,可以對漢中發動攻勢。
先頭部隊既然已經就位,朝廷該派出將領去統籌大局了。
劉辯這幾天一直在左思右想,想自己該不該親征,最後放棄了。
今時不同往日,比起去前線激勵士氣,更重要的是穩固龐大的疆域。
早朝,劉辯站在台階上宣佈道:“逆賊作亂,前線將集結超五十萬漢軍,三軍排程無法統一,今日,朕欲拜將,一並指揮前線戰事,直到平定交州。”
“陛下聖明。”
“前線軍隊,劃分四部,以所在益州軍隊為左路軍,荊州軍隊為中路軍,豫徐軍隊為右路軍,以水師艦隊為水路軍。”
“劉備,曹操聽旨。”
兩人一前一後踏出,接著躬身。
“劉備為左路軍統帥,左路軍以收複益州,策應攻揚為戰略方針,曹操為右路軍統帥,待水師取得大捷,即刻發起對揚州登陸之戰。”
“臣遵旨!”
兩人應下,從神情上看,都顯得很亢奮。
此戰過後,他們應當能受到最高爵位的封賞,做到人臣之最。
接著,劉辯準備宣佈自己在對於指揮中樞的安排,皇甫嵩主動走出來拱手:
“陛下,老臣請戰。”
倒是出乎了預料,不過轉念一想,沒人比皇甫嵩更適合去統籌五十萬大軍。
而且身為大將軍,這麼重要的戰爭,哪有坐在京師發發文書養老的道理。
劉辯隻是頓了片刻,便繼續道:
“大將軍、司徒、禦史大夫、河南尹、丁原、郭嘉、諸葛亮、楊修、蔣琬、周瑜、董昭聽旨。”
被唸到名字的人全部起身走到中心,和皇甫嵩站在一起。
“臣等聽旨。”
“此戰,事關大漢興衰,其重要不亞於高祖決戰於垓下,前線所有軍隊,以皇甫嵩、盧植為正副統帥,禦史大夫陶謙監軍,河南尹張昭、博士蔣琬對接大司農荀攸,調撥全軍所需軍械糧草。”
“光祿勳楊修,主造功名冊,博士董昭為三軍主簿。”
“右路軍以郭嘉為軍師祭酒,左路軍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中路軍以周瑜為中護軍,同時兼任水師副都督。”
朝廷精銳儘出。
還有沒唸到名字的軍隊裡,那些各軍的主將,數百上將齊聚,最令人不可忽視的是,半個朝廷都放到了前線。
算上先一步前往前線的陳宮、徐庶、沮授那些人,九卿是真的去了一半。
如今連三公都動了,用傾巢而出形容都不為過。
劉辯就差親征。
眾臣齊喝:“臣等遵旨。”
劉辯此時抬眸往殿外看,詢問道:“五子軍是否就位?”
懂事的小黃門立刻扯著嗓子喊:“宣張遼、徐晃、於禁、樂進、張合進殿。”
五名將領,背著光,踏入殿內,一齊單膝跪地。
“五子良將,參見。”
“並入左路軍。”
“末將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