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 第678章 漢軍擴編
皇甫嵩大吃一驚,盧植解釋道:
“此事應當是必然結果,按理來說,朝廷兵發五十萬討伐袁術,年前就應該有較大進展,如今二月都見底了。
”
不用想也知道,天子此刻必然是扛著巨大的壓力。就算他有不輸武帝的威望,但自下而上的議論、勸誡並不會停。前線整整五十萬張嘴等著吃飯!
尤其是年底那段時間,益州還好,揚州不少地方下了雪,雖然比不上北方的寒冷,但攻勢不得不放緩,物資消耗翻了一倍。這種局麵下,天子親臨揚州督戰,儘快結束戰事,甚至在僵持的情況下暫時撤兵,鞏固到手的土地成了最可能發生的結果。
皇甫嵩低頭思索,皺眉道:
“天子若來,羽林虎賁必將隨行,洛陽就空了。”
一些臣子估計也會跟著,洛陽的政務還不知道會積壓多少。
此外,少了羽林軍虎賁軍的威懾,有宵小作亂也說不準。盧植持不同看法,“袁紹手裡有十多萬人,北方還有幽冀總督曹洪,按理來說並無大礙。
”
他又補充道:“朝廷還有太子坐鎮。”
皇甫嵩哭笑不得,“那才幾歲?”
雖然天子還未正式冊封,但既是長子又是嫡子的韶,毋庸置疑會是將來的天下之主。
盧植豎起三根手指。皇甫嵩怔了一下,三歲也不小了。讓韶理國事是扯淡,但往東宮一坐,再由唐皇後幕後協助,荀彧代理朝政,穩定住後方不會有問題。
盧植道:“準確來說是兩歲多一些,若按虛歲來算,天子可將太子從壽安殿遷至東宮居住。”
三歲前,皇子都要壽安殿被乳孃伺候。滿三歲後,太子遷入東宮,皇子到永巷皇子舍,配師保授啟蒙,十五歲就藩。
正式冊封太子雖沒有年齡規定,但一般最低也是三歲。一旦冊封,太子便成為了君,可以統籌三公九卿,同時設立自己的小朝廷管理天下。
大漢的製度就是這樣,太後是君,天子是君,皇後是君,太子亦是君。臣子做到頂,藩王封國再大,都不可與君比尊榮。皇甫嵩歎氣,“唉,說到底還是臣等無能,若天子執意親征,你去安排吧,我等一同去迎接聖駕。
”
盧植就是這個意思,他們進展雖然順利,但並不如預期的迅速,沒有上書勸誡的理由。……
洛陽人口多了不少,近五年的新生兒比以往翻了幾番,同時吸引了許多其他郡縣的人來居住。
但熱哄程度,還不如去年。朝廷透支了未來兩三年的發展在打這場仗,嘩嘩的錢財經過大司農府撥到民間,買糧食、運送物資、打造軍械……
市麵上的錢在快速增多,商品價格暴漲。
各錢莊也陷入困難,這都是戰爭帶來的代價。平準令糜竺成了最忙的人,很早之前,劉辯曾對他說過一句話:甭管朕花出去多少錢,你的任務就是把錢再賺回來。
如今成了現實。沒有他在市場瘋狂把多餘的錢往回撈,強製命令商人們管控物價,市場早就崩潰了。此外,朝廷下了一道道嚴旨,許多投機倒把的人被拖走斬首,勉強維持著秩序。
好在百姓們都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朝廷在征討叛賊,隻有將逆賊全部打倒,才會回到一年前的好日子,所以齊心協力,自發的節衣縮食,將省出來的口糧,送到官府。
為了大漢軍械打造的順利,百姓還送來一批又一批的鐵具,被集中運到弘農,不日就變得利刃盔甲。宮裡也縮減了開支,劉辯大力主張的九品製放緩了腳步,迫在眉睫的軍事民事,成了重中之重。
今日,劉辯在章德殿會見太尉楊彪、太傅王允。他端坐於禦座之上,年僅十八,早有君臨天下的氣度。他並未穿戴正式繁複的冕服,隻著一身玄色赤紋的常服,長發以一根簡單的玉簪束起,乾淨利落。
這身簡約的裝扮非但無損其威儀,反而更襯得他身姿挺拔,如初露鋒芒的寶劍,斂儘光華於內,卻自有凜然之氣透體而出。他的麵容尚帶一絲少年的清俊,但那雙眼睛,卻深邃得如同亙古的星空。
劉辯隻是靜靜的坐在那裡,整個章德殿便自然而然的以他為中心。不管是小黃門還是宮女,內心跪伏,不敢有其他半點想法。劉辯的威望,足以和鼎盛時期武帝相提並論,無需疾言厲色,無需儀仗扈從,其存在本身,便足以讓人臣服。
殿門開啟,太尉楊彪、太師王允,兩人低眉斂目,步履沉穩而入。“臣,楊彪,”
“臣王允。”
“參見陛下。”
劉辯眉頭舒展,擺手道:“免禮,賜座。
”
兩人謝過之後,跪坐下來。第一個議題是如何應對暴漲的漢軍。之前的編製已經完全不夠用,備倭兵、州兵、邊防軍加起來隻能吃下四十萬人。
再加上北軍四萬五千人、飛熊軍四萬五千人、五子軍五虎軍、羽林軍虎賁軍等,朝廷的軍隊有五十多萬。但現在的情況是,近八十萬張嘴張著。
楊彪提議道:“陛下,袁紹手下的軍隊,是否解散一批?”
袁紹手裡有十萬人由郡兵、新募壯年、給錢的勞力構成。因為有劉辯的定性,現在沒人會去說袁紹情急之下募兵有什麼不妥。
但現在事已經結束,那十萬人失去了作用。對此劉辯已經有了打算,道:“太尉辛苦些,再編十大邊防軍吧,另外,朕的虎賁軍從各軍抽調精銳,擴編到兩萬,南軍要重整,其餘多餘人馬,編入益州軍、揚州軍、交州軍。
”
這一下就有了二十多萬編製。邊防二十個軍今後有三十萬人。對此劉辯倒不覺得臃腫,軍事上不能省開支。將來邊防軍二十萬人擺在北邊,防禦自冀州幽州一路到涼州的防線,不算多吧?
南方在交州、益州擺十萬人。精銳漢軍由他直接掌管,州軍駐守地方,八十萬人正好。